大学生学业预警潮 81人被降级 象牙塔不再轻松

推荐 03-28 阅读:8 评论:0
华南理工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广东医科大学…一连串的名单甩出来,学业预警,降级试读,甚至劝退,大学这扇门,好像也不是进了就万事大吉。说实话,看到这些消息,第一反应是“卷”。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卷,现在大学也开始卷了?

不是说好了,大学是象牙塔,是人生中最轻松的时光吗?怎么感觉比高三还刺激?先看看华南理工大学的数据,737名学生学业预警,134名降级试读,81名再次降级试读。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不及格超过25学分,那可不是小打小闹。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学校严抓学风,好事啊。但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挂科”?是他们真的不努力,还是另有隐情?一种声音是,现在的学生太浮躁,不好好学习,沉迷游戏、恋爱,荒废了学业。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一点,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想想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结果发现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迷茫、焦虑,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学习的动力自然就不足。这就像玩游戏,如果一开始就觉得不好玩,谁还会坚持玩下去?另一种声音是,大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是不是也存在问题?有些课程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学生学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

有些老师上课照本宣科,毫无激情,学生昏昏欲睡。学的东西没用,教的方式又无聊,谁还想学?当然,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就业压力。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内卷严重。与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那些“没用”的知识,不如早点开始实习、考证,为将来找工作做准备。这种想法,虽然功利,但也很现实。毕竟,对于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上大学是为了改变命运,而不是为了追求理想。所以,学业预警的背后,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也是学校、社会的问题。学校要反思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社会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大学生更多的希望。否则,就算学校再严格,也只能治标不治本。说回预警本身,其实它更像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机制。与其等到学生快要毕业了才发现问题,不如早点发现,及时干预。华南理工大学的做法,至少在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及时补救,不至于一毕业就傻眼。但问题是,这种“补救”真的有效吗?降级试读,重修课程,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一方面,学生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觉得自己比别人差,抬不起头。

另一方面,重修课程需要时间和精力,可能会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毅力,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还记得《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吗?2019年就发布了,里面就提到了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但真正落实到位的学校,又有多少呢?这说明,政策的制定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很多时候,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就业率,往往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学生的学业要求不高。现在,多所高校开始动真格的了,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发出预警,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校要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大学不是“保险箱”,不是进了就能躺平的地方。它更像是一个人生的中转站,一个让你找到自己,实现梦想的地方。如果只是为了混个文凭,那还不如早点离开。对学生负责,也对社会负责,这才是大学应该有的样子。最后,想对那些收到学业预警的同学们说一句,别灰心,别放弃。这只是人生中的一次小挫折,一次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找到自己的兴趣,制定合理的计划,相信你一定可以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毕竟,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不在于你跑得多快,而在于你能否坚持到最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