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三千里,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是谁写的?

推荐 03-28 阅读:1 评论:0

“虽无半亩田地,却心系天下;读遍万卷书,与古人精神相交。”这是左宗棠23岁时写下的话,也是他年轻时的理想。在清朝的历史上,左宗棠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臣。回顾他的一生,你会发现,在那个国家贫弱的晚清时代,左宗棠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坚强脊梁。若要用一个词来描述左宗棠的一生,那就是“奋斗”。左宗棠奋斗了大半辈子,才迎来了他人生的辉煌时刻。三次落榜后,他对科举考试彻底失去了信心,决定再也不参加这种考试。从此,他专心研读兵法,梦想有一天能上战场,为国家效力。命运并没有早早眷顾他,直到四十多岁,他的机会才姗姗来迟。

左宗棠经历了四十余年的默默无闻,因为在平定太平天国中有功,他从一个无名小卒变成了熟悉地理和军事的治军高手。后来,他负责管理新疆,对新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自汉朝起便如此。晚清时期,国家经济疲弱,外国侵略者嚣张,严重威胁到清朝的统治。当时,清政府正忙于镇压国内的叛乱,无暇顾及新疆,沙俄趁机侵入新疆,夺取了大片领土。沙俄还支持阿古柏势力在新疆搞破坏,让当地人民苦不堪言。面对这种情况,左宗棠深感痛心,不愿看到国家领土被侵占。特别是当李鸿章提出放弃新疆时,左宗棠坚决反对,他认为疆域关乎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决不能轻易放弃。对于是否收复新疆,朝廷内部出现了分歧,但左宗棠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提出了详细的收复计划,并说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他指出,如果放弃新疆,将使边疆防线出现缺口,导致外来势力更加嚣张。虽然短期内可能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从长远来看,收复新疆是必要的。经过四年的努力,清政府终于决定收复新疆。在1875年,也就是光绪元年的那一年,清朝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让他全面负责新疆的军事事务。这时的左宗棠已经65岁了。从他决定要收复新疆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做好了为国家牺牲的准备。当他出发时,除了带着平定新疆的坚定信念,还带了一口棺材,这是他为自己准备的。

左宗棠靠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很快夺回了新疆,挫败了沙俄分裂中国新疆的图谋。这场胜利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清代诗人杨昌浚的著名诗作《左公西行甘棠颂》,一时在全国广为传颂。

将军在外戍边还未归家。湖湘的儿女遍布天山。新种的杨柳长了几千里,引来春风过边关。在管理新疆时,左宗棠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新疆内部民族矛盾十分严重,阿古柏势力能够迅速控制大片土地,与境内民族分裂分子和境外势力的勾结有很大关系。面对持续的政治动荡,左宗棠团结了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调整了民族政策,安抚了各族人民。但他也明白,仅仅调整政策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经济发展才是关键。阿古柏势力的破坏使得新疆百姓生活困苦,为尽快恢复百姓的生活,左宗棠改革了赋税制度,减轻了人民的经济压力。他还根据各家实际情况实行税收优惠,确保生活困难的人们不会因为税收问题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左宗棠分发土地给百姓耕种,大力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同时发展畜牧业,让新疆的经济逐渐恢复。他还引进了养蚕技术,先在哈密、阿克苏等地推广养蚕,教授当地百姓养蚕技术和种植桑树的方法,提高了新疆丝织业的发展,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左宗棠还非常重视教育,认为只有加强教育,才能更好地实施民族政策。他命令各地开办学校,少数民族儿童可以免费入学。除了基础教育,他还引进技术人才,教授生产技术。左宗棠的这些措施为新疆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和谐。广袤的沙漠,无法熄灭一位老人心中的爱国热忱;带着棺材出征,表达了那个时代的深深哀愁。左宗棠忠诚勇敢,临近花甲之年,仍以豪情壮志奔赴新疆,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切。“一生为国,半世拼搏”是对他的最好赞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