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招聘“清北热”,不必过于担心“大材小用”|荔枝时评

推荐 01-02 阅读:4 评论:0

文/朱昌俊

(作者朱昌俊,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媒体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江苏省苏州中学公布其赴高校招聘2025年应届高层次优秀毕业生录用名单。名单显示,苏州中学录用的13名毕业生中,清华大学毕业生6人,北京大学毕业生4人,博士毕业生8人,硕士毕业生5人,并无一人是师范专业毕业。

尽管近年来中小学教师招聘中名校生扎堆的现象频频出现,这则最新的中学招聘结果还是引发了舆论的关注和讨论。客观说,录用的13名新教师中,有10名来自清北这样的顶尖名校,且最低都是硕士毕业生,这的确超出了社会长期以来对于中小学教师录用标准的一般认知。由此,不无声音认为,中学招13名教师中有10名清北生,是不是大材小用。

不过,综合现实背景来看,该现象又很难说真的夸张。首先要指出的一点是,当我们审视一些中小学在教师招聘中对学历的高要求时,不应该忽视当前社会学历水平普遍提升的大背景。如有观察者就指出,现在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就已经达到了100万,从学历比例来看,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毕业的本专科生。在这个意义上说,对于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名校生成为中小学教师,是该有新的评价标准了。甚至可以说,这里面有着某种必然的趋势。

此事中还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即这次招聘是该学校赴高校招聘“2025年应届高层次优秀毕业生”。也就是说,它或并不能代表一种日常化的招聘要求,而是可以理解为是学校专门定向招聘高层次人才。这里面,或不能完全排除有学校本身“名校情结”的驱动。但是,一些名校优秀毕业生加入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来,这对基础教育本身的利好不应该被忽视。比如,他们有望给中小学教学理念、方式的创新注入“新生力量”。甚至他们的名校生身份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强的激励示范。另外,这次招聘中没有师范专业毕业生,或也意在为学校招揽一些差异化的人才,从而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教师的“高学历化”、“名校化”趋势背后,也有着政策的激励。如2023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就提出,从2023年起,国家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系统学习不少于26学分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含参加教育实践),通过“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这背后,与当前各个层面对于基础教育的更加重视,有着直接关系。

当然,就现阶段而言,依然不必过于夸大清北等名校毕业生进入中小学当教师的趋势。要知道,舆论曝光的多是一些相对突出的个案,并不能将此作为普遍现象。且不说,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对于名校生的“吸引力”有着很大差异,教师招聘终究是一个双向行为,学校有“意”,也还得名校生“心动”。在具备丰富、多元的就业选择的情况下,大可不必过于担心“大材小用”的可能。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

网友评论

荔枝新闻

第一时间关注江苏新闻现场,揭秘江苏卫视台前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