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下场定了,官方18个字概括,贝莱德被迫离场!港口花落谁家
文|六月
编辑|六月
前言在香港特区政府举办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发表了视频讲话。
在讲话中。
然而,其中有一段话,虽未指名道姓,却如同一把锐利的剑,直指李嘉诚,并用18个字挑明了他的最终下场:“绝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必将背负历史的骂名”。
这18个字,字字千钧,掷地有声,犹如黄钟大吕,在人们的心头久久回荡。夏宝龙主任强调,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地与国家站在一起,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风骨和气节。

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竟打算将43个海外港口售予美国贝莱德公司。
长和集团港口业务遍布23国,此次拟售港口极具战略意义,像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扼守全球贸易“咽喉”。
消息一出,举世震惊。若交易达成,贝莱德将掌控全球约10.4%集装箱吞吐量,在关键贸易节点掌握话语权。
对中国而言,航运稳定性与成本都将受冲击,甚至国家安全也面临潜在威胁。

然而,像李嘉诚这种在关键时刻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替敌人摇旗呐喊的行为,香港同胞绝不答应,全国人民更不会答应!
事实上,早在长和集团宣布出售港口交易后,港澳办及香港特区政府就迅速做出反应,多次强调任何交易都必须符合国家利益,绝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为代价来谋取个人私利。
香港《大公报》更是接连发表多篇文章,言辞激烈地痛斥李嘉诚此举是“出卖国家利益”,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其行为令人不齿。

前特首梁振英也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李嘉诚“商人无祖国”立场的质疑,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当今时代,国家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没有国家的支持和庇护,商人就如同无根之萍,难以在国际舞台上立足。
面对各方的质疑和批评,李嘉诚却始终保持沉默,既不公开回应,也没有任何改变交易计划的迹象。
他的这种态度,无疑进一步激怒了民众,让人们对他的行为感到更加失望和愤怒。人们不禁要问,曾经那个在商界叱咤风云的李嘉诚,为何会在关键时刻做出如此短视的决定?他难道真的忘记了自己的根在中国,忘记了国家和人民曾经给予他的支持与帮助?

回顾李嘉诚的发家史,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固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商业天赋,但更重要的是,他搭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快车,享受到了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
早年,他通过在香港房地产市场的一系列操作,如高价囤地炒作等,积累了巨额财富。后来,他又发明了公摊制度,虽然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但却给广大购房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议。
2013年起,李嘉诚嗅到了市场风向的变化,开始逐步抛售中国内地及香港的资产。到了2015年,他更是大规模转向英国投资,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英国的基础设施、能源、电信等领域。这一系列操作,让许多人感到不解和失望。

在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香港社会需要稳定发展的重要时刻,李嘉诚却选择了离开,去拥抱所谓的“国际市场”。他的这种行为,被不少人指责为吃了改革的红利却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是典型的唯利是图、忘恩负义。
如今,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李嘉诚再次做出惊人之举,试图将手中关键的港口资产出售给美国贝莱德公司。这一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国家的战略利益,也让他自己站在了国家和人民的对立面。
从官方如此迅速且明确的定性可以看出,李嘉诚的所作所为已经突破了国家和人民所能容忍的底线,等待他的,必将是历史的审判和人民的唾弃。

就在众人以为这笔交易已成定局,中国航运业即将面临严峻挑战之时,事情却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
4月14日,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报道,美国的贝莱德公司居然要退场了!原本与长和集团紧密接触、志在必得的贝莱德,为何会突然选择放弃?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时间,各种猜测甚嚣尘上。
有分析认为,中方监管机构的反垄断审查,无疑是给这笔交易敲响了警钟。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3月28日迅速启动反垄断审查,这一举措犹如一记重锤,让贝莱德意识到,这笔交易想要顺利通过中国的监管关卡,绝非易事。

一旦交易被否,不仅前期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将付诸东流,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
与此同时,国际舆论的压力也让贝莱德不堪重负。这一交易从曝光之初,就引发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许多国际媒体纷纷指出,这笔交易背后隐藏着美国的政治意图,一旦贝莱德成功收购这些港口,将会对全球航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尤其是对中国的航运业,将带来巨大的冲击。在这种舆论压力下,贝莱德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笔交易的风险和收益。

那么,贝莱德退场后,这些港口的新东家又是谁呢?答案是意大利亿万富豪詹朱利・阿蓬特的家族企业——码头投资有限公司TIL。
据报道,交易完成后,TIL将成为除巴拿马两个港口外,其余41个港口的“唯一所有者”。这一消息传出,让不少人松了一口气。毕竟,与美国的贝莱德相比,意大利的TIL似乎在政治立场上更加中立,对中国航运业的潜在威胁也相对较小。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对于巴拿马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港口,美国仍然不愿意松口。最终的股权分配方案可能是贝莱德持有其51%的股份,TIL拥有剩下的49%。
这意味着,虽然大部分港口的控制权落入了TIL手中,但美国依然牢牢掌控着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关键港口,对中国航运业的威胁依然存在。
从整体来看,中方在这场交易博弈中,既有得也有失。一方面,成功阻止了贝莱德全盘接手港口,避免了美国在全球航运领域的势力过度扩张,降低了对中国航运业的直接威胁。反垄断审查的介入,充分展示了中国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市场秩序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
另一方面,美国仍然掌控着巴拿马运河的关键港口,这对中国航运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潜在的隐患。未来,中国航运业在通过巴拿马运河时,可能仍会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挑战。

这场港口交易的曲折历程,充分展现了国家力量在维护经济安全和战略利益方面的关键作用。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的反垄断审查,犹如一道坚固的防线,成功阻止了贝莱德全盘接手港口,有力地维护了市场公平竞争和社会公共利益。
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反垄断监管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也为其他国家在应对类似情况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在这场交易博弈中,长和与巴拿马政府之间的法律纠纷,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变数。巴拿马审计署对长和旗下港口特许经营合约的审计结果,引发了广泛关注。

若长和被判定存在违规行为,不仅可能导致其失去巴拿马港口的经营权,还可能面临巨额赔偿和法律责任。这一法律纠纷的最终走向,将对整个港口交易产生深远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港口交易的后续走向仍充满不确定性。一方面,中方监管机构的反垄断审查结论尚未出炉,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交易能否继续进行。如果审查结果认为交易存在排除、限制竞争的风险,那么交易很可能会被禁止或附加严格的限制性条件。
另一方面,长和与巴拿马政府的法律纠纷也需要时间来解决。在法律纠纷未解决之前,任何买家都需要谨慎评估风险,以免陷入不必要的法律困境。

对于中美航运竞争格局而言,这场港口交易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如果交易最终未能达成,美国试图通过控制关键港口来遏制中国航运业发展的计划将落空,中国航运业将继续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
相反,如果交易成功,美国将在全球航运领域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对中国航运业的发展构成更大的威胁。但无论如何,中国航运业都将在挑战中不断寻求突破,通过加强自身实力、拓展国际合作等方式,提升在全球航运市场中的竞争力。
网友评论
-
2025-04-18 18:34:39
什么狗屁无国界,美帝的高端有卖给中国吗!
-
2025-04-19 07:44:30
李大汉奸
-
2025-04-18 18:36:44
什么狗屁无国界,美帝的高端东西如芯片之类有卖给中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