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和:没有解决太行发动机可靠性问题,却是我国航发最大功臣

军事 04-02 阅读:4628 评论:12

如今,中国空军飞机能畅游天空、面对任何来犯之敌都从不畏惧,都是令国人骄傲的事情;但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说,“底气”绝非一朝一夕之间构造出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奋力向前的结果。

发动机是“战鹰”的心脏,太行发动机的出现更是治好了国产战鹰的“心脏病”,其领军人物名为张恩和。

朝气蓬勃的选择

太行发动机涡扇10B型号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它的推力能达到144KN,其总设计师并非张恩和,而是刘永泉。

有人曾问过刘永泉这样一个问题:“发动机的研制为何要耗费这么多人力财力?难点在哪?”

在外人眼中,发动机是个不断发出“呼喊”的大盒子,而在设计师的眼中,它的每一次向前推进都会引起巨大的变革;刘永泉当时的回答也是:“天上飘着的云形状难以描述,航空发动机内部的气流同样如此,没法用固定的方程来确定,需要长期的积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刚毕业的刘永泉就怀揣着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梦进入中国航发动力所,那时,航空发动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程系统,更是一门逼近极限的工程科学。

这一干,他就干了34年。

多年后他回忆道:“我发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基本都围绕着航空发动机,感觉这辈子都不会再离开这个行业了。”

在他的带领下,最突出的成就就是攻克了先进气动设计、高可靠性结构设计以及先进控制技术等技术关键,解决了国产发动机最重要的振动问题。

刘永泉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解决了太行发动机最重要的可靠性问题,应该被永载史册。

而在他之前,还有一位科学家孜孜不倦,太行发动机就是在他的带领下从无到有的,那便是张恩和。

张恩和离开大学校园要比刘永泉早20年,回顾他们刚刚走出校园时,都是朝气蓬勃、选择坚定,力求要填补中国航天史的空白。

涡扇发动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受到西方强国的格外重视,彼时的世界级强国中,无论美国、前苏联都非常重视空军建设,并且都成功研制出高性能的第三代战机。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些先进的航空强国都在为第四代战机研制发动机了,中国刚刚迈向改革开放的经济快速发展期,与发达国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这就得依靠各位科学家努力奋斗了。

1986年,发动机行业的专家们纷纷建议发展涡扇发动机,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

要发展涡扇发动机谈何容易,更不要说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了,就连研制环境都差了很多东西,很多人也感慨:前景不容乐观。

在这个时候,是张恩和接任了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的重任,此刻开始人生再也没有其他事情值得他分散注意,除了吃饭与睡觉,其余所有时间都在研究发动机,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

发动机是精密设备,一点错都不能出、一点岔子都不能有。

军委领导也明确告诉他:“‘太行’发动机是现阶段两种飞机的成败关键,空军下一步的建设就依靠这个发动机了,如果搞砸了,是对人民犯罪。”

张恩和和所有参研人员的心情都是兴奋又忐忑的,若是成功那么未来一片坦途,若是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巨大的压力已经压在身上,但所有事情都得一步一个脚印,绝对不能急于求成。

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后,1998年他们才终于完成了初步的全尺寸金属样机的制造与装配,为研制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想象当时所有科研人员的心情,宛若坐过山车一般起起伏伏,突如其来的困难总是一个接着一个,出现了就必须马上解决。

在太行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先后有过200多项故障,其中几次大的故障都直接使得研制工作陷入困境,好在所有人都顶住压力,他们都紧紧团结在张恩和的身边。

张恩和曾对他们说:“发动机研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关系祖国和人民未来的重要事业。”

大家因为共同的目标结合在一起,早就把自己的生命与太行发动机紧密相连,不仅张恩和一人如此,整个团队都是如此;科研工作从来都没有“大儒辩经”,容不得半点虚假。

来到团队之前,所有人都是万里挑一的天才,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后,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

不管什么时候发动机出现问题,张恩和都会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亲自检查,一定要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才肯放心,唐僧取经还知道个大概的目的地,但发动机的研究只有成败两种结果,一旦宣告失败,一切功亏一篑。

他常常鼓励大家:“一定不要害怕遇到问题,更不能绕着问题走,问题暴露得越早、越多,今后发动机就更加可靠。”

有一次,参研人员把发动机的外涵机匣放在装配厂房的地上,一件件往上摆附件,连续几天的通宵达旦使得张恩和的衬衫全部湿透了,到了试装的关键环节,他放心不过,在装配架来回上下,一不小心踩空,使得头部摔到横梁上。

其他人转头看过来时,发现鲜血已经从张恩和的后脑流下,他的背上还有一道长长的伤口,人已经陷入昏迷状态。

经过及时的抢救,张恩和才终于苏醒过来,他睁开眼的第一句话就是:“发动机附件装好了吗?”

一代接着一代,永远有“巨人的肩膀”

发动机是战机的心脏,张恩和就是科研团队的心脏。

由于张恩和的表率作用,所有人都能保持克服一切困难的钻研劲,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太行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哪怕受过伤,人们也总能看到总设计师办公室夜晚的灯光。

那些挑灯夜战的科研人员也总是能见到张恩和和蔼的背影,他总是挂着笑容来探望大家。

大家也都说:“张总一来,身上的疲倦都没有了。”

2001年6月6日是中国航天史将被载入史册的一天,一架银色的新型战机带着所有科研人员的期待冲上天空,这意味着历经多年的努力终于迎来了回报的时刻。

飞机安全起飞、安全着陆,用世界操作证明一切可行。

望着飞行员从飞机上走下,张恩和的眼睛闪烁着泪光,他几乎以一种小跑的方式来到飞行员身边,握着他的手久久没有放开。

到这里,其实一切都没有结束。

从2003年,太行发动机的研制工作进入决战阶段,新的状况来了。

一次,发动机试车过程中发生了高压压气机四级盘破裂事故;另一次则是高空台模拟试验和调整试飞中暴露了技术问题。

这就意味着科研组必须要把所有隐患排除,必然要耗费大量心血。

尤其是第二次正值“非典”,其他同志都劝说会有人前去处理好,张恩和就不用亲自去了;但张恩和已经听不进去任何其他声音,焦虑地表示:“太行发动机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如今出问题了,我不去能安心吗?”

当时张恩和人在沈阳,赶了几千里路抵达四川,那时他已经60多岁了,一路上也不住宾馆,只在汽车里吃饭休息。

抵达现场后,听完汇报的张恩和一整夜都没有睡,他认真伏在案前分析各种数据。

过去“从0到1”的挑战都走过来了,未来再多挑战,也要死磕到底。

那段时间,张恩和一再强调:“大家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来不得半点马虎。”

当太行发动机于2005年通过了设计定型审查后,动力所拿出150万奖金专门用来奖励发动机团队,本来这件事都该“按劳分配”,张恩和操心最多,应该多分一些奖金。

可他却执意要把所有奖金分给所有职工,哪怕大家都分得少一些,也要人人有份,包括一线普通职工。

太行发动机的成功离不开张恩和的统筹,他不但带领大家通过了项目研制,还培养起大批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技术人才。

这两点,对于中国空军未来都是极为重要的。

太行发动机从设计到生产的那些年,正是中国经济高速腾飞的时代,钱对于中国来说已经越来越不是问题了,别人有的我们可以买、别人卖来的我们能够仿制。

但这其中就有个巨大的问题:如果只能仿制,就永远不知道别人是怎么造出来的,那又怎么去升级和改造呢?

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航空安全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但是张恩和带领团队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在这十几年中还培养了很多年轻人,这些青年才俊将会继续挑起大梁。

航空发动机与很多发明不一样,与其说是设计出来的,倒不如说是试验出来的。

初始的设计只是描绘了蓝图,真正让搭载中国心的战机遨游天空,需要的是在测试中一次次发现不足、不断修改设计甚至重新去设计,这就需要大量专业的人才。

若是没有张恩和他们的努力,就没有后来的一系列升级动作。

仅仅到2015年,我国就推出了推力更加强大的涡扇10B,迅速向前踏出一大步,总设计师不是张恩和,却仍然有张恩和的贡献,涡扇10B的总设计师刘永泉就是从太行研制团队中成长起来的青年。

完成了人生中最大的工作后,张恩和也与记者开起了玩笑:“即使我们这帮老家伙回家了,我们的发动机事业照样可以干下去,因为太行培养、锻造了一支队伍,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了。”

2016年10月,张恩和因为发烧住进了医院,情况很不乐观。

所里的领导还不知情时,张恩和就嘱咐家人:“现在要到年底了,他们的工作非常忙,知道我生病了肯定要来探望,又要耽误他们的工作。”

谁都没曾想,一个月后这位总设计师便永远离去了,享年77岁。

回顾他的过往人生,国防科工委一等功,中国一航航空报国科技尖兵等荣誉集合在他的身上,在2009年时,他还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

祖国不断壮大的空军力量,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功臣。

参考资料

1.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张恩和病逝 曾在试验中昏迷 央广网

2.航发专家、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张恩和同志逝世 环球网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
  • 2025-04-03 15:39:29

    航空航天要分清

  • 2025-04-04 01:15:56

    经验的积累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断摸索不断进步得来的,哪有什么一帆风顺,不过都是忍痛前行。

  • 2025-04-03 21:23:30

    小时候我就喜欢看军事杂志,那时候我觉得为国研究武器太幸福了,要是给我为国家研究武器的工作,不要工资我也愿意干!初中时我理科全校第一,考入我们这环城区的一个高中实验班时我看了下考入时的成绩我的理科还是第一,可惜到了高中我的心思已经在足球和小说上了,高考那晚还看通宵足球,要是那时我还能想起那个儿时的夙愿努力学习,顶尖的国防大学不敢说一般的重点大学肯定没问题,说不定也能为国效力了!现在回想起来也挺有遗憾的,不忘初心这话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一般人都会在成长中把它遗忘掉[笑着哭][笑着哭]……

  • 2025-04-02 21:39:06

    早期ws10可靠性差,主要还是缺科研经费造成的。喷气发动机都是油老虎。因为没钱,稳定性测试就做了几百小时。

  • 2025-04-04 08:53:04

    致敬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是他们一点一滴的在加厚中国的国防实力[点赞]

  • 2025-04-04 20:13:43

    这是发动机成熟的必经过程,当年f15因为发动机不可靠被戏称机库皇后。感谢这些功臣。

  • 2025-04-03 13:15:29

    过去说到涡扇大家几乎都没好话,从后来看,技术和路径都没错,欠缺的是材料,真要感谢他们,也要向他们道歉

  • 2025-04-04 01:37:59

    毕路褴褛,以启山林,致敬[点赞][点赞][点赞][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