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污废水该如何科学监测?这些指标必须掌握
隧道工程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污废水。这些污废水主要来源于钻爆、喷浆、混凝土养护、机械清洗及排水系统等多个环节,所含污染物种类繁多、浓度高、变异性强。如果不经过科学监测与处理直接排放,不仅会破坏周边生态环境,还可能污染地表水体与地下水资源。因此,建立健全的水质监测机制,对污废水中的关键指标进行系统检测,是确保施工环保合规的核心环节,那么隧道施工污废水需要检测哪些参数指标呢?下面就和赢润集团工作人员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污废水的水质监测指标主要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氨氮、pH值、悬浮物(SS)、浊度等多个项目。这些参数不仅是评估水体污染程度的主要依据,也常常被各级环保部门作为监督检查和工程验收的核心内容。
1、COD
其中,COD主要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总量,值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隧道污水中的COD来源主要为水泥、混凝土添加剂、油类污染物和施工期间未完全清除的有机杂质。根据《HJ 1358-2024》和《HJ 2.3-2018》等国家规范要求,施工废水中COD应控制在400~500mg/L之间,超出此范围可能对下游水环境造成显著影响。
2、氨氮
氨氮是衡量水体中含氮污染的重要指标,常来源于施工机械排泄物、人员生活废水及某些化学药剂的残留。过量氨氮不仅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华现象,也会对鱼类等水生生物造成毒性作用。规范标准建议其浓度应控制在40~140mg/L以内,否则需通过物理或生化方法加以处理。
3、pH
pH值是水质酸碱度的重要反映指标,对于多数水生生态系统而言,维持在6.5~9.0的范围更为适宜。在隧道施工中,使用水泥、混凝土及石灰等碱性材料可能导致废水偏碱,因此对pH的实时监测显得尤为关键,避免因酸碱失衡而导致水质突变或处理设备腐蚀。
4、悬浮物(SS)和浊度
悬浮物(SS)和浊度虽常被认为是物理性指标,但它们在水质检测中同样不可忽视。悬浮物主要来自碎石、泥沙及未沉降的颗粒状物质,不仅影响水体透明度,还可能吸附有毒有害物质,增加后续处理难度。规范建议施工废水中SS含量应控制在500~600mg/L以内,过高则需进行沉淀或过滤等预处理工艺。浊度则更多用于直观评估水体清洁度,便于快速预判污染程度,尤其在自动监测系统中被广泛应用。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升与科技进步的发展,传统人工采样与实验室检测已无法满足隧道工程施工现场对水质的实时监控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施工单位开始采用智能化在线监测系统,实现水质参数的连续在线分析。比如赢润集团推出的ERUN-SZ1S-A分体式多通道水质在线监测仪,便能灵活配置COD、pH、氨氮、浊度、悬浮物等多种传感器,可实现1~4种参数同时监测,并同步显示检测值、温度、电流输出、报警点等多项关键数据。设备还支持RS-485与RS-232通讯协议,适配各类施工监控系统,具备远程管理与数据自动上传功能,为工程环保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水质监测不仅是一项技术任务,更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的环保管理工程。通过明确水质指标、结合先进设备实现自动化监测,不仅能够有效保障生态安全,也为工程建设的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通过科学设定监测指标、合理配置分析设备,施工单位可及时掌握污废水排放的动态变化情况,在异常值出现时第一时间预警处理,避免形成环境污染事故。同时,这也为项目顺利通过环保验收、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