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出资5000亿,溢价15%定增银行股
大手笔的金融操作。
中国财政部以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募集5000亿元资金,然后把这些资金以定向增发股票的方式,悉数投资给了四家国资银行。

财政部具体的投资明细,是中国银行1650亿元,建设银行1050亿元,交通银行1124.2亿元,邮储银行1175.8亿元,合计认购了5000亿元的股份。
另外中国烟草、双维投资在内的“烟草系”国资,合计认购交通银行75.8亿元的股份,因为历史上烟草系从2012年开始就不断增持交行的股份,这次定增前已持有交行3%的股份。
中国移动集团和中国船舶集团,分别认购邮储银行75.84亿元和45.66亿元的股份,因为前者2023年耗资450亿元定增邮储银行完成入股,后者则是邮储银行H股上市时期的基石投资者。

关于定增的价格。
中国银行定增价6.05,相比上周五收盘价溢价10%,定增规模1650亿。
建设银行定增价9.27,相比上周五收盘价溢价8.8%,定增规模1050亿。
交通银行定增价8.71,相比上周五收盘价溢价18.3%,定增规模1200亿。
邮储银行定增价6.32,相比上周五收盘价溢价21.5%,定增规模1300亿。
相比现在的市场交易价平均溢价15%,也就是定增买入的价格比市价买入还贵,而且平均贵了15%左右,其中财政部认购的股份锁定期5年。
这个消息的重磅程度无以复加,属于大到不能再大的消息,周末的时候引发了很多讨论,然后很多人说这是个巨大利空,并写出1234分析为何这是利空,把我人都给看傻了。
其中最荒谬的一点就是说定增股份会稀释现有股东的权益,因为市面上的股份多了,这说法之所以流行不是为了针对财政部,而是中国股市开门数十年来始终有这样的说法流传,一直特别有市场,这次不过是把火了数十年的说法拿出来重说一遍而已。
假设1元钱一股,一家价值100亿元的公司你全部买下了,现持有100亿股。
如今公司要做一笔大业务,手里缺钱,想要额外100亿元,你没钱,但这业务又特别好不可能放弃,于是就宣布定向增发100亿股份,募资100亿元。
这时候张三李四王五出来了,合伙凑了100亿元给了你的公司,然后获得了100亿股。
因为是简单举例,这里不考虑控制权的问题,只考虑收益权。
你原本持有公司100%的股份,现在只持有公司50%的股份,看起来你的股权确实被“摊薄”了。
但这家公司以前只值100亿,现在值200亿,你手里的50%的股权还是值100亿,一点都没有变化。
因为你占公司股权的比例确实下降了,所以有人说你的股权被摊薄了,但整个公司的价值上升了,所以你的股权所具有的价值丝毫没有变化。
而且一家公司只有要做一笔特别巨大的业务的时候,才会选择去定增,这笔业务肯定是赚钱的才会选择去做,既然这笔业务是赚钱的,需要的本金又很巨大,而带来的收益会是所有股东平分。
所以理论上说,定增是利好,大规模定增会是巨大利好。
中国过去数十年的时间里,有人把定增解释为利空,不仅没有被驳倒,而且数十年运转下来居然还能有信众。
一方面是因为股市投资者的基础金融知识掌握的确实太少,一方面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投机钻营的上市公司把定增玩出了花,定增来的钱并不是投入主营业务去赚钱的,而是被各种名义掏空了,导致股民在实际感受中并没有感到定增对公司有啥好处。
但对于规规矩矩做事的上市公司来说,定增就是利好,毫无疑问的是利好。
抛开股市模式不谈,假如你是一家风投机构,你投的公司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又缺钱了,需要以定增股份的模式来募资。
第一种情况是无人问津,没人愿意掏钱要这家公司的股份,或者报一个很低的价格,只有按这个低价定增股份才会有人愿意出钱。
第二种情况是一群人举着钞票冲过来了,都说自己愿意出钱参与定增,互相抬价之后喊出了一个很高的价格,远高于现价,把那些不愿意出高价的人淘汰出局,愿意出高价的人分这次定增的股票配额。
你希望看到哪种情况,你觉得哪种情况对你最有利?
不会有人觉得无人问津定增失败,自己的股权没有“被稀释”,能是利好吧。
定增和市价买入的区别是什么?
定增是公司定向增发股票,用新增的股份去换新增的钱,这些并不经过二级市场的交易,老股东的权益理论上保持不变,会算成利好是因为理论上新业务肯定赚钱,赚到的钱会平分所以算利好,但很明显这只是个小利好。
市价买入那就是二级市场的公开买入,和公司无关,是新增的钱去买老的股份,对于公司本身的运营情况没有影响,但因为老股份的供需情况发生了改变,所以会带来股价的提升,所以无论钱是多是少都利好,小钱小利好大钱大利好。
财政部的这5000亿如果直接在二级市场买这四家银行的股票,把这些公司的股价买上天都不一定能买够5000亿,属于单方面爆拉大盘指数,但因为公司实际运营情况不变,没有实际业绩支撑,拉上天的股价早晚要掉下去,钱白花了,相当于拿出5000亿定向利益输送给能拿出对应股份在市场卖的那批人,所以不能这么做,以定增的形式对股市的扰动就会小很多。
虽然不会把股价直接拉上天,但这次的定增是直接溢价定增的,比市场价平均高出了足足15%,这可是银行蓝筹的15%,而且财政部做事那绝对是中国金融市场最正规的,无限趋近于理论情况,所以这次定增的利好绝对大于15%,二级市场早晚都会认,财政部既然敢报这个价格那就绝对有顶级专家团算过,不会让财政部亏,账面上都不可能亏。
所以周一银行股涨了,因为这确实就是利好,那些能说出利空1234甚至股权被摊薄的人不知道咋想的。

对于中国全局而言,那就更是利好了。
这5000亿投给银行,是让银行去补充核心资本的,要解释这句话你就首先要理解银行的运行规律。
银行贷款的钱来自于储蓄客户的存款,但银行不能完全的用存款去放贷,自己必须也得出一部分钱当本金,这就是资本金的概念,也被称之为核心资本。
根据国际通行的巴塞尔协议,银行的核心资本占比不得低于8%,否则就要停止放贷,中国对不同等级银行规定的数值不同,但都在巴塞尔协议附近。
简单的说,银行的资本金每多1亿,其放贷规模理论极限就可以增大12.5亿。

如果银行的资本金多了5000亿,那银行的放贷规模理论极限可以增大6.25万亿。
财政部不会闲了没事拿出5000亿给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既然拿了这个钱就是让银行去办事的,所以这种行为会直接导致中国的放贷规模变大,换言之就是放水,惠及全社会所有行业。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财政部这次做的事情是一种兼顾行为,不是单纯为了托举股市,也不是单纯为了托举中国经济,而是兼顾之,既拉升了股市又托举了中国经济,两边同时照顾。
但要硬说利空,其实也有,那就是为啥财政部要突然这么做?
首先,银行的运营是没有问题的,中国的六大行2024年赚了1.4万亿元,分红就分了超过4200亿元,只以这次定增的四家银行论,去年也分红了3000多亿元。分红的钱给了全体股东,但绝大部分都是国资,和财政部是左手右手的关系。
真缺这5000亿,去年说经营情况困难暂不分红就行了,A股不分红的公司多如牛毛。
但去年分红了3000多亿,今年又找财政部定增了5000亿,这显然不是因为急缺钱。
而财政部也没那么多钱,早已经是赤字运行了,这次的5000亿还是发特别国债借来的钱。
不缺钱的银行先分红3000多亿后从财政部拿钱5000亿,缺钱的财政部先借钱5000亿后定增买股票,这么绕弯子操作也太费事了,肯定不是为了费事而去费事,显然是因为有这么操作的必要,而原因很明显是要提振经济,稳定中国市场。
另外高达5000亿元的资金决策不可能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这件事必定是早有预案,很久以前就被批准了,但具体实施的时间一向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毕竟这显而易见的是巨大利好消息,对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是利好,在恰当的时机宣布才能完美发挥其功效。
所以当下就是那个“最恰当的时机”。
但当下啥消息都没有啊,市面上以及全球都没有啥重磅消息,看起来是风平浪静毫无波澜,财政部为何判断当下是“最恰当的时机”?
但肯定有什么事情已经发生了,虽然没人知道这是什么事情,市面上没人说甚至连蛛丝马迹都没有,但国家知道是什么事情,而且做出的判断是应该放个巨大利好去对冲。
没有任何证据,但理论上进行推理,那肯定是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而全球资本市场的反应也是如此,从上周四开始全球股市突然开始转弱,周五的时候全体大跌,本周一再次大跌。
美国的股市,这几天是这样走的。

日本的股市,这几天是这样走的。

法国的股市,这几天是这样走的。

本周末,中国财政部宣布了5000亿的股票定增计划。
随后全球股市大跌,周一开盘日韩股市更是暴跌。

欧美日韩集体下跌,很明显和我们定增股票是没关系的,我们财政部定增股票无论是利好还是利空,那都不可能影响欧美日韩的股市。
欧美日韩同步大跌,那就说明确实发生了什么事情,虽然新闻上没有显示但肯定有,他们那边的大资本做出了和我国财政部一样的判断。
反应到行动上是那边的大资本卖股票,我们这边的财政部增持股票,但促使他们下决策的原因应该都是同一个。
翻遍新闻,没有原因,但肯定有啥原因,不然这些人类最聪明的脑袋不可能意见如此一致。
全球下跌前,新闻毫无反应。
全球下跌后,新闻开始纷纷找原因。
我瞅了一圈,能令人信服的解释基本没有,唯一勉强能接受的是说4月2日特朗普的关税即将实施,看起来特朗普没有任何的退缩迹象,甚至还叫喊着要给全球所有国家“平等”的加关税,那全球关税战爆发的概率就会大涨,全球经济衰退发生的概率也会大涨,所以全球股市开始大跌。

理论上没问题,但特朗普并不是突然要这么干,3月之前就喊着要这么做了,要跌早就跌了,4月2日不过是最终实施日而已。
从股市规律来说,这甚至可以按“利空出尽是利好”去考虑,理应开始涨,用这个来解释最近几天全球股市的突然下跌其实是不太能站住脚的。
但确实找不到,也想不出来更能站得住脚的理由了,只能暂定是这个。
即便真正原因并非如此,从全球股市纷纷大跌的实际情况来看,那个利空消息也肯定很大。
但这利空再大,这次财政部毕竟是真金白银的拿出了5000亿,然后溢价15%定增了银行的股份,对股市对整体社会经济都是巨大利好,同时给银行股价做了一个上浮15%的指引价,会对中国的大盘形成很长时间的支撑。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财政部这次的出资是“厚此薄彼”的,拿出的5000亿并不是均分给国资银行,而是只给了四家银行,每家直接给了一千多亿,其他家一毛都没有,但中国的上市国资银行远不止四家。
正常来说财政部要托举全国经济,那肯定是各家银行均分政策资金,不可能如此极端的厚此薄彼。
这么干只有一种可能,明牌告诉市场我以后还要这么操作,下次换其他银行来注资。
抛开这个不谈,只讨论财政部这次的注资,无论怎么说那都是扎扎实实的5000亿定增,同时让银行增大了6万亿的贷款规模,同时利好股市和实体经济。
不管引发全球股市持续大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个利好也足以对冲了,因为规模实在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