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腊月,父母收留一对说书的父女过年,20年后,女孩嫁给了我

情感 03-26 阅读:0 评论:0

“你记得吗?那年腊月,你娘抱着我哭得像个孩子一样。”妻子冷不丁提起这段往事,我心中一震,险些打翻手里的茶杯。那仿佛发生在昨天的事情,却又隔着几十年的光阴,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思绪回到了1979年的冬天。

2001年的除夕夜,城市张灯结彩,爆竹声声,我却独自一人在工地宿舍里,借酒消愁。二十五岁的我,一事无成,连过年都不敢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酒精麻痹了神经,我晃晃悠悠地走上街头,看着万家灯火,心中更添酸楚。突然,眼前一黑,我晕倒在路边。

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姑娘站在旁边,关切地问我:“你醒了?”我望着她,一种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你……是不是叫巧儿?”我试探地问。她先是一愣,然后点点头:“你怎么知道我小名?”我激动地说:“我是张小宝啊!你还记得吗?那年腊月,你和你爹住过我们家!”

巧儿也愣住了,眼圈瞬间红了。“张哥!是你啊!我找了你们家好久,终于见到你了!”她说着,眼泪夺眶而出。原来,这些年她经历了那么多苦难。许老二带着她四处漂泊,不久后就病逝了。巧儿孤苦无依,后来被一对好心的裁缝夫妇收养,学会了做衣服,开了个裁缝铺,生活才逐渐安定下来。巧儿一直记挂着我们家,想回来看看,可是当年年纪太小,早已不记得回村的路了。

时间回到1979年,那个寒冷的腊月二十七。我和村里的几个孩子围在村口,好奇地看着一位衣衫褴褛的汉子敲锣喊话,说要给乡亲们说书。他的破架子车上堆着破旧的棉被,一个瘦弱的小女孩蜷缩在旁边,冻得瑟瑟发抖,那便是巧儿。

晚上,汉子在大空地上说起了《杨家将》,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我却一直关注着那个躲在桌角、冻得脸色发青的小姑娘。说书结束后,村民们纷纷拿出钱或干粮,汉子不停地说着谢谢。回家路上,父母感叹着父女俩的艰辛,第二天一早,母亲就带着干粮去了村头,将他们带回了家。

许老二姓许,我们都叫他许老二,小女孩叫许巧儿,比我大两岁。他们住在我家西屋,母亲忙里忙外地收拾,给他们铺上干草和干净的褥子,还找出我穿小的棉袄给巧儿换上。巧儿小声地说着谢谢,母亲看着她,眼圈红了。

年三十那天,虽然只有简单的四道菜:萝卜炖豆腐、炒土豆片、咸菜和红薯干,但比往年任何一次都热闹。母亲特意给巧儿夹了一块豆腐,让她多吃点。巧儿低头吃饭,眼圈红了。

初二早上,许老二要离开了。母亲给他们准备了一包干粮,硬塞到他们手里。巧儿拉着母亲的手,哭着说不想走。许老二拉着她的手,让她别给人家添麻烦。他们离开后,母亲站在门口,看着他们的背影,眼泪止不住地流。父亲安慰她,说人家过日子有自己的路。母亲叹息着,说那孩子真是命苦。此后,母亲经常念叨巧儿,说要是当时能把她留下就好了。

出院后,我带着巧儿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家乡。母亲看到巧儿的那一刻,老泪纵横,拉着她的手说:“这下好了,婶子总算把你等回来了。”巧儿跪在地上,抱着母亲的腿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婶子,我一直想回来,可我……我找不到路了。”母亲把她扶起来,边哭边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

后来,我和巧儿结婚了,母亲说巧儿小时候就懂事,现在更让人心疼。我也觉得,遇见她是这辈子最大的福气。如果不是当年父母的善举,我们也不会有今天。巧儿说,她小时候常想,要是能再见到那个给她夹豆腐的婶子就好了,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二十年。她说着,眼里含着泪光,嘴角却带着笑。看着她,我心里感到无比满足。谁能想到,那年腊月的相遇,最终会让我们成为一家人呢?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