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毛主席要求解放王芳:他就是爱喝酒,他要想害我,我早死了
【前言】
毛主席特别喜欢杭州,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每次一到杭州,他总会忍不住说:“这就像回到了自己家一样!”
毛主席这辈子,老往杭州跑,加起来得有四十多次。这里面,有38回都是王芳负责给他当警卫、搞接待的。
1970年的时候,王芳还处于被困的状态,没能摆脱束缚。这事儿传到毛主席耳朵里,他立马就火了,说:
王芳这人我挺熟的,如果他真想对我下手,我恐怕早就没了。他就是偶尔会贪杯,跟他说吧,往后别再喝酒了......
王芳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和主席之间,发生过哪些事情呢?
【“他头上刚长了一棵草就要除掉,我不同意”】
一说起“王芳”这名字,多数人第一反应准是这是个女孩儿的名儿,就连王芳身边一块儿并肩作战的兄弟们,也时常被这个固有想法给带着走了。
大伙都爱朝他打趣,说的话都差不多:“你咋不换个名儿呢?”其实吧,“王芳”这名字,是他自个儿后来琢磨着改的。
王芳原来叫王春芳,但自从投身革命,他就把名字里的“春”字给剔除了。他这么做是想表达,为了革命事业,他会全心全意,啥都豁得出去,只盼能留下个好名声。
其实还有这么个缘由:上头领导说不让动!
回到1953年12月30日晚上,毛主席和浙江省委的干部们聚在一起吃饭,一块儿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毛主席这次又来到了杭州,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到访了。上一次来,还得追溯到1921年,那时候他正忙着参加“中共一大”。那次杭州之行,给主席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那天晚上,毛主席心情特别好,喝了不少美酒,饭后也没急着走,大伙儿都围在主席身旁,一块儿聊天说话。
就在这时候,罗瑞卿把目光转向了王芳,直接问了那个大家心里都琢磨过好多遍的事儿:
王芳啊,你虽然是山东的壮小伙,但这名字听起来挺秀气,不了解你的人,说不定会误以为你是个姑娘家呢!
王芳以前也琢磨过要不要换个名字,罗瑞卿一提这事儿,他立马就点头答应了:“行!那就把上面的草字头给摘了吧!”
换个说法,他突然话锋一转,赶紧摆手拒绝,说这事儿自己做不了主。改名字可不是小事,得上面点头才行。再说了,周总理亲自签的任命书上,白纸黑字写着“王芳”呢!
大家正七嘴八舌讨论着呢,突然有个人跳出来唱反调:“你们乐意,我可不乐意!”大伙一听,都扭头看去,原来是毛主席正乐呵呵地盯着大伙儿呢。
你们山东那绿化还得再努努力,王芳头上好不容易冒出点绿意,你们就给拔了,这我可不答应!等啥时候你们山东绿化弄得漂漂亮亮了,你再考虑改动吧!
毛主席话音刚落,整个场地立马就笑了起来。过完元旦,王芳陪着毛主席去莫干山的时候,主席再次聊起了改名这件事。
要是你们山东的绿化,啥时候能搞得跟莫干山似的,那到时候给你改个名儿也不为过。
提到王芳,这家伙简直就是个活生生的传奇,就像电视剧《潜伏》里的余则成,或者《平原游击队》里的李向阳,你都能从他身上找到那么点儿影子。
1943年那会儿,王芳单枪匹马,带着酒就去找吴化文部的人了,最后还真劝动了一位敌军营长反过来帮我们。这营长叫刘鸣久,以前啊,是个土匪头子。
这家伙啥坏事都沾边,吃喝玩乐不正经,还干些杀人放火的勾当,当地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不恨透了他。
这个人有个最突出的地方,那就是特别重情义,不管是对待朋友还是手下的士兵,总是把他们当作亲兄弟一样看待。
吴化文手下的那个独立营,装备精良得很,要是能想办法把刘鸣久拉拢过来,那可就是给我们队伍加了个猛将啊。
王芳一个人悄悄进去,跟刘鸣久喝起了烈酒,两人聊了一宿。没过多久,等刘鸣久对她放下了戒心,王芳就开始跟刘鸣久聊起了现在的政治大环境,还把我军的那些规矩和打算都跟他讲了讲。
结果,刘鸣久被王芳的真心和长远眼光给说服了,他领着五百多人起义归顺,后来这些人被整编成独立团,刘鸣久就成了副团长。
再说抗战那会儿,王芳也是个狠角色,他被日军叫做“小白龙”,听到这名字就吓得不行。日军为了抓住他,还出了5000大洋的赏钱。
有一天,四千多日本鬼子把王芳他们那个单位给围了个水泄不通。单位里头,除了一个警卫连和几十号能打仗的兄弟,剩下的就是些搞后勤的和部队里的家眷了,情况相当紧急。
碰到一千多人对打四千多日本兵这样差距大的情况,王芳却一点也不慌张,他果断出手,带着大伙儿抢先占了高地,死命抵挡敌人的进攻。
天黑以后,王芳机灵地挑了条大河当作逃跑的关键路,顺利冲了出去。
【毛主席的“大警卫员”】
浙江,这片热土历来是我党进行秘密斗争的重要战场。这里曾是国民党特务的发端之地,因此,剿灭匪患、肃清特务、镇压反革命分子以及维护社会治安,成为了我党在这里工作的核心任务。
毛主席对杭州感情特别深,他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老家。每次一到杭州,他总是忍不住说:“这回算是回自个儿家了!”
毛主席这辈子,老往杭州跑,加起来得有四十多趟。这里面,有38次都是王芳负责给他当保镖和接待的,所以大伙儿都管王芳叫毛主席的“头号保镖”。
这个地方,毛主席经常用来接待国际朋友,特别是在1954年到1963年期间,他总共在浙江这里跟外国客人见了22回面。
1953年年底,12月27号那天,毛主席又一次到了杭州,跟他一块儿的还有罗瑞卿、杨尚昆、胡乔木他们几位。
这次出门的关键任务是弄出宪法初稿的一个大致样子,因为在新中国刚开始那会儿,咱们国家还没个正经八百的宪法呢。
其实,看看毛主席来的那天,你就能明白他的心思了:他的生日明明是12月26日,但他却偏偏选了27日来。主席就是不想让大家再为他过生日操心,所以故意避开了自己的生日那天。
眼瞅着元旦快到了,王芳就说,咱不如借着庆祝元旦的由头,跟主席一起吃顿饭,顺便也给主席拜个寿。大家一听,都觉得这主意不错,就都点头同意了。
有一回,毛主席在杭州待了俩多月,天天都埋头在各种书籍、资料和文件堆里,工作起来连吃饭睡觉都忘了。
他办公室那扇窗,老有青烟往外冒,那是他琢磨事儿时抽的烟。一天到头,桌上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屁股,短得都快没法再短了。
王芳还发现了个挺有意思的事儿:毛主席下班以后,茶杯里总是干干净净的,连茶叶渣都不剩。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毛主席觉得茶叶倒掉怪可惜的,干脆就连茶叶也一块儿吃了。
和王主席近距离打交道时,王芳被他那种领导气质和独特魅力给深深打动了,这让他对自己的党派和革命事业更加死心塌地,信念更加坚定了。
【“王芳我很熟悉”】
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政治环境挺紧张的,但王芳还是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他跑到基层去,一家一家地找老百姓聊天,自己动手摸清楚生产的情况。他盯着生产这块儿,硬是让当地的经济稳稳当当往前发展。
不久之后,王芳因为政治局面错综复杂,被牵连进去,好一阵子都没能摆脱困境。这事儿传到毛主席耳朵里,他顿时火了,说道:
王芳这人我挺熟的,每次我到杭州,保卫工作都是他在做。要是他真想对我不利,我哪能活到现在啊?
说完,毛主席笑着又加了句:“王芳这人不错,就是偶尔会贪杯,你跟他说,往后把酒戒了哈。”
最后,多亏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心,王芳总算是“脱身”了。他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立马又忙起了浙江的生产工作。
他之前在宁波地委书记和浙江省委书记等岗位上工作过,他把农业、教育科技以及能源交通看作是关键领域,专心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另外,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按照浙江不同地方的真实状况,发展出了一系列带有浓厚地方味道的区域经济。
为了这个,他直接去了好多地方做调研,还亲自给工作做指导,就这样,浙江省的经济飞快发展,一下子冲到了全国的前面。
1990年那会儿,王芳一边管着国家禁毒委员会的事儿,一边在党和国家的指挥下,给社会安稳和发展出了不少大力:
他使劲儿推动身份证制度变得更好,并确保它能够顺利执行,慢慢步入正轨;他下大力气搞禁毒,对那些毒品犯罪行为严惩不贷,成功地把毒品扩散的势头给压住了。
他积极推动《人民警察法》的出台与执行,对加强警察队伍建设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不过,王芳因为工作太忙,精神压力又大,身体渐渐撑不住了。为了身体着想,他只能狠下心,把职位给辞了,专心去养病休息。
退休后的王芳,心里一直装着国家大事,是个根本闲不下来的人。只要是宣传正能量、推动法治建设这些好事,王芳都会主动参加,尽自己的一份力。
没事的时候,王芳会拿起毛笔来写写书法,修身养性。打从1997年起,他便动手写起了回忆录,回想自己充满传奇的革命经历。
聊到自己的革命经历时,他说,既然已经踏上了革命这条路,那就得把个人的生死和荣誉都抛在脑后,心里得时刻装着党、国家和老百姓。为了革命,他会毫不犹豫地往前冲,一点怨言都没有。
从投身革命那天起,我就暗暗发誓,我这条命就是党给的,党的事业需要我,我就会一辈子拼到底!
【结语】
王芳是个死心塌地的革命斗士,对党、国家和老百姓感情深得很。复杂的政治局面没让他退缩,反倒让他信念更铁了,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
他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和不变的决心,亲自走到群众中去,倾听百姓声音,主抓各项生产工作。他真抓实干,确实做到了为人民谋福利,让浙江的经济在困难时期也能保持稳定增长。
另外,王芳也是个很有眼光的领头人,他瞅准了浙江各地的不同情况,搞出了一系列带着地方味儿的经济模式,给浙江的经济腾飞添了把大火。
王芳的忠心耿耿和责任心,全都表现在他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上。就算碰到难关,被人误会,他也从没动摇过,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信念。
毛主席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品行的赞扬,更是实实在在地表明了他对党和人民的忠心耿耿。
王芳离休后真的挺让人佩服,她心里还一直装着国家和人民。她经常参加社会活动,传播正能量,还努力推动法制建设。这些举动,完全展现出了革命老前辈的那种高尚品质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王芳是个铁打的革命斗士,也是个有深谋远虑的领头人,更是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英雄。他这辈子,一直都在为党的事业、国家的兴盛、百姓的福祉拼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