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内部矛盾凸显,400亿援乌计划受阻,未获关键国家支持

国际 03-20 阅读:13 评论:0

一场价值400亿欧元的援乌计划,意外撕开了欧盟“团结”的华丽外衣。当美国暂停对乌军援后,欧盟紧急推出的天价援助方案本被视作“欧洲担当”的象征,却在表决关头遭遇法、意、西三大经济体集体沉默,匈牙利更以“亲俄”姿态强硬反对。这场掺杂着地缘博弈与利益算计的争吵,暴露出欧盟正深陷“援乌疲劳症”与“战略分裂”的双重困局。

欧盟委员会力推的400亿欧元援乌计划,包含200万发炮弹、防空系统、无人机及现金支持,堪称俄乌冲突以来欧洲最大手笔的军事输血。然而,这份看似雄心勃勃的方案,却在法、意、西三国遭遇“冰桶挑战”——三国以“需审慎评估”为由拒绝表态,令欧盟内部权力天平陡然倾斜。

作为欧盟第二大经济体,法国的迟疑最具杀伤力。马克龙政府虽口头支持乌克兰,却对“按经济规模摊派”的出资方案心存芥蒂。意、西两国则担忧天价援助加剧财政赤字,南欧国家本就受能源危机冲击,此时再承担军援重负无疑雪上加霜。三国默契的沉默,实则为经济现实与政治站队的艰难平衡。

欧盟内部的地缘裂痕在援乌议题上暴露无遗。以波兰、波罗的海三国为首的“反俄急先锋”慷慨解囊,爱沙尼亚、立陶宛等国军援占比超GDP 2%,甚至自掏腰包为乌军购置无人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匈牙利总理欧尔班高调反对“用欧洲人的钱打一场无底洞战争”,并威胁动用否决权阻挠计划通过。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战略认知的分歧。东欧国家将援乌视为“保卫欧洲门户”的生死之战,而南欧诸国则更关注地中海难民危机与经济复苏。这种“东西撕裂”与“南北温差”,使得欧盟每次援乌表决都沦为“27国利益拔河赛”。

耐人寻味的是,军援力度最大的并非德、法等传统大国,而是波罗的海小国。爱沙尼亚将国防预算的35%投向乌克兰,拉脱维亚紧急翻新库存苏制火炮援乌,立陶宛甚至出现“全民众筹买无人机”的奇观。这种“穷国豪掷”的背后,是历史伤痕与现实恐惧的交织——三国与俄罗斯接壤,对“俄军西进”的担忧深入骨髓。

然而,小国的悲情难掩欧盟整体疲态。德国虽承诺提供“豹2”坦克与IRIS-T防空系统,但军工产能瓶颈导致交付屡屡跳票;荷兰、丹麦贡献了半数援乌F-16战机,却因飞行员培训滞后无法形成战斗力。当“画饼式援助”遭遇战场残酷消耗,欧盟的“团结人设”正加速崩塌。

欧盟的援乌僵局,本质上是战略自主性缺失的必然代价。一方面,美国撤资迫使欧洲独立承担防务责任,但军事指挥体系仍依赖北约;另一方面,能源去俄化大幅推高军工成本,导致各国在“要安全”与“要面包”间左右为难。

更严峻的是,欧盟试图用“金元炮弹”替代清晰战略。400亿欧元方案中,高达60%资金用于采购非欧盟国家武器,变相强化对美制装备依赖。意大利议员直言:“我们正在用美国的武器打一场美国的代理人战争,却要欧洲人埋单。”

当400亿欧元争议演变为信任危机,欧盟亟需重构援乌逻辑:是继续充当美式霸权提款机,还是将援乌与欧洲防务自主化捆绑推进?是无限透支财政供养战争机器,还是推动俄乌和谈止损?这些问题不解决,欧盟恐将沦为地缘博弈的永久买单者。而对于乌克兰来说,欧洲的争吵与拖延,每一秒都意味着前线士兵更沉重的牺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