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清热“天花板”,简单煮水喝,脾虚内热、不长个的孩子都适合

健康 05-07 阅读:19 评论:0

春季阳气升发,万物生长,但孩子体质稚嫩,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加上天气转暖,新陈代谢加快,容易损耗津液,导致阴虚内热。此时,孩子可能出现口干舌燥、嘴唇发红、大便干燥、睡觉盗汗、食欲差等情况。

很多家长会给孩子喝菊花茶、蒲公英水来清热,但这些偏寒凉,长期饮用反而可能损伤脾胃。

健脾清热、滋阴润燥

黄豆,性平味甘,归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滋阴润燥的作用。现代营养学也证实,黄豆富含优质植物蛋白、大豆异黄酮、膳食纤维以及B族维生素。

1、黄豆山药粥——脾虚内热型

做法:黄豆30g+山药50g+粳米50g,煮粥食用。

作用:健脾养胃,滋阴润燥。适合食欲差、大便干、舌红少苔的孩子。

2、黄豆银耳羹——阴虚火旺型

做法:黄豆30g+银耳+冰糖少许,炖煮至软烂。

作用:滋阴降火,安神助眠。适合盗汗、手足心热、夜卧不安的孩子。

3、黄豆薏米水——湿热积滞型

做法:黄豆30g+炒薏米20g,煮水代茶饮。

作用:清热利湿,改善消化。适合口臭、舌苔黄腻、大便黏臭的孩子。

患者案例

门诊有一位6岁男孩,身高比同龄人偏矮,体重增长缓慢。家长反映孩子食欲差,平素挑食,吃几口就喊饱,日常偏爱零食,不爱吃蔬菜。

继续询问了解到,孩子近来睡觉不安稳,半夜易醒,嘴唇干裂,大便干燥,呈羊屎蛋状。而且体力差,稍微运动就喊累。

刘主任仔细观察,发现孩子面色偏黄,形体瘦小,口气略重,大便臭味明显。舌红少津,舌苔薄白微黄,脉细数,略滑。

辨证:脾虚胃热,津液不足。患儿长期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运化无力,导致津液不能上承,出现口干、便秘;同时,虚热内生,影响睡眠和生长发育。治疗思路为健脾养胃,清热生津。

开方: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白术、茯苓、麦冬、玉竹、炒谷芽、炒麦芽、火麻仁、黄豆(先煎)。

方解:

太子参+白术+茯苓:补脾益气,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麦冬+玉竹:养阴生津,改善口干、便秘。

炒谷芽+炒麦芽:助消化,增进食欲。

火麻仁:润肠通便,适合儿童虚性便秘。

黄豆:提供植物蛋白,温和清热,促进生长发育。

调理1周后,患儿大便变软,食欲也有所改善,开始主动吃饭。继续调理1个月后,睡眠也逐渐安稳,盗汗减少,体重增加1.2kg,面色转红润。继续巩固2个月,诸症皆消,身高也有了增长,家长反馈孩子整体状态明显改善。

日常养护建议:

1.饮食调整:少吃油炸、零食,多吃五谷杂粮、新鲜蔬菜。

2.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最好在21:00前入睡。

3.适度运动:每天户外活动1小时,促进气血运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