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一开口就很扫兴?心理学:多半是这3个原因
"你知道吗,你每次说话都像在别人生日蛋糕上撒了一把盐。"
这是《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对佩妮说的一句话,精准描绘了那些"一开口就扫兴"的人。
很多人的身边,都有这么一两个人,他们似乎天生具备一种特殊"天赋",能在任何欢乐场合迅速降温,在每次积极对话中精准找到消极角度,很是扫兴。
就像一位朋友兴奋地分享她新买的裙子,有人立刻评论"这颜色显胖"。
有些孩子,想着父母没喝过奶茶,想让他们尝尝,结果父母看到奶茶就开始批评孩子浪费、不懂事,气愤的扔进垃圾桶里。
为啥有些人一开口,就很扫兴?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问题。
1、扫兴背后的心理密码
为什么有些人会成为"气氛杀手"?原因有3点:
①自卑的防御机制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指出,人的许多行为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扫兴者就是如此。
扫兴者常常通过贬低他人的快乐来获得短暂的优越感,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当别人兴奋地谈论假期计划时,他们可能会说"你车买了吗?房贷还完了吗?还想着玩",这种反应背后隐藏的是"我不能快乐,所以也不让你快乐"的扭曲心理。
②控制欲的表现
扫兴往往是一种隐形的权力游戏。
通过否定他人的情绪,扫兴者实际上是在试图控制对话方向和氛围。
③情感教育的缺失
许多扫兴者成长环境中缺乏健康的情感表达模式。
如果一个人从小看到的是父母对积极情绪的打击,比如他考了95分,父母的回答是:为什么不是100?。
小时候没被正确的方式对待,那长大后可能内化了这种交流方式,认为这就是"正常"的对话。
2、扫兴者的"语言武器库"
扫兴者往往熟练掌握几种"语言武器":
①"但是"炸弹
"这个方案不错,但是..."后面的内容往往直接否定前面的肯定。
很多扫兴的人,看似很尊重他人的看法,可说话时,总会带有“但是……”。
"但是"后面的信息往往是重点,也更会让人记忆深刻,这使得看似平衡的评价实际上成为彻底的否定。
②提前担忧术
"你现在是开心,等到..."
这种句式直接将当下的快乐与未来的痛苦联系起来,制造无谓的焦虑。
和"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处,用年龄或经验优势直接压制他人的热情。
事实是,越是认知水平有限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判断。
③虚假关心
"我不是要打击你,只是为你好..."
用关心的包装传递消极信息,让受害者甚至难以合理反击,连生气都变成了无理取闹。
“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做伤害你的事实。
3、如何应对身边的扫兴者?
①建立情绪边界
如同物理边界保护我们的身体,情绪边界保护我们的心理健康。
当扫兴者开始发言时,内心可以默念:"这是他的问题,不是我的缺陷。"
更直接的就是,谁让你心里不舒服,谁说话不好听,谁老是扫兴,就离谁远一些。
②幽默化解
用轻松的方式应对消极言论。
当有人说"这么贵的餐厅不值得",可以笑着回应:"至少我们买到了一个吐槽的权利不是吗?"
或者回应:“那你就别去吃了,我去尝尝,回来告诉你踩雷没。”
③正向引导
有技巧地转换话题方向,面对对方说的问题,直接不回应。
比如当扫兴者开始抱怨工作,可以说:"听起来你今天过得不容易,不过上周你解决的那个项目真的很棒,能再跟我讲讲吗?"
人生的精彩不在于永远正确,而在于共同经历的温暖与理解。
所以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少一些扫兴,就多一分快乐。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