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是西案启示录:当"网红人设"撞上制度铁幕,谁在纵容权力表演?
2025年4月27日,河南省纪委监委的“双开”通报,为南阳市委原书记朱是西的“网红官员”剧本画下荒诞句号。这位曾以“输液参会”“夜市买T恤”等戏码收割流量的地方主官,最终因贪腐金额巨大、干预司法、权色交易等罪名跌落神坛。从舆论宠儿到阶下囚的裂变,撕开了“能吏”人设背后的权力黑箱。
一、流量狂欢下的治理陷阱
朱是西深谙“注意力政治”的生存法则:2022年“五一”夜市经济考察中,他自购“热爱中国”T恤与商户合影;2023年迷笛音乐节现场,他身着志愿者马甲高调喊出“南阳挣钱襄阳花”;2024年初抱病参会时,刻意展示的留置针成为“敬业”人设的流量密码。这些精心策划的场景,成功塑造出“敢闯敢干”的改革者形象,却掩盖了其主政南阳期间37个“政绩工程”造成的68亿债务黑洞。当流量泡沫褪去,暴露的不仅是劳民伤财的烂尾项目,更是对民生痛点的选择性失明——迷笛音乐节期间乐迷财物失窃事件中,他身披红马甲的“暖心服务”与失控的治安管理形成辛辣讽刺。
二、权力围猎中的角色异化
通报披露的违纪细节,勾勒出“网红官员”的权力变现路径:在工程项目审批中为商人定制“绿色通道”,亲属深度参与华侨城文旅项目分红;利用“带病工作”的苦情牌获取晋升资本,却通过权色交易将公权力异化为私人筹码。更具警示意味的是,其主政期间南阳市政法系统连续塌方——原政法委书记张明体、金浩等“旧部”相继落马,印证了“一把手”权力失控必然滋生系统性腐败。这种“能吏变硕鼠”的蜕变轨迹,折射出考核机制对“面子工程”的畸形激励。
三、网红政治的治理困局
朱是西案暴露出基层治理的深层矛盾:当“作秀能力”成为比拼政绩的硬通货,实干精神反遭逆向淘汰。其任职轨迹中,“5年从市委副书记升至副市长”的火箭晋升,恰与“搞迷信活动”“违规配车”等违纪行为同步攀升。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生态,直至中央巡视组进驻才得以破局。案件警示我们:破除“网红官员”的流量迷思,需要建立更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既要警惕“默默无闻”的懒政,更要防止“表演型治理”的权力异化。毕竟,百姓的口碑从来不在热搜榜单上,而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