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南海力量现形记,延寿航母难掩战略困局
“尼米兹”号的紧急部署,本质是美军拆东补西的无奈之举。这艘1975年服役的老舰,原定2025年退役,却被强行续命至2026年5月,只为填补“卡尔·文森”号调往中东的空缺。五角大楼的调度困境早已有迹可循:2022年“杜鲁门”号创下285天连续战备纪录,2020年“林肯”号同样被迫超期部署。美国海军学会数据显示,11艘现役航母中,6艘长期处于维修或待命状态,实战部署率不足45%。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造船业崩塌。佛罗里达州芬坎蒂尼船厂承建的“星座”级护卫舰,建造3年仅完成10%进度,单舰成本从13亿美元飙至19亿。这与1990年“尼米兹”级航母24个月下水的高效形成残酷对比。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报告指出,中国造船产能是美国的232倍,美军舰艇规模正以每年1.2%的速度萎缩。
红海危机加剧了资源撕裂。胡塞武装对曼德海峡的封锁,迫使美军将“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打击群长期滞留在阿拉伯海。五角大楼不得不抽调西太平洋兵力,导致南海方向出现长达147天的航母真空期。这种疲于奔命的调度,使得美国所谓“印太战略”在实操层面陷入空转。
更严峻的是财政悬崖逼近。美国政府债务规模突破36万亿美元,军费开支却以每年4%的速度递增。为维持11个航母战斗群、800个海外基地的全球存在,美军被迫削减装备更新预算——F-35战机交付延迟率高达43%,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项目超支127%。这种“既要全球霸权,又无实力支撑”的撕裂,正将美军拖入恶性循环。
当“尼米兹”号锈迹斑斑的甲板折射夕阳时,美国海权的黄昏已然降临。或许正如兰德智库的预言:“到2030年,美军在南海将彻底失去常态化存在能力。”这场以航母续命为标志的挣扎,不过是霸权落幕前的最后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