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装备落后,为何淞沪会战败,朝鲜战争胜?是时候说出真相了

历史 04-01 阅读:449 评论:2

1937年8月,中日军队在上海打响了淞沪会战,这是抗战全面爆发后的首场大规模正面交锋。中国方面调集了约70万兵力参战,其中还包括装备精良的王牌部队,87师和88师。

可惜的是,虽然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表现非常勇猛,粉碎了日本"三个月拿下中国"的狂妄计划,但这场战役最后还是以失利告终。

很多人觉得淞沪会战打输,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和日本的军事实力差距实在太大了。

这让我联想到13年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当时中美两国的军事实力和工业水平差距,比淞沪会战时中日之间的差距还要悬殊。要知道淞沪会战只是和日本一个国家打,而抗美援朝要面对的是美国带着16个国家组成的联军。

更何况,美国的军工实力、武器装备和军队战斗力都远超日本,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为什么同样的情况,朝鲜战争打赢了,淞沪会战却输了呢?

有人认为志愿军能打赢抗美援朝是靠更勇敢。可当年淞沪会战里,中国士兵同样个个都是不怕死的硬汉。

在宝山保卫战中,姚子青带领500多名战士,成功打退了日军2000多人的轮番进攻,最后全体官兵英勇牺牲。

守卫四行仓库的八百勇士,在苏州河边独自坚守,他们身绑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淞沪会战的战场上,这样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经常能看到。战士们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生命捍卫尊严,个个都是铁骨铮铮的中华好儿郎。

俗话说得好:主帅没本事,全军跟着遭殃。就算士兵再勇猛,要是没有靠谱的指挥和战术安排,最后肯定要吃败仗。

当时国民政府打淞沪会战时一直拿不定主意。在日军主力还没到达上海前,两次主动放弃消灭驻守日军的良机,结果让中国军队连连错失取胜机会,最后被迫在日军陆军、海军、空军的三面夹击下打这场伤亡惨重的消耗战。

说说国民政府为啥对淞沪会战这事拿不定主意。

当时国民政府想借英美等国的力量在国联帮忙调解,他们盘算着上海有这些国家的经济利益,只要让外国人明白上海一旦失守,他们在华的投资和财产也会跟着遭殃。

简单来说,淞沪会战其实就是国民政府打给西方国家看的一场仗,他们想通过打仗来换取和平谈判的机会。

电影《八佰》里说得很直白:打仗这事儿,说到底都是政治在操控。

可国民政府显然想错了外国人的立场,他们在国际联盟会上随便应付了几句,之后就没再管这事了。

在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队伤亡人数超过25万。

可很多人不知道,当时每三个国民党士兵里就有一个并非死在战场上,而是在撤退路上因为人群踩踏和日军飞机轰炸丧生的,这就是著名的淞沪大溃败。

搞成现在这样,完全是上面指挥出了问题,打仗不会变通,大方向也稀里糊涂。

当时各地部队纷纷赶往淞沪战场支援,但由于缺乏完善的防御体系,赶来增援的中国军队只能前赴后继地投入战斗。往往是一支队伍打光了,另一支队伍又顶上去,伤亡极其惨重。

这种零散增兵的打法其实是打仗的大忌。不仅没法集中力量打击日军,反而因为连续吃败仗,让中国士兵士气越来越低落,部队战斗力也跟着明显下滑。

人多势众却发挥不出人多的优势,这样打仗哪有不输的道理。

淞沪会战期间,军队指挥系统特别混乱,不仅管理结构复杂,还在开战前频繁更换最高指挥官,而且换了好几个不同的将领。

一开始国民政府调派西北军的冯玉祥去第三战区指挥淞沪会战。这么安排主要是为了让冯玉祥离开西北军老巢,这样中央军就能趁机掌控西北地区,趁机打压其他派系,清除政治对手。

冯玉祥到了淞沪前线后完全提不起劲,手下都是陌生士兵,将领也不熟悉,这种"将不知兵"的情况在打仗时最忌讳,怎么可能带兵打胜仗呢?

后来国民政府匆忙把指挥权转交给蒋介石,蒋介石又让陈诚接手了指挥工作。

这事儿挺有意思,一开始淞沪会战其实没陈诚什么事,都是张治中带着87师和88师在跟日本人拼命。开打之前,张治中还专门搞了个研究日本人的参谋部门,把鬼子的战术打法都摸得清清楚楚。

就在张治中率军在前线拼死抵抗时,后方的指挥大权已经落到了陈诚手里。让一个不了解战场形势的人来发号施令,这不是自己找罪受吗?吃败仗早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朝鲜战场上,作战指挥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秩序。

当时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的彭德怀,认真研究了中美两军的实际情况,根据双方实力对比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因此,志愿军从最初快速机动的运动战,到后来在三八线附近打防御战,每场仗都打得漂亮,成功挡住了联合国军的进攻势头。他们既没有贪功冒进,又能在补给跟不上的时候主动后撤调整,展现出灵活的战略智慧。

志愿军最拿手的作战方法就是纵深穿插。这个战术看着简单,但当时只有被称为"最强轻步兵"的志愿军能玩得转。这种打法可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红军到八路军,再到解放战争,革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

这种传承了特殊作战方法的部队,一打仗就能发挥出最强的实力。

那时候咱们志愿军的飞机数量很少,美军就抓住这个弱点,天天派飞机轰炸朝鲜境内的铁路线,想用空中力量彻底断绝前线部队的补给运输。

根据志愿军司令部的指示,部队马上组建了临时铁道兵队伍,紧急修复被炸毁的铁路线。他们还改进了物资运输和后勤保障的方法,让补给运送更快更顺畅。这些措施为后来打赢朝鲜战争提供了重要保障。

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淞沪会战主要是想通过打仗来争取和平谈判,而抗美援朝完全是为了保卫国家。单凭这个根本目的,抗美援朝的胜利就绝对值得肯定,确实非常了不起。

无论是淞沪会战还是抗美援朝,都是中国军人抵抗外敌侵略、保卫家园的正义之战。那些英勇牺牲的将士们,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牢记!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
  • 2025-04-03 17:50:53

    八路军要是在淞沪战场,日本陆海空都会被团灭

  • 2025-04-04 16:21:56

    哈哈哈,说的对,八路军是战争史上的神话[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