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电梯因熊孩子撒尿而故障,1.1万元维修费到底谁来负责?
不久前,贵阳一个小区内,关于电梯的故障频发,居民们怨声载道,等来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却让人无奈的解释:熊孩子在电梯里撒尿导致了故障。
这并不是孩子第一次这么做。
当地的物业和居民一再对电梯故障提出抗议,最终找出原因,却是一个小男孩不止一次在电梯中方便。
看似荒唐可笑,背后却是一个家庭教育的取舍与失控。
这一幕幕场景让许多居民愤怒不已,反复出问题的电梯和苦等不来的维修进度成为了生活中避无可避的困扰。
但父母冷淡甚至漠然的态度,让人更为倾心:一个只会无辜微笑、四处撒野的孩子,背后撑腰的是怎样一种生活教育?
责任的推诿与电梯维修的困局随着问题显露,物业面对的不仅是机械的修理,更是人与人之间责任的角逐与抗衡。
维修费用1.1万元不算小数目,物业希望孩子家长能承担一部分费用,而业主也要求尽快修好电梯,问题在于先修理还是先分钱。
这种“先鸡还是先蛋”的问题,不断在业委会和物业之间循环,最终僵持不下。
熊孩子的父母在会上展示的态度却让人深感无语。
他们并未表现出家长的责任感,反而对事件显得麻木。
一番推卸,几句争吵,只换得一场毫无结果的调解。
谁负责的问题,似乎随着这对父母的离去一并消散无迹。
家长的逃避与后续的法律挑战当大多数人以为事情总算有了些许解决希望之时,家长的一句“我们先考虑考虑”便化为又一个难题。
电梯依旧故障,而熊孩子的父母则突然玩起了失踪,留下满满的唏嘘与难堪。
数百户居民每天为一部电梯烦恼,却迟迟等不来实际行动。
在法律和责任的角力间,很多人开始思考,是不是该往法律途径上去较真,让那撂下话跑掉的家长也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
不少人建议,要用法律给这些“逃避教育法则”的父母上一课,让他们明白社会责任的重量。
网友的看法和对类似事件的思考网络讨论平台上,热议不断得到了传递,有人认为这无非是另一个“顽童恶作剧”的故事,多一眼发现即可化解。
有人则说,这种视而不见的纵容,只会让“熊孩子”越走越远,他们终会挟不住篱笆,走上更糟的路。
更多人提到,监护人的责任绝不能以“他还是个孩子”来规避。
如若放任自流,不仅伤及他人利益,最终受挫的,将是自己家庭与孩子的未来。
熊孩子如此,多少有过相关经历的人,能够从中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
问题并不在意外发生,而是事后补救与教育。
写在难以解决的问题或纠纷,在一次次推脱中愈演愈烈。
熊孩子之所以“熊”,往往和教育方式紧密相连。
父母以身作则的责任感所逗留的,正是孩子最初的启蒙课堂。
作为问题的发生者,每一步怎么走都将影响深远。
可叹可想,每个我们不认真对待的“问题”,往后便会迎来加倍烦恼。
将来,我们应该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不再成为“熊孩子”,这需要时间、耐心以及恒久的认真。
对于成人世界的借鉴,以及这一事件背后的反思,真正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