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为何如此“任性”?

社会 04-18 阅读:0 评论:0

近日,河北三河 “广告牌禁用红蓝黑底色” 事件引发全网震怒。当蜜雪冰城的红色招牌被刷成绿色,当菜市场的红火门头被强行 “去红去蓝”,这场由地方官员拍脑袋决策的荒诞闹剧,撕开了基层治理的遮羞布。

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的通报姗姗来迟,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的处理看似雷霆手段,却难掩这场 “颜色革命” 背后的官僚主义顽疾。

三河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刘某在现场讲话中宣称:“红色太燥、蓝色太俗”,要打造 “学院风、国际化”。这番充满主观臆断的言论,暴露出某些官员将城市治理异化为个人审美秀场的病态心理。

所谓《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不过是一张轻飘飘的 A4 纸,既无法律依据,也未经过听证程序,却被当作 “尚方宝剑” 挥舞,强制数千商户更换招牌。

商户们被迫承担每块招牌几百元到上万元的成本,甚至有人为省钱自己刷漆改色,而相关部门连一纸正式文件都拿不出来。

更荒谬的是,政策执行呈现出 “冰火两重天” 的割裂:国际连锁品牌可以保留红蓝底色,普通商户却必须 “去红去蓝”。

这种歧视性规定,不仅违反公平原则,更暴露出权力寻租的空间。

有商户直言:“改一块招牌能赚 30% 差价,背后有没有利益输送?” 对市场规律的粗暴践踏,让三河这座 GDP 超 600 亿元的城市,在营商环境评分中沦为笑柄。

这场 “颜色革命” 的实质,是地方官员将城市治理简化为 “面子工程” 的典型表现。为了所谓 “国际化” 形象,他们不惜让商户承受经济损失,让城市失去烟火气。

当整条街道的招牌变成千篇一律的浅咖色、米黄色,当蜜雪冰城的红色招牌被刷成绿色,消费者直呼 “像走进殡仪馆”。这种 “一刀切” 的治理思维,本质上是对城市多样性的谋杀。

更讽刺的是,三河市在 2025 年 3 月刚刚推出人才新政,宣称要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转头就用 “禁色令” 砸了自己的招牌。这种政策执行的撕裂,暴露出某些官员 “台上讲法治,台下搞人治” 的两面派做派。

正如中国广告协会指出的,强制更改招牌颜色违反市场规律,损害品牌价值,最终只会让城市沦为 “僵尸街区”。

这场闹剧的根源,在于某些官员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思维。他们将权力视为私人领地,习惯于 “一言堂” 决策,既不调研民意,也不敬畏法律。

三河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刘某的 “红色太燥” 论,与某些地方官员 “群众上访影响城市形象” 的奇葩逻辑如出一辙,都是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权力任性往往伴随着程序违法。《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作为规范性文件,既未经过合法性审查,也未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却被当作执法依据。

这种 “黑头文件” 代替法律的做法,严重破坏了法治公信力。正如律师周子告所言,商户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有权自主决定招牌颜色,强制整改涉嫌侵犯经营自主权。

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的介入和三河市委负责人的免职,只是这场闹剧的阶段性结局。

这场 “颜色革命” 给全国城市治理敲响了警钟。当权力失去敬畏,当决策脱离民意,任何 “国际化” 的愿景都将沦为空中楼阁。唯有让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让城市治理回归民生本位,才能避免类似闹剧重演。

毕竟,一个连商户招牌颜色都要横加干涉的政府,如何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如何能扛起高质量发展的大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