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斯大林封赏功臣,朱可夫一看名单顿时大怒:不能给他元帅!

国际 04-21 阅读:10 评论:0

卫国战争后,斯大林声望至顶,欲封赏功臣。装甲坦克司令雅科夫·尼古拉耶维奇·费多连科提交名单,申请为三人授予装甲坦克兵元帅军衔。

斯大林接过名单审视后,频频点头,表现出明显的认同态度。

这三人分别是: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司令米哈伊尔·卡图科夫、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司令谢苗·波格丹诺夫及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司令帕威尔·雷巴尔科。

他们战功显赫,履历过硬,斯大林颇为欣赏,无异议。他将名单递给副最高统帅朱可夫,不料随后发生的事令他大吃一惊。

朱可夫无端变得激动,他恶狠狠地划去一个名字,并说:“此人暂且搁置。”

斯大林的反应出乎意料,他不解何人竟能得罪朱可夫至此,使其公然借公事报复私怨。

令朱可夫极为气愤的人乃卡图科夫。

1945年4月中旬,莫斯科获情报,德军战俘透露美军正加速向柏林进军,意图率先占领。

斯大林即刻识破德军“反间计”,欲挑拨苏盟关系。但念及苏联在对抗纳粹中牺牲最大,若最终头功被夺,苏联人岂能甘心。

4月17日,斯大林致电朱可夫:“他们已达成之事,我们亦须实现。”

指示传达全军后,苏军高层掀起竞争热潮。众人皆思:此功乃历史罕见,苏军必夺,何不为我?

江湖不仅关乎战斗,更讲人情世故。争功需实力与资历并重,目前仅朱可夫与科涅夫符合条件:朱地位优越,科指挥的乌克兰方面军则距柏林更近。

白俄罗斯、乌克兰两大方面军距柏林相近,朱可夫与科涅夫在苏军地位差距不大。两人争强好胜,早有嫌隙,科涅夫对朱可夫的不满,在高层中已是公开的秘密。

1944年2月的科尔孙—舍夫琴科夫斯基战役,是右岸乌克兰战略进攻的关键一环,苏军最高统帅部高度重视,并指派朱可夫作为代表,负责该战役的指挥工作。

战役不顺,瓦图京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遇困,同时朱可夫患重感冒。科涅夫见状,心生振奋:此乃绝佳时机!

他认为朱可夫偏袒瓦图京,且以高职压他,积怨已深。见状有机可乘,他立刻向斯大林报告,称战况危急。

言外之意:朱可夫无能,致乌克兰第一方面军陷险境;而乌克兰第二方面军获胜,因我指挥能力远超朱可夫。

此计大获成功,斯大林随即授予科涅夫指挥权,科涅夫也因此轻松获得了本应属于他的战功。

人无完人,科涅夫虽在苏军中威望高,却爱打小报告,备受诟病。相比之下,朱可夫后来的行为性质更为恶劣。

总而言之,两人争斗不断,终至水火不容。接到“抢占柏林”指示后,他们即刻发布了相互对立的命令。

科涅夫命令即刻强渡施普雷河,4月20日夜至21日凌晨从南攻入柏林。朱可夫要求部队不顾一切于4月21日凌晨4点前冲进柏林郊区。

在卡图科夫的出色指挥下,白俄罗斯方面军的近卫坦克第1方面军首入柏林。占领德国国会大厦后,卡图科夫在墙上签名:“俄罗斯坦克在此。”

尽管卡图科夫圆满完成任务,朱可夫仍怀恨在心,原因仅在于他的无理要求未得到满足。

为保住“柏林征服者”称号,朱可夫下令卡图科夫阻挡并最好赶走友军其他部队。然而,卡图科夫毫不犹豫地拒绝,表示自己无法做到。

朱可夫怒不可遏,斥骂对方为“贱种”,并声称“定要剥夺你所有勋章,再如诛犬般将你击毙”。

卡图科夫对朱可夫极为不满:朱可夫为争功,未侦查便令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进攻,并穿越沼泽,致其部队损失惨重,5位旅长牺牲。

他未选择争吵,而是爷们儿地回怼:“元帅,我效忠的是祖国,非您个人。勋章非您所赐,您无权摘取。”

朱可夫被驳斥得无言以对,满腔怒火难以释放。

后来文件显示,斯大林原计划让其他部队留驻柏林郊外,仅朱可夫部队进城插旗,但为调动各部队积极性并加速作战,他取消了该计划。

朱可夫在得知差点错失历史功绩后,定会更加厌恶卡图科夫的“不领情”。这一事件无疑加深了他对卡图科夫的不满。

得知斯大林欲授卡图科夫兵种元帅衔,朱可夫不再隐忍,当即公报私仇,从名单剔除其名,致其荣誉与尊重迟到14年。

苏军装甲坦克兵主帅长期被认为是罗特米斯特罗夫,但卡图科夫军事才华与指挥水平不输,且战损比更佳。其军事生涯初期便表现出色,堪称“开局即巅峰”。

1941年10月初,卢茨克、杜布诺地区防御战中,苏军曾一度陷入绝境。

古德里安率560余辆坦克疾进,苏方仅有一仓促组建的坦克第4旅,仅45辆老旧坦克应战。且旅长卡图科夫患肾炎,刚手术完毕,高烧40余度,站立不稳。

士兵视角更显荒谬:战前紧迫,旅长非令备战,竟命全员持铲挖坑,以三合板粘贴坦克模型。

私下聊天时,大伙儿都怀疑长官决策失智。更有甚者,写举报信指控旅长为“德国间谍”,意图让他们过度劳累。

该部队为守护莫斯科南大门奥缪尔的主力之一,若出事,后果严重。众人皆以为败局已定,却未料结果出乎意料,令人震惊。

保卫战开始后,卡图科夫把坦克编为十多个小组,每组三四辆,命令每组发射两炮后立即转移阵地。

德军视角下,苏军阵地纵深广阔,坦克遍布,炮弹自四面八方袭来,难以捉摸。就连狡诈多谋的古德里安也失去信心,下令部队谨慎行事,不得轻率进攻。

报道此战役时,苏德双方均称有上千辆坦克参战,实际苏联夸大其词,而德国却信以为真。

坦克第4旅虽失防区,却显著减缓德军攻势,使友军顺利部署,并歼灭敌军133辆坦克及2架飞机,超额达成目标。

1941年11月11日,卡图科夫部队获“近卫”称号,成苏军首支近卫坦克旅。其作战理念被最高统帅部要求成书,分发各部队学习。

库尔斯克会战中,卡图科夫与罗特米斯特罗夫携手抵御敌军第4坦克集团军,为胜利关键。其中,卡图科夫指挥的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战损比尤为出色。

罗特米斯科洛夫实则优秀,但据多份资料显示,苏军装甲坦克兵心中的“战神”与“胜利象征”为卡图科夫,而非罗特米斯科洛夫。

朱可夫因个人恩怨剥夺卡图科夫兵种元帅军衔,此举无疑严重损害了卡图科夫在军中的地位与威望。

1946年9月,苏联决定设“坦克兵节”并庆典,卡图科夫虽受邀,却仅列第42排。鉴于朱可夫阻挠,他深感愤怒与羞耻,遂拒绝出席。

朱可夫仍不满足,欲剥夺对方兵权并排挤之。斯大林见状质问:“若卡图科夫离职,西部防卫何人负责?”

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期间突忆卡图科夫,下机即致电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指示立即授予卡图科夫装甲坦克兵元帅军衔,结果如愿。

那一年,朱可夫偶然遇见了卡图科夫的妻子。

朱可夫被撤职后,深感世态炎凉。他感慨道:离职之际,众人皆踩,唯卡图科夫未置一词恶评,实为难得之善人。

朱可夫虽未直接表达,但文中处处流露歉意,由此判断,他此次道歉应是出自真心。

被问近况,其妻称他身体欠佳,需住院治疗。朱可夫诚挚问候,盼老部下早日康复。

卡图科夫沉默片刻,轻声言道:“若早知此果,何必当初行此。”

两人积怨多年,但在此刻,一切恩怨都烟消云散,化为乌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