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买36枚东风导弹,又砸150亿请我国驻军,令10万敌军不敢动

娱乐 04-02 阅读:143 评论:0

说起沙特阿拉伯和中国在1980年代的那笔导弹交易,真是国际军事史上的一段传奇。

1987年,沙特一口气从中国买了36枚东风-3导弹,还花了150亿美元请中国派人过去驻军帮忙操作和维护。

这事儿不仅让中东局势抖了三抖,还直接在1990年海湾危机中震住了伊拉克的10万大军。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沙特为啥这么大手笔?中国又在这笔交易里扮演了啥角色?

一、中东乱局:沙特为啥急着买导弹?

1980年代的中东,那真是乱成了一锅粥。伊朗和伊拉克打了整整八年的两伊战争,从1980年一直干到1988年,双方都杀红了眼。沙特夹在这俩邻居中间,日子可不好过。

伊朗那边革命刚成功,宗教情绪高涨,喊着要把革命输出到海湾国家,沙特作为逊尼派的龙头老大,自然成了伊朗眼里的“靶子”。

另一边,伊拉克的萨达姆也不是省油的灯,手里攥着中东最强的陆军,野心勃勃,谁知道他哪天会不会掉头打沙特的主意。

更麻烦的是,沙特跟美国的关系虽然铁,但美国在这事儿上有点“靠不住”。沙特一直想买远程弹道导弹,增强自己的战略威慑力,可美国就是不卖。

为啥?一方面,美国得顾忌以色列的感受,以色列要是知道沙特有了远程导弹,准得跳脚;另一方面,美国也怕沙特拿了导弹乱来,搞得中东更乱。

所以,美国只肯卖给沙特一些常规武器,比如F-15战斗机啥的,但这些东西对付伊朗和伊拉克的威胁,明显不够看。

沙特国王法赫德那时候已经登基五年了,这哥们儿1921年出生,从小在王室长大,政治经验老道得很。他一看美国不给力,就琢磨着得找别的路子。

沙特的地盘大,人口少,军队战斗力也不咋地,真要打起来,光靠美国那点常规武器,根本顶不住伊朗的导弹或者伊拉克的大军。

所以,法赫德下定决心,要搞点“硬家伙”,得有远程打击能力,能直接打到敌人的老巢,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二、沙特为啥找上中国?

沙特为啥不找苏联或者欧洲国家,偏偏找上中国呢?这得从当时的国际局势说起。1980年代,冷战还在如火如荼,苏联和美国斗得不可开交。

沙特要是找苏联买导弹,那等于直接站到美国对立面去,这对沙特来说是政治自杀,毕竟沙特的经济命脉——石油出口,全靠美国撑腰。欧洲国家呢,技术是有,但要么受美国制约,要么自己也没啥像样的弹道导弹卖。

中国就成了一个“妙选项”,那时候中国刚改革开放没几年,经济还不太行,但军工技术已经很扎实了。东风-3导弹是中国的拳头产品,射程能到2800公里,精度虽然不算顶尖,但威力足够吓人。

更关键的是,中国跟沙特没啥地缘冲突,也没啥历史包袱,交易起来没那么多顾忌。而且,中国那时候正想打开国际军火市场,赚点外汇,沙特有钱,中国有货,俩国家一拍即合。

还有个小插曲,沙特找到中国也不是一蹴而就。1987年之前,沙特先通过巴基斯坦搭了线。

巴基斯坦跟中国关系好,又是沙特的铁哥们儿,中间牵线搭桥,帮着把这事儿促成了。沙特代表团在巴基斯坦的协助下,秘密跑到北京,开始跟中国谈这笔买卖。

三、交易细节:36枚导弹+150亿驻军费

1987年,沙特代表团到了北京,中国这边负责谈判的是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这位老爷子1910年出生,四川人,年轻时打过不少硬仗,1980年代主抓中国的军事现代化。

他带着沙特代表看了东风-3导弹的实弹发射。东风-3是液体燃料弹道导弹,射程覆盖中东大部分地区,沙特亲王一看这家伙的威力,眼睛都亮了,当场拍板要买。

这笔交易的具体细节是这样的:沙特一共买了36枚东风-3导弹,总价35亿美元。别看这数字现在不算啥,在1987年可是天文数字。而且,中国还“附赠”了一枚导弹,算是个小彩蛋。

光买导弹还不行,沙特自己的军队压根不会玩儿这高科技玩意儿,于是又掏了150亿美元,请中国派技术人员过去,帮着建基地、搞维护、教操作。这150亿可不是小数目,折算下来比导弹本身还贵好几倍,可见沙特对这批导弹有多重视。

为啥沙特愿意花这么多钱请中国驻军?一是沙特实在缺人,自己的技术力量跟不上,导弹买回来要是不会用,那就成摆设了;二是沙特想保密,不想让美国或者其他国家插手这事儿。中国人过去,既能保证导弹正常运转,又能帮沙特把这张“战略底牌”藏得严严实实。

四、导弹运到沙特:秘密基地建沙漠里

1988年,东风-3导弹开始运往沙特。这事儿干得相当低调,导弹是通过海运过去的,具体路线没啥公开资料,但肯定是绕开了美国和以色列的眼线。

中国技术人员也跟着到了沙特,在沙漠里建了个秘密基地。这基地位置到现在都没完全公开,有人说是利雅得以南几百公里的荒漠地带,反正就是人迹罕至,藏得够深。

中国派去的团队大概有几百人,主要是导弹专家和工程兵。他们不仅把导弹部署到位,还手把手教沙特人怎么操作、怎么保养。

东风-3这东西虽然威力大,但用起来挺麻烦,得灌注液体燃料,发射前准备时间长,维护也不简单。沙特军队本来就没啥高科技经验,全靠中国团队撑着。

这批导弹部署好之后,沙特立马有了底气。东风-3的射程能打到伊朗首都德黑兰,也能覆盖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这对沙特来说就是个“大杀器”。

伊朗和伊拉克要是敢乱来,沙特就能直接威胁他们的核心地带,谁还敢随便动手?

五、海湾危机:10万伊拉克大军不敢动

东风-3导弹的真正“高光时刻”是在1990年的海湾危机。那年8月,伊拉克的萨达姆突然出兵占领了科威特,10万大军陈兵沙特边境,眼看着就要往南打。沙特那时候吓得不轻,自己军队才几万人,装备也不行,真打起来根本挡不住。

关键时刻,沙特亮出了东风-3这张牌。沙特公开表示,自己有远程导弹,能直接打到伊拉克腹地。伊拉克那边一听就懵了,萨达姆虽然狂,但也不傻。

他知道东风-3的射程和威力,真要挨上一发,巴格达都得抖三抖。更何况,沙特背后还有美国撑腰,伊拉克要是真敢南下,估计美国也不会坐视不管。

结果呢,伊拉克的10万大军在边境上愣是没敢动。沙特靠着这36枚导弹,硬生生把危机化解了。这事儿后来成了东风-3的经典战例,也让沙特在海湾国家的地位蹭蹭上涨。

六、国际反应:美国和以色列咋看?

沙特买导弹这事儿,瞒是瞒不住的。1988年导弹部署之后,美国和以色列很快就知道了。美国那叫一个不爽,毕竟沙特是自己的盟友,居然背着自己找中国买这种“大杀器”。

美国国务院还公开抗议,说这会破坏中东的军事平衡。以色列更急,直接警告沙特,说要是导弹敢瞄准自己,绝不会善罢甘休。

但沙特也不是吃素的。法赫德直接跟美国摊牌,说你们不卖我导弹,我总不能坐着等死吧?这理由还挺硬气,美国也没辙,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不过,美国后来加强了对沙特的控制,比如多卖了些先进战机啥的,算是安抚加警告。

中国这边倒是挺淡定。张爱萍那时候已经退了,但他在交易里的作用谁都看得出来。这笔买卖不仅让中国赚了外汇,还把东风导弹的名声打出去了。

后来好多国家一看沙特用得挺好,都跑来找中国谈军火生意。

七、中沙关系:从导弹到全面合作

这笔导弹交易还有个大彩蛋,就是直接促成了中沙建交。

1990年7月,沙特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之前两国基本没啥官方往来。导弹交易让双方建立了信任,之后合作就越来越多了。

沙特有石油,中国有基建,俩国家互补性强得很。到后来,沙特成了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之一,中国也帮沙特修了不少路、桥和工厂。

中沙关系从当年的“导弹姻缘”开始,一路发展成了全面战略伙伴。这事儿也证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不是只会闷头发展,关键时候还能玩儿一把漂亮的外交牌。

再说说这事儿里的两个关键人物。沙特国王法赫德在位23年,一直推现代化建设,2005年去世,享年84岁。

他买导弹的决策,现在看是真挺有远见,要没这36枚东风-3,沙特在1990年那场危机里估计得吃大亏。

中国这边,张爱萍2003年去世,活了93岁。他在1980年代主导了不少军工项目,东风-3卖沙特是他职业生涯的高光之一。

这老爷子低调得很,但干的事儿一点不含糊,算是中国军事外交史上的大牛人。

东风-3部署到沙特,到底改变了啥?首先,中东的军事格局确实抖了抖。沙特有了远程打击能力,伊朗和伊拉克都不敢随便惹了,沙特在海湾国家的地位也更稳了。

其次,中国军工技术借着这笔交易走出了国门,后来东风系列导弹还卖给了别的国家,算是打开了市场。

当然,东风-3也有局限。这家伙是老式液体导弹,发射准备时间长,精度也不高,现代战争里早就被更先进的固体导弹取代了。

但在1980年代那会儿,它就是个“吓人神器”,沙特用它震慑敌军,效果杠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