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关税与很多美元军备:中美经贸战背后的博弈

国际 04-09 阅读:323 评论:0

2025年4月9日,美国白宫突然宣布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征收高达104%的关税,并宣称此举“即刻生效”,“适用于一切可能危及国家安全的产品”。

与此同时,特朗普一手推动的“万亿美元军备计划”也被翻上台面,剑指“外面的坏人”,在地缘政治与经济博弈的双重交织下,全球供应链进入极度紧绷的临界状态。

此时,中国商务部毫不示弱地回应“必将奉陪到底”,美国商会却忧心忡忡地警告这种做法最终“只会让美国消费者买单”。

104%关税:数字游戏背后的三重逻辑

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美国对中国征收104%关税更像是一场刀锋式的战役。

依据美国白宫的官方说法,这一史上最高贸易壁垒被冠以“对等叠加税率”的名义,包含20%基准关税、34%“对等报复”以及新增50%惩罚性关税。

表面听起来是华丽的数字组合,实际上却暗藏了三大逻辑。

第一重逻辑——政策内核争议

白宫官方在宣传时,将104%描绘成“公平对等”的结果,企图以此塑造美国在贸易领域“被长期占便宜”的受害者身份。

美国前财长很快指摘这种计算方式中存在“自残性错误”,因为它急于拼凑出“数字高点”,却忽略了美国自身供应链的脆弱节点。

第二重逻辑——经济杀伤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在2018年贸易战时期就做过模型预测,如果中美之间的关税博弈再次升级,2026年全球GDP将缩水1.3%左右。

美国商会甚至警告,仅在半导体这一块,损失就可能突破百亿美元。

而中国方面也显示出强硬态度,不仅立刻推出新的反制清单,更精准瞄准3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进口,大豆出口首当其冲,已有数据指出,美国大豆出口因此损失约270亿美元。

这种“以产业链换产业链”的做法,使得全球供应链的神经再度高度紧绷。

第三重逻辑——政治筹码

特朗普在此前多次公开场合暗示,他正等待中国“主动来电”,表面上是一种施压,但其实背后也透露出“骑虎难下”的窘境。

而中国驻美使馆的态度则十分强硬:“绝不会在讹诈面前退让”。

这也是白宫在政策上骑虎难下的真实写照。

万亿美元军备:军工复合体的狂欢与陷阱

与经济制裁并行的,是美国同时推进的“万亿美元军备计划”。

当一个全球超级大国在意图拉高贸易关税的同时,又大规模扩张军费,最终形成的是经济与军事“双线绞杀”的态势。

这毫无疑问是一场更危险、更全面的对抗。

特朗普声称这笔天价军费是为“对抗坏人”,但五角大楼文件却泄显了17个“免削减领域”,包括美墨边境墙和弗吉尼亚级潜艇等项目,军工利益集团在其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德国副总理更直言不讳地表示:“这是军工集团的分红凭证。”昂贵无比的军费,既拥有政治操作空间,也成为美国选举政治与资本输送的浓缩产物。

美国防长赫格赛思曾因为一次对也门的相关作战计划泄露,引发外界质疑华盛顿在强推“先发制人”思维。

而中国国防部则毫不客气地指出,美国才是“加速太空军备竞赛的最大推手”。

当军事压力与关税武器同时发力,美方似乎试图在经济与军事上形成联合作战,构建高度一致的施压拳头。

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3.5%左右,但同期社会福利支出仅占军费支出的1/10,这让许多美国国内民众深感不满。

参议员桑德斯就痛斥:“这是用穷人的血汗来喂饱军火商。”此番激烈表态背后,是美国民众在巨大军事开支面前逐渐升温的不满情绪。

当千亿美元规模的老旧基建急需翻修却迟迟无资金时,军费却刷地一下子冲上天花板,矛盾可想而知。

中美反制:底牌尽出的攻防战

在这场关税与军备并行的博弈中,中国很快打出了“必将奉陪到底”的组合拳,美国也并未真正后退半步。

自2025年4月10日起,中国针对美国部分进口商品征收34%的额外关税,并叠加此前实施的10%-15%税率,总体加起来实际税率可能超过90%,形成与美国近乎对等的报复性税率。

除了关税射线外,中国还对外宣布将限制中重稀土相关原材料出口。

此举被业内视为对美国高新技术和军工生产的精准要害。

部分媒体提到,特斯拉柏林工厂或因稀土短缺不得不以更高成本绕道采购,这也说明一旦中国真的卡住稀土供应,美国高科技产业会遭遇极大被动。

中国同步将16家美国企业列入禁止购买中国“两用物项”的对象,并明确将11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中国对美国技术封锁和制裁的反击,也是一种新博弈规则的建立。

供应链重构:谁在加速“去美国化”?

关税之外,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去美国化”与“去中国化”的此消彼长。

美国试图通过逼迫企业离开中国来进行供应链重构,而中国也在同时寻找替代市场和新兴伙伴,这场大分流或将彻底改变全球工业版图。

中国的突围

东盟成了中国企业的重要出口市场,对东盟出口占比已经提升到15%。

不仅如此,墨西哥正成为电动汽车、3C电子的“新跳板”。

通过在墨西哥设厂,可以有效绕过美国对华商品征收的高额关税。

在被美国打压数年后,华为麒麟芯片的产能正在逐步恢复到贸易战前70%左右。

比亚迪也在墨西哥建厂来规避关税冲击。

这意味着中国在关键行业上并未被彻底遏制,反而借此机会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我技术突破。

美国的反噬

全美制造商协会强调,长此以往,国内制造业要么承受高成本,要么外迁,结果就是进一步的“工业空心化”。

史丹利百得等企业已经传出裁员消息,直接证明了美国企业消化如此高关税的压力并不轻松。

因为关税陡然拔高,深圳3C卖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旦失去美国市场的低关税优势,大量库存可能面临滞销。

官方数据显示,T86政策调整后,不少跨境电商仓库滞销率超过40%,这是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制造”与“美国市场”联动的一次重创。

纽约联储供应链压力指数显示,随着中国结束防疫管控后大举复工,全球产能出现一定程度过剩,指数从原先的紧缺状态进一步转向-1.74,意味着国际供应链有加速重组的空间。

但美国的提高关税却让其脱离了这轮产能释放的利好,不少分析师认为美国此举堪称“错失战略机遇”的自负操作。

当关税与军备交织:关键段落的真实注脚

在104%关税与万亿美元军备的双重维度下,中美博弈不再只是关乎商品税率的升降,也不单是两国之间的冷冰冰的贸易数字。

它更像是一块试金石,揭示出霸权在向多极化让路时的阵痛。

美国副总统万斯不久前在某私下讲话中,用“乡巴佬”这样带有挑衅意味的字眼去羞辱中国,可眼下的事实是:2024年中国机电出口已经突破1.7万亿美元大关,半导体自给率也在逐步提升,甚至在某些芯片领域达到了40%以上的国产替代率。

换言之,当美国关税在高烧不退的同时,中国的出口与科技领域依旧在升级换代。

没人敢说谁能笑到最后,但至少可以肯定,一面挥舞着关税大棒,一面大举贴钱给军火商,更多的代价终究会回到自己的肩上。

从大豆供应到芯片供应,从汽车零部件到半导体设备,无不显示着中美复杂而深度交融的供应链关系。

在这一层层的角力背后,让人感叹:这是一场既拷问美国霸权,也检验中国崛起意志的漫长持久战。

结语

近几十年全球化的辉煌进程,美国曾凭借其市场和金融优势统摄世界,中国则凭借“世界工厂”与技术赶超实现飞速壮大。

如今,一道104%的关税和万亿美元的军费动议,却像是同时按下了新一轮博弈的启动键。

当旧霸权对新兴力量步步紧逼却又难以真正封死对手的崛起之路,历史的吊诡瞬间显露:它试图用“经济核战”去敲碎全球化的镜子,却意外让对手看清了自己的未来。

无论这场博弈谁将取得短期优势,都改变不了国际体系向多极化演变的长线趋势。

正如中国智库所言:“从被动应战到主动重构,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去霸权的一面旗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