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体重门诊吗?跟减肥机构有何区别?

推荐 03-17 阅读:0 评论:0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菁华 通讯员 周联

“昨晚没吃饭,反而还胖了1.5斤。”40岁的王女士已经和体重“搏斗”了八年,不仅尝试各种减肥方式无果,还从轻度脂肪肝发展成中度脂肪肝。近日,王女士到泰康同济(武汉)医院临床营养科体重门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得到了一份科学的个性化健康减重方案。

出现哪些症状应去体重门诊?它和减肥机构有何区别?3月14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对话泰康同济(武汉)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郭小芳,就医学减重体重门诊相关问题为公众释疑解惑。

(1)出现哪些症状应去体重门诊?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年版)》指出,体重是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过高和过低均不利于健康。可以以身体质量指数BMI(18.5—24.0)和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为基准,动态评估健康风险。

“就像不吃饭会感觉饿,穿少了会感觉冷一样,身体会通过各种方式与我们沟通,表达它的需要和不适。”郭小芳介绍,当体重悄悄增加开始影响生理机能时,身体也会发出多重预警:身体质量指数(BMI)突破28后的清晨心悸,腰围超过85厘米时的呼吸短促,更隐蔽的还有血糖调节异常引发的午后嗜睡等。

“其实大多数患者都经历过‘自我治疗’的迷茫期,有位白领患者让我印象深刻。”郭小芳回忆道,“他每天跑十公里却越跑越胖,检查发现皮质醇水平严重超标,过度的运动压力反而激发了身体的‘饥荒模式’。”

这种代谢紊乱的复杂案例,绝非简单的“少吃多动”所能解决。

郭小芳提醒,当常规减重手段失效时,且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睡眠呼吸暂停、活动后头晕乏力等症状时,或者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脂肪肝等慢性疾病,就是身体在催促其寻求专业医疗干预。

(2)体重门诊和减肥机构有什么区别?

“一周瘦7斤”的减肥目标、“完美身材不是梦”的宣传文案、“S型”身材的代言人……这些往往是减肥机构的广告标配。

“每天早晚各量一次体重、腰围,一日三餐要严格按照食谱,甚至还要拍照打卡。”王女士坦言,为了瘦身,她报名过各种减肥机构的课程,但都大同小异。减肥机构更加注重体重和身材上的快速变化,往往会忽略身体其他指征。突然间的少吃多动,甚至让人饿得睡不着,心情也不好,并不是健康减重。

郭小芳认为,医疗机构的体重门诊医学营养减重是核心方法,更关注患者安全及代谢调整,在保证患者营养和饱腹感满足的基础上,逐渐进行生活方式的重塑,最终达到健康的目标。

在体重门诊,医生会进行专业的检查,以明确患者肥胖的类型和病因。同时,结合患者的饮食、运动、睡眠、各项身体指标等实际情况,个性化制定一份专业的减重方案:治疗原发病、调节激素水平、重建饮食结构、设计保护关节的运动方案、解开“情绪性进食”的心结等。郭小芳说,体重管理需要量体裁衣,减肥机构或者社交媒体上一概而论的减肥方法并不适合所有人。

经过21天的针对性治疗,王女士的减肥难题在体重门诊找到了答案:体重减少了6斤,腰围缩小了3厘米,空腹血糖从6.2mmol/L下降到了5.4mmol/L。

(3)体重门诊能提供哪些医疗帮助?

体重超重不仅仅是体重秤上的数字呈现,更是身体健康水平的折射,需要全方位健康干预,并非某一学科的“单打独斗”。

郭小芳介绍,体重门诊综合了营养学、运动医学、心理学及中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患者“量体裁衣”。通过先进的人体成分分析仪,无创、快速、准确地测量患者的体重、脂肪、骨骼、肌肉、蛋白质、水分、无机盐等人体成分占比,评估患者的身体成分均衡情况。同时,医生还会检测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等指标,帮助其更科学地减重。

临床营养科团队会根据患者肝肾功能、代谢指标、生活习惯等,结合BMI、体脂率、基础代谢率、人体成分测量等制定相应的膳食减重模式,如低热量均衡饮食模式、高蛋白高纤维膳食模式、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间歇性断食等饮食模式,通过制造持续的热量缺口,达到减重目标。针对儿童肥胖,通过调整主食粗细搭配、增加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等)、饮食习惯教育等实现减重目标。

运动康复师会根据患者的体重、体能、心肺功能、关节状况等来设计有氧运动(慢跑、游泳等)与力量训练(俯卧撑、深蹲等)结合方案,提升代谢率并减少体脂。

中医科可根据患者体质辨证施膳减重,或进行埋线、针灸等方式减重。

另外,重度肥胖(BMI≥32.5或伴严重并发症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患者可经评估使用减重药物,或者代谢手术等,来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体重管理需要防治结合,而专业的医疗干预正是这场健康战役的核心防线。”郭小芳说。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