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援助欧洲,为何打中苏联七寸?看完才知高明

历史 04-27 阅读:3 评论:0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国务卿于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指出欧洲经济、社会、政治恶化严重,亟需援助,并呼吁欧洲国家共同提出一项集体复兴计划。

1948年3月,经数月酝酿,美国国会通过“经济合作法”,首年拨款40亿美元援欧。至1952年计划结束时,美国共援助超130亿美元,此即著名的马歇尔计划。

【1、美国为何要发起马歇尔计划?】

自二战后,美国经联合国救济总署、IMF、世界银行及特别贷款向西欧提供90亿美元援助。至1947年春,欧洲经济未好转,加之1946-1947年冬特大自然灾害,民众生活困苦,罢工不断,社会动荡。

美国担忧法、意共产党在此背景下壮大;且欧洲国家因巨额赤字,无力采购美国商品。

因此,美国的利益与欧洲复兴紧密相连,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关联。

1947年3月10日至4月24日,莫斯科外长会议持续46天,苏美就德国、奥地利等问题激烈争论,分歧未减,会议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马歇尔预见与苏联在欧洲将有激烈较量,他认为斯大林正等待西欧崩溃。

他回国后,于4月28日发表广播演说表示:

欧洲复兴进程远低于预期,分化趋势加剧。问题严峻,决策者却争论不休。因此,不能坐等漫长耗神的妥协,需即刻采取行动。

他即刻指令在国防大学执教的乔治·凯南组建团队(即后来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司),负责提出关于欧洲复兴问题的方案。

该计划实则非马歇尔个人构想,它早已植根于美国决策层多人的思维之中。

准备希腊、土耳其材料时,艾森豪威尔代表五角大楼建议,国会拨款也应涵盖援助他国“反共渗透”的请求。

然而,杜鲁门等人担忧问题复杂化,会耽误希腊与土耳其的迫切需求,故未采取相应行动。

同时,海军部长福莱斯特及经济事务副国务卿克雷顿等人陆续向杜鲁门提交备忘录,强调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的风险。

福莱斯特警告当前危险堪比二战,敦促总统转守为攻,实施全面经济策略,复兴德日,稳固西方,以防“俄国威胁”席卷欧洲、南美及本土。

“杜鲁门主义”发布时,副国务卿艾奇逊指令“国务院、陆海军协调委员会”与财政部合作,研究将援助扩展至希、土以外地区的必要与可行性。

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专门委员会,负责收集美国军援、经援、国际组织作用及相关国家内部形势的详细资料,并提出相应意见。

国务院内设“外援委员会”以协调对外经援工作,该委员会后逐步演变为负责执行与控制美国对外经济援助的固定机构。

特别小组调查范围广泛,涵盖十多个危急国家(多为欧洲)的粮、燃料、原料及外汇黄金储备,政治局势、经济后果,美未来三年国际收支,美与各国收支平衡,美与联合国资金及出口潜力,及美内制约因素。

政策设计司在凯南主持下,综合汇总各类资料和想法,进而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

后来,凯南阐述马歇尔计划的前提为:

当前世界除美国外,有四大战略力量:日本、英国、苏联及中欧。这些国家在全球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若苏联与中欧联合对抗美国,将对美安全构成最大威胁。因此,美国需采取措施,防止此种情况出现,以确保自身安全。

苏联在德国问题上寸步不让,因其预见西方将陷经济危机,美国难以重建西德稳定,西欧终将需苏东资源支援。故苏联可择机提出政治条件,掌控西欧全局。

分析指出,美国应扶助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复兴,以抵御苏联影响。苏联则通过共产党利用经济困境推动革命,或迫使政府采取对美不利、对苏有利的政策。

5月8日,艾奇逊代杜鲁门在密西西比州德尔塔镇集会上发表重要外交政策演讲,此次委托源自杜鲁门,旨在传达其外交立场。

此讲话被视为马歇尔计划之“序曲”,于美欧两地引发显著反响。

国会部分领袖担忧此举将大幅增加政府预算。为此,马歇尔与艾奇逊与范登堡进行了密谈,成功消除了他的疑虑,赢得了他的支持与协作。

克雷顿在欧洲考察六周后返回华盛顿,于5月底向马歇尔和艾奇逊提交了口头及书面报告,详细汇报了考察情况。

他详述欧洲经济颓势,指出民众生活已近谷底,再降恐引发革命,致欧洲全面崩溃。他并提出具体建议,阐述美国应如何援助欧洲。

克雷顿的报告对马歇尔的讲话产生了直接影响,并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马歇尔讲话中提及的欧洲情况,多源自克雷顿所提供的报告。

美国决策集团已统一政策思想,并在组织与舆论上做好准备,现时机成熟,可向全国及全球公布此想法。

马歇尔借哈佛大学授予其荣誉学位之际,于6月5日在校友集会上发表了讲话。

【2、欧洲的对策——“欧洲复兴计划”】

马歇尔以一种看似平淡的方式,在似乎与决策不直接相关的场合,发表了这篇具有历史意义的讲话。

在此之前及之后,美国政府均未通过官方渠道,就该事宜与欧洲任一国家政府进行接触。

艾奇逊前一天邀三名英国记者午餐,透露马歇尔讲话极重要,敦促其发表后立即电话传回伦敦。记者们遵循指示行事。

6月5日下午,讲话全文迅速送达至贝文外相办公桌上。

英国迅速理解此事含义,外交部提议派驻美大使拜访马歇尔,以探明其意图。

贝文拒绝提议,称不可冒否定风险,应以现有理解为前提迅速行动,方案应由欧洲国家自主提出。

6月14日,英国外交部宣布贝文外相将于本月下旬访法,与皮杜尔外长商讨美国提议。17日,贝文携计划草案抵巴黎,法国对此表现出高度积极性。

同日,法国总统赫里奥告知外媒,法国将参与欧洲共同计划,并赞誉马歇尔讲话明智果断。6月18日,贝文与皮杜尔就多项议题达成共识。

6月27日,英、法、苏三国外长在巴黎筹备欧洲复兴计划会议,三日后苏联代表团退出,英法两国继续筹备,会议于7月5日结束。

1947年7月12日,英国、法国、奥地利等16个西欧国家在巴黎开会,包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冰岛、丹麦、挪威、瑞典、瑞士、希腊、土耳其及葡萄牙。

会后,成立了委员会及多个专家小组,负责着手制定欧洲复兴的具体细节,确保计划周详且切实可行。

9月22日提交给美国的报告中,基于预计四年内16国的财政赤字,提出了一项四年计划,要求224亿美元援助,即“欧洲复兴计划”,作为美援依据。

西欧各国热烈响应美国倡议,视其为及时援助,倍感欢欣。

双方在主要精神上意图一致,均秉持相同的核心观点与目的。

这是一项助力欧洲主要国家自主复兴的计划,非救济性质,故设定期限,且方案制定主要依赖于欧洲国家自身。

(2)政治上,此举可阻止欧洲共产党上台,确保当前政权稳定。

西欧国家应共同制定一项联合计划,而非各自单独向美国提出请求,以确保行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另一方面,美国与西欧国家因各自利益不同,自然会产生矛盾。

【3、欧洲与美国的矛盾】

美国认为欧洲方案数字过高,且作为主要出资方,其附带条件与西欧国家可接受范围存在较大差距。

正如英国掌玺大臣奥利弗·弗兰克斯所言:此事由英国主持,需妥善处置。

他说,美方在提条件时更国内政治,但欧洲国家费力解释,若条件侵犯主权过多,将引发内部政治问题,使共产党对“金元外交”的攻击更具说服力。

“马歇尔计划”旨在助力欧洲经济复兴,此举将增强欧美竞争力,但美国欲对此进行限制。

欧美就美国向欧洲提供的物资种类、数量、使用、支付、汇率及技术情报等问题,经历了激烈的控制与反控制辩论。

英国欲占特殊地位,望美通过其与欧交往,美则要求共商计划。美欲减英国在英联邦优惠权,英力争保留,最终美放宽条件。

美法主要矛盾聚焦于德国复兴。美国主张复兴德国经济,提升煤钢产量,而法国持反对意见。经协商,法国最终做出让步。

【4、苏联与东欧国家参加与否的问题】

马歇尔计划的诞生与“冷战”背景紧密相连,其出现是基于冷战的国际局势,旨在应对特定的地缘政治挑战。

但美国既不愿也无理由公然排斥苏联,从而背负起率先分裂欧洲的罪名。

这是马歇尔、艾奇逊及凯南等人共同认可的观点。

因此,凯南提案时着重指出,需在美国舆论中消除两大“负面印象”。

认为美国主要目的是防共而非援欧,若无共产主义威胁,其对助力他国经济复苏将无兴趣。

认为“杜鲁门主义”如空白支票,只要共产党在任意地区显露成功迹象,美国定会提供军事与经济上的援助。

美国仅在援助有望获得与投入力量相匹配的满意成果时,才会考虑给予援助。

马歇尔讲话指出,其计划旨在“不针对任何国家或主义,仅反对饥饿、贫困、绝望及混乱”。

若苏联及东欧国家确实加入,应如何应对?

若将美援扩展至所有欧洲国家,所需金额将极为可观,远超国会可能批准的范畴。

凯南建议,计划未明确受援与付出国,可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原则,让苏联东欧分担责任,向西欧提供粮食与原料。

苏联面临选择:要么承担复兴全欧的责任,要么不参与仅由美国资助的计划。

马歇尔计划制订者认为,苏联若愿合作,美国可用物质利益换其放弃“政治扩张”;若拒绝,则强化西欧“西方倾向”,在美国领导下抵制苏联影响。

但无论如何,美国都会将分裂欧洲的责任归咎于对方。

6月5日,马歇尔讲话有意缓和反苏立场,强调计划非针对任何国家和主义,展现对所有国家开放的姿态。

另一方面,他们拒绝做出任何承诺,尤其刻意回避提及联合国的“欧洲复兴委员会”,原因在于苏联是该委员会的成员国之一。

西欧国家倾向于避免首先与苏联关系破裂,不愿率先采取决裂行动。

法国因国内共产党压力,6月17日英法会谈中强调,必须邀苏联参加预备会,否则难平国内反对声。会谈重点之一即为商讨邀请苏联的措词与途径。

英法计划6月底成立欧洲经济委员会,由代表性国家专家构成,丹麦任主席,波兰任副主席。

苏联初有保留,但仍派出庞大代表团参加巴黎会议。

苏联代表团由众多专家构成,表明其曾严肃考量过从美国获取援助的可能性。

但初期,双方在原则问题上便产生了无法调和的分歧。

马歇尔计划强调欧洲国家需联合规划,而苏联主张各国独立制定。由于苏联与西欧经济制度差异巨大,因此无法整合为统一计划。

美国提供的援助均要求受援国公开用途,苏联视此行为为对内政的粗暴干涉。

苏联忧虑东欧国家若采纳马歇尔计划,或将背离社会主义阵营,融入西方经济体系。

美国要求受援国用美援购买其出口货物,这与斯大林“资本主义总危机”论相符。他认为,这显示美国经济危机严重,借马歇尔计划向欧洲倾销商品,苏联不应协助美国此举。

此外,苏联一贯坚决反对将德国纳入欧洲复兴计划之中。

波兰和捷克原计划参加巴黎会议,后因苏联压力,宣布退出。随后,苏联推出“莫洛托夫计划”,旨在建设东欧,与“马歇尔计划”相抗衡。

1947年7至8月,苏联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导致欧洲在政治分裂后,经济上也进一步分裂。

10月5日,“欧洲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宣告成立。首次会议上,日丹诺夫指责马歇尔计划意在“经济奴役欧洲各国”。

【5、美国国会通过拨款的经过】

杜鲁门采纳范登堡和胡佛建议,设立三小组委员会,分别研究资源状况、评估对外援助的经济影响,并确定最佳援助限度及其与国内经济的关联,以防过度支出。

三个小组中,最重要的是由商务部长哈里曼领导的、由19名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该委员会被称为“哈里曼委员会”。

“巴黎会议”欧洲代表团赴华盛顿,除与政府磋商外,还需与哈里曼委员会展开详尽谈判。

此外,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组建了调查小组,并于8月末派遣18人代表团前往欧洲10国,旨在实地调研欧洲的实际需求。

11月,“哈里曼委员会”完成工作并提交报告,依据美国能力对“巴黎会议”报告进行削减调整,建议未来四年美国援欧金额为127亿至172亿美元(欧洲原提案为224.4亿)。

该报告突出美国援欧抗共的“人道、经济、战略、政治”四重利益,首提“冷战”,指出“极权国家”已开展“思想战”,其目的与“热战”相同,均为统治世界。

这即表明,“马歇尔计划”实为“冷战”手段。它公开承认了该计划服务于“冷战”对抗的战略目的。

杜鲁门12月19日依据哈里曼报告,正式向国会提交特别咨文,内容主要为相关建议与措施。

批准170亿美元四年援欧拨款,涵盖巴黎会议16国及德国西方占领区。设内阁级“经济合作署”负责联络,活动须符合美外交政策。受援国签双边协定并互签多边协定,美援含赠与和低利贷款,受援国以合理价格售美战略物资。

1948年1月国会重开后,随即就杜鲁门政府提出的方案展开辩论。

经过前期充分准备和说服,国会未遇大阻。原则上获广泛支持,分歧仅涉及数字、期限及使用方式。

2月捷克事件强化了“马歇尔计划”的反苏立场,推动国会。4月中旬意大利大选在即,美国认为该计划能打击意共,于是加速了讨论进程。

最终,4月2日通过了总额60.98亿的《1948年对外援助法案》,次日,该法案经总统批准正式生效。

该笔资金中,53亿用于“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作为首年度拨款,其余则用于希腊、土耳其及中国国民党政府的经济与军事援助。

关于该计划管理机构,国会在会议上决定合并经援与军援,成立“共同安全署”。

至1952年计划终结时,援助总额达到132亿美元。

受援金额最多的国家依次为:英国(含属地)32亿,法国27亿,意大利15亿,西德14亿。

【6、“马歇尔计划”的后果】

从美国与西欧国家视角看,这无疑是成功的典范,堪称美国战后对外关系中最互利的成功案例。

它挽救了西欧濒临崩溃的经济,并为其独立和繁荣奠定基础。至1952年,西欧16国工业产量提升35%,农业提升10%,均超过战前水平。

这些国家的经济繁荣与人民生活水平远超1947年。自此,西欧步入稳定发展轨道。

美国同样从中获取了巨额实际利益。

在此计划下,西欧2/3进口物资源自美国。尽管美国国内市场庞大,当时出口仅占GDP不到10%,但外贸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较之战前已大幅提升,部分部门收入高度依赖外贸。

在“马歇尔计划”中,美国贸易收益远超其对欧洲的援助。这促进了美国战后经济的良性连锁反应,为50、60年代的持续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治上,美国实现了其目标:稳固现有政权,强化资本主义制度,并削弱了共产党及社会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影响。

同时,经济关系促使美国加强了与西欧国家的政治联系。一段时间内,西欧国家高度依赖美国,国际事务中常追随其步伐。自此,美国在西欧的政治、文化影响力逐渐扩大。

(4)此举对欧洲分裂的加剧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联退出巴黎会议前,西欧与苏联东欧间经济关系恢复尚存一线希望;此后,该希望已彻底破灭。

战时西欧国家统一战线破裂,政局右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共产党随后被政府排除在外。

苏联与东欧国家加速内部政治和思想整肃。日丹诺夫于“九国情报局”演讲中首提“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领导的帝国主义阵营”概念。

东西方两大集团因对立在事实和理论上确立,随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双方又在军事上实现了分裂。

(5)从意识形态斗争视角,美国认为该计划成功至少事实上驳斥了马列主义两论点:一是其理论可行性受质疑,二是其实践必然性遭挑战。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注定陷入绝对贫困,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终将引发革命。

第二,资本主义国家间因市场、原料等争夺,矛盾激化且无法调和,终将引发战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