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迎来人口死亡高峰?22年1041万人去世、23年1110万,去年呢
2025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人口数据:出生人口954万,增52万,自2017年首回升;死亡人口1093万,减17万;年末总人口140828万,减139万,降幅收窄69万。
数据变动虽小,却具重大社会意义。它反映我国人口发展最新动态,并为后续政策制定与调整提供关键依据。
低生育率困境需全球与中国共同审视。全球范围内,生育率普遍下降;中国亦面临此挑战,需采取措施应对低生育率带来的问题。
全球生育率下降成难题,日本和韩国尤为突出。日本医疗进步,老人平均寿命达87岁,加剧老龄化。新生人口减少,人口结构失衡。为解劳动力短缺,退休年龄延至75岁,全球罕见。
韩国人口生育率持续低迷,跌至全球最低行列。政府虽推出生育补贴、延长产假等政策,但成效有限。年轻人认为养宠物成本低,宠物更受欢迎,人口增长困境加剧。
中国人口总量庞大且增长曾稳定,但近年受多因素影响,形势显著变化。2022年出生956万,死亡1041万,首现负增长;2023年出生降至902万,死亡增至1110万,趋势加剧,面临人口危机。
2024年数据显示,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包括年龄、性别比例及城乡分布等方面的调整,这些变化对社会经济及政策制定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人口发展曾现两次生育高峰:1981-1990年,出生人口大增;2016-2017年,受政策调整影响,出生人口短暂回升,之后生育率持续下降。
1981年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预计2060年左右步入生命末期,引发未来人口死亡高峰担忧。加之出生率持续低于死亡率,庞大人口基数也难承受此快速人口结构转变。
2024年人口数据显示曙光初现,出生人口回升,缓解了人口下滑态势。此变化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及社会观念的逐渐转变。
政策推动:采取多元化措施,包括教育、经济激励及社会保障等,全方位促进生育率提升,以应对人口结构变化。
为应对人口形势变化,国家出台生育支持政策,旨在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以激发人们的生育意愿,积极应对挑战。
多地政府增强对多子女家庭住房支持,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助其购房,并优先配租公租房解决住房难,确保生育家庭安居乐业。
生育补贴力度加大,无痛分娩纳入医保,减轻产妇负担。二胎以上女职工享社保补贴,缓解企业压力。各地延长假期,优化津贴申领,提高儿童医保报销比例,全方位保障生育家庭。
政策逐步落实,给予已婚未育及已婚已育家庭切实支持,减轻其生育顾虑,为出生人口回升奠定政策基础。
社会因素:就业状况的改善及生肖偏好的存在,共同对个体产生双重影响。
社会环境变化影响生育。近年经济波动大,家庭收入预期不稳,多推迟生育。现经济回暖,就业市场趋稳,生活信心增强,生育意愿提升。
2024年为龙年,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尊贵与力量。许多家庭期望生龙年宝宝,以求好运与福气。此生肖偏好蕴含文化传统,客观上促进了当年生育率的提升。
未来展望:需人口趋势,制定合理应对策略,以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确保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024年出生人口回升,但我国人口形势仍严峻。预测显示,2030年至2033年人口小幅上升后将逐步下降。预计到2050年,总人口或降至13亿,劳动力减少至6亿左右。
我国劳动力质量有望迎新机遇,教育水平提升使新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增高,未来将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以高素质人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生育率提升难度大,是全球挑战。我国有时间与政策空间应对,通过优化生育支持政策、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可逐步缓解人口结构失衡,促进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