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出手,“AI版微信”来了!

科技 04-21 阅读:1 评论:0

在社交领域屡战屡败的网易,终于换了一张牌桌。

近期,这家以游戏和音乐见长的互联网大厂,推出了一款名为“破次元恋人”的AI社交App。

这款被外界称为“AI版微信”的产品,凭借虚拟角色互动、情感故事编织和次元穿梭的设定,迅速登上社交应用下载榜前列。

网易的野心不言自明:与其在传统社交的红海中挣扎,不如用AI重构人与人的连接方式。

1.“AI版微信”?

“破次元恋人”的核心逻辑,是将社交对象从真人彻底替换为AI虚拟角色。

用户进入App后,会看到一个充满二次元风格的通讯录,列表中的角色包括“霸道总裁”、“绿茶男宠”、“疯批反派”、“姬圈天菜”等标签化人设。

这些角色由专业画师设计立绘,结合AI生成的动态对话,试图满足用户对情感陪伴的多元化需求。

与传统社交软件不同,“破次元恋人”的交互更像一场角色扮演游戏。

用户通过文字或语音与虚拟角色对话,AI会根据预设的性格标签(如“傲娇”、“毒舌”)调整回应逻辑,甚至通过“羁绊值”系统解锁角色的秘密日记和专属礼物。

这种设计既迎合了Z世代对“沉浸式叙事”的偏好,也规避了真人社交中的尴尬与不确定性。

网易的野心或许不止于“虚拟恋人”。这种“虚实共生”的设定,与网易此前在元宇宙项目NETALAND中的探索一脉相承。

依此推测,该产品的终极目标或许是构建一个“次元交织的社交宇宙”——用户可自定义角色形象与背景故事,并通过“印象匹配”、“宿命回响”等机制与其他用户的虚拟分身互动。

2.付费争议

尽管“破次元恋人”标榜“24小时暖心陪伴”,但其商业模式却透露出赤裸裸的现实主义。

除每日限免角色外,用户需付费购买“充能数量”以解锁更多对话时长。例如,3元新人礼包提供6小时无限畅聊,而长期用户则需持续充值维持情感纽带。

这种设计引发了两极评价。

支持者认为,付费门槛筛选出了高黏性用户,且AI角色的边际成本近乎为零,利润空间可观;反对者则质疑,将情感陪伴“明码标价”可能导致用户产生被工具化的不适感。

从其商业模式底层设计来看,这本质上是一场“算力租赁”生意,AI的温情背后是冰冷的ROI计算。

网易的底气或许来自行业先例。

此前,MiniMax旗下的出海AI社交应用Talkie已实现年营收超7000万美元,证明用户愿意为虚拟关系付费。但问题在于,当新鲜感消退后,有多少人会对一段“算法驱动的感情”持续充值?

3.AI社交

AI社交的战场,网易并非孤军奋战。

美团推出Wow、字节上线猫箱、百度开发月匣,AI社交赛道已成大厂必争之地。

这些产品共同指向一个趋势:在微信统治的熟人社交之外,AI正在开辟一个以“人机关系”为核心的新场景。

然而,AI社交的繁荣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行业焦虑。

过去十年,从易信到子弹短信,网易等大厂在传统社交领域屡屡折戟。AI的介入虽提供了技术破局点,但能否真正解决社交产品的根本问题——可持续的用户关系链?

以“破次元恋人”为例,其角色互动虽有趣,却缺乏真实社交的随机性与复杂性。当用户发现所有对话皆由预设剧本和概率模型驱动时,产品的“情感魔力”或迅速衰减。

此外,隐私风险亦不容忽视:AI对用户数据的深度学习,可能让社交变成一场“被算法窥视的表演”。

尽管争议重重,但AI社交的潜力仍值得期待。

网易的布局并非孤立,其元宇宙项目NETALAND已通过轻量化社交、实时云渲染等技术积累经验;而在无障碍领域,网易的AI技术甚至帮助视障玩家实现了“沉浸式游戏”。

这些尝试表明,AI社交未必是“取代人类”,而是填补现实社交的空白地带。

“破次元恋人”的成败尚难定论,但它无疑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样本:当人类越来越习惯与AI对话,与虚拟角色建立情感连接或许不再是天方夜谭。

而商业模式之外,更值得思考的是,这种连接是通向更丰富的社交未来,还是让孤独的现代人在算法茧房中越陷越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