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新郎倒在加班最后一夜:起底在线教育“隐形加班”夺命真相
2025年4月23日清晨,武汉某写字楼的保洁员推开猿辅导公司大门时,发现26岁的李某蜷缩在工位上,身体早已冰凉。他的手机屏幕定格在未婚妻凌晨发来的消息:“别熬了,快回家。”此时,距离他计划中的婚礼仅剩10天。
这个本应沉浸在幸福中的年轻人,生命戛然而止。他的西装口袋里装着未发完的喜糖,工位抽屉里锁着刚领的结婚证,电脑屏幕上还闪烁着400多个待回复的学生对话框。一场猝死,撕开了在线教育行业“隐形加班”的血色伤疤。
“他从小懂事得让人心疼。” 李某的大伯母哽咽着说。这个出生于湖北钟祥农村的青年,父亲早逝、母亲改嫁,靠着亲戚接济和助学贷款完成学业。2020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他选择进入高薪的在线教育行业,成为家族中唯一走出农村的“体面人”。
4月15日李某提交婚假申请且承诺“提前完成所有工作”,随后给未婚妻发消息“今天必须弄完学生答疑”,晚上最后一条工作群信息回复是:“收到,马上处理”。次日早晨救护车到后宣告“到院前死亡”。
家属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李某去世前三天平均睡眠不足4小时。他的打卡记录里,有连续23天晚10点后下班,其中12天超过凌晨1点。
“这不是加班,是慢性绞杀。”去年离职的前组长小王揭露了更残酷的真相。每个班主任需同时服务400名学生,从课程答疑到续费推销全包。高峰期需在2小时内处理200条家长咨询,系统自动统计“响应速度”,低于30秒扣分。每通续课电话强制录音,AI随机抓取关键词:“优惠截止”“不续费影响升学”等话术缺失,直接扣除当月绩效。曾有员工因咳嗽声打断话术,被判定“态度不专业”罚款500元。“公司规定单休,但周日中午必须群发续课信息。”小王展示的工作群截图显示,某次假期因未及时回复家长消息,组长被要求“写2000字反思报告”。
小王说:续课率低于80%则扣发提成,差评超3条即降级为“见习班主任”,凌晨作业批改量与晋升直接挂钩,这三点我们管这叫‘三明治陷阱’——上面压指标,下面催进度,中间的人被碾成碎渣。”
这不是猿辅导首次陷入加班争议。2023年封面新闻曾曝光其“军事化管理”:工位离开超5分钟需报备,违规者开除。如厕时间纳入“效率考核”,凌晨2点抽查企业微信在线状态。
尽管公司承诺整改,但2024年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其武汉分公司标注“接受加班”的岗位占比仍达91%,远高于行业平均的67%。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隐形加班”模式正在整个在线教育行业蔓延。
用“弹性工作制”模糊加班界限,“为了孩子教育”的道德绑架,AI监控替代人工考勤,用“奋斗者协议”规避法律风险。这四条为行业潜规则的四宗罪。某头部机构内部流传的《续报作战手册》要求:“凌晨12点前下班需提交书面说明,连续3天早于11点离开视为自动放弃晋升资格。”
武汉劳动监察部门证实,李某家属尚未提交工亡认定材料。“不是不想交,是不知从何交起。”法律援助律师指出三大难点:
1.加班认定难:企业微信记录显示李某最后离线时间为23:48,但公司坚称“下班时间自由”。打卡机记录被指“不反映真实工作量”。
2.责任切割术:公司将核心业务外包,李某签约的实为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这种“三角雇佣”关系导致维权对象模糊。
3.过劳死鉴定空白:我国尚未将“过劳死”纳入职业病目录,猝死认定需证明“48小时内突发疾病与工作直接相关”,而李某的加班记录跨度长达3年。
更残酷的现实是:李某所在岗位月薪1.2万元,若按《劳动法》足额支付加班费,企业每月需多支出2.3万元。选择“自愿加班”的员工,往往困在“高薪诱惑与健康透支”的死循环中。
这场悲剧掀起的不仅是舆论风暴,更是一面照妖镜:做为家长“知道老师凌晨还在批作业,会觉得服务贴心,”平台用“续课率”数据美化压榨行为,社会默认“高薪必须拼命”的畸形价值观。
某教育专家痛心疾首:“当教育沦为冰冷的数据生意,最该被善待的老师反而成了耗材。”
李某的婚宴场地仍挂着鲜红喜字,只是新郎永远缺席了。他的故事不该止于热搜上的几声唏嘘——当我们默认“996是福报”,当企业用“奋斗”包装剥削,每个沉默者都在为下一场悲剧投票。
此刻,请你做三件事:
转发给那个总说“忙完这阵就休息”的朋友
在评论区写下:“我愿意等,请先活着”
问自己:我们拼命奔跑的方向,真的是幸福吗?
互动话题:你经历过“隐形加班”吗?哪种压榨最让你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