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缺席上海车展,车企智驾低调前行,行业风向悄然转变

汽车 04-27 阅读:12 评论:0

雷军没来,智能驾驶也不咋提了,今年的上海车展,是真冷静还是装的?

去年北京车展,那阵仗,啧啧,雷总走到哪儿,人就跟到哪儿,恨不得把展台都给挤塌了。

还有红衣教主周鸿祎,直接往车顶上一坐,那叫一个吸睛。

可今年呢?

雷总说有事儿没来,周教主依旧红衣加身,但好像也没啥人围观了。

这流量啊,说没就没了。

要说变化最大的,还得是“智驾”。

以前,车企恨不得把“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这些词儿挂在嘴边,仿佛明天就能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了。

但今年,你再听听,啥“高阶智驾”、“智能驾驶”,都消停了。

为啥?

监管爸爸出手了呗。

之前那些个“智驾”宣传,说白了,不少都是吹牛皮。

啥“千人团”、“万人团”,拿用户当小白鼠做测试,出了事儿谁负责?

还有那些个“自动泊车”、“一键召唤”,听着玄乎,真用起来,bug一堆。

这不,监管一收紧,大家都老实了。

监管收紧也不是坏事儿,你品你细品,之前“智驾”炒得太火,反而让消费者对这技术产生了误解,觉得好像有了“智驾”就能撒手不管了。

这多危险啊!

现在好了,都叫“辅助驾驶”,提醒你时刻握紧方向盘,安全第一嘛。

这边“智驾”降温,那边自主品牌可是铆足了劲儿搞研发。

吉利直接砸200个亿搞固态电池,长安也说未来三年要投500亿研发资金。

这架势,就是要跟合资品牌掰掰手腕。

光在国内卷还不够,还得走出去。

长安汽车就说了,要在拉美建厂,目标是2030年全球销量500万辆,新能源车占300万辆。

这目标,够 ambitious!

想走出去,也不是那么容易。

这不,欧盟就开始对中国电动汽车搞反补贴调查了。

李书福就说了,汽车产业要公平竞争,不能搞政治化。

这话,说得在理。

外资品牌这边,也开始琢磨怎么更“中国”了。

宝马喊出了“家在中国”,大众也说要“在中国,为中国”。

这次上海车展,他们也带来了不少“中国特供”车型,比如大众的ID.AURA概念车、奥迪的E5 Sportback。

日系车也不甘示弱,丰田搞了个铂智7,本田弄了个“烨”品牌,都想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

话说回来,流量这东西,真是个双刃剑。

雷总没来上海车展,小米SU7交付又慢,这“雷军营销”是不是有点儿玩脱了?

之前靠着个人IP吸引了一大波粉丝,但产品跟不上,这口碑可就悬了。

还有理想汽车,之前的理想MEGA,外观设计被吐槽,营销策略也翻车,直接影响了品牌形象。

这次李想带着新款MEGA Home来了,能不能翻身,还得看市场反应。

要说今年车展最风光的,还得是华为。

虽然不造车,但华为的技术可是香饽饽。

你看,上汽跟华为搞了个“SAIC尚界”,余承东和贾健旭还抱一块儿了,这关系,杠杠的!

华为的“乾崑智驾ADS”,技术确实牛,能实现高速L3级别的自动驾驶。

但华为的商业模式,你品,你细品,它不直接造车,而是给车企提供技术和解决方案,这模式能不能成功,还得看它跟车企怎么分蛋糕。

现在,中国汽车市场“价格战”打得热火朝天。

为啥这么卷?

还不是因为电池啥的零部件降价了,车企有降价空间了呗。

但这“价格战”打久了,也不是个事儿,你降价,我也降价,最后大家都没钱搞研发了,那还咋进步?

麦肯锡就说了,消费者现在更看重技术,与其打“价格战”,不如打“技术战”。

这话,有道理。

今年的上海车展,少了点儿浮躁,多了点儿理性。

大家开始认真搞技术,认真做产品。

这当然是好事儿。

但未来,中国汽车产业能不能抓住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得看咱们能不能在技术上真正实现领先。

卷起来吧,汽车人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