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买不来性权利:法律如何守护婚恋中的尊严
山西订婚强奸案引发激烈讨论,暴露了传统婚俗与现代法治的剧烈冲突。这场纠纷中,最刺眼的不是法律判决本身,而是案件背后折射出的陈旧观念——有人至今认为,彩礼交付后,女性就丧失了说"不"的权利。
案件关键点很清晰:男女双方订婚次日发生关系,女方指控遭暴力强迫。但比案情更值得深思的,是女方家属的反应——得知女儿被侵犯后,他们第一反应竟是催婚而非报警,甚至主动降低彩礼标准。这种看似荒唐的选择,本质上是用"遮羞布"思维维护家族颜面:在部分传统观念中,女性失去"贞洁"就贬值了,必须通过婚姻来止损。
这种逻辑将婚姻异化为买卖交易。报道显示,双方通过婚介认识四个月即订婚,约定18.8万彩礼,现场交付10万现金和金戒指。当金钱、房产成为婚姻谈判的筹码时,女方就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性权利被视作交易附属品。部分网友质疑女方"收彩礼又告强奸是骗婚",正是这种物化思维的延续。
法律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无论订婚还是结婚,性同意权始终掌握在个人手中。就像专家说的:夫妻间性行为是双向选择,不是单方特权。丈夫不能强迫妻子,未婚夫同样不能强迫未婚妻。如果感情破裂,男方可以通过解除婚约追讨彩礼,但绝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
有人搬出"地方风俗"辩解:在某些地区,收彩礼就默认可以发生关系。这种说辞混淆了民间习俗与法律底线。就像不能因为传统有"闹洞房"就纵容性骚扰,彩礼也从来不是性行为的通行证。法律明确规定,任何违反意愿的性行为都构成犯罪,这与双方关系、金钱往来无关。
案件争议背后,其实是社会观念的代际撕裂。老一辈还在用"贞操观"衡量女性价值,年轻人已在争取性自主权。数据显示,我国婚内强奸报案量逐年上升,说明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婚姻不是性暴力的保护伞。正如法律学者指出,现代强奸罪保护的不是虚无的"贞洁",而是实实在在的性自主权——要不要发生关系、什么时候发生、和谁发生,都应该由本人决定。
这场风波给我们敲响警钟:当房子、彩礼还在婚恋市场被反复计价时,请记住再贵的彩礼也买不断一个人的尊严。真正的婚姻应该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而不是用金钱捆绑人身权利。法律已经划出清晰红线,是时候让陈旧观念跟上法治脚步了。毕竟,用暴力维系的不是婚姻,而是犯罪。
网友评论
-
2025-04-23 08:56:30
这个必须点赞,大清亡了100多年,辫子和小脚还在一些人的脑袋里面,还大言不惭号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