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财政金融联动支持企业更高质量发展,新惠企政策呈现“三大特色”
8月20日,扬州市财政局举行财政金融联动支持企业发展政策新闻发布会,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激励作用,撬动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

现场发布解读
新方案相较之前惠企政策呈现“三大特色”
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市财政局贯彻实施市政府《关于财政金融联动支持企业发展工作方案》的基本情况。据悉,该市将配套省有关贴息政策,实施制造业企业贷款贴息、专精特新企业贷款贴息、科技型企业贷款贴息、富民创业贷款贴息,市级财政与县(市、区)、功能区各按50%比例承担。为全市范围内重点工业技改项目企业、高成长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提供财政应急专项资金支持,按不超过企业贷款本金的80%提供应急资金,同一企业单笔申请额度最高可达3000万元,缓解企业短期资金周转困难。
据了解,该市开发“扬州市产业科创贷”,纳入市级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支持范围。建立省市合作产品风险补偿机制,对于金融机构发放合作贷款产品产生的不良贷款,按照相应产品协议约定的风险分担比例。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充实资本金,对成功实现增资的,省财政按新增资本的2%给予奖励,市财政配套给予2%奖励。
记者了解到,此次《工作方案》相较以前的惠企政策,有三个特色:一是在支持领域方面扩宽“覆盖面”。工作方案的支持对象涵盖制造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企业、创业群体、融资担保机构等,包含各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形成较为广泛的政策惠及面。二是在惠及企业方面展现“便捷度”。工作方案中的贴息政策均采用“免申即享”的方式惠及企业,无需企业主动申请,在银行收息时,直接扣减财政贴息部分,实现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三是在产品创新方面提高“针对性”。工作方案中配套的市级特色风险补偿产品,围绕“613”产业体系及其上下游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低成本、高效率的贷款,实现金融对科创企业的补链强链作用,支持重点更加聚焦。
财政金融联动惠企,发挥“四两拨千斤”撬动作用
财政金融联动惠企政策措施中,怎么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相关负责人表示,财政部门通过贴息、担保费补贴等政策,帮助市场主体降低融资成本,从而通过拉动融资需求来进一步拉动市场需求。比如富民创业贷款政策,贴息之后,个人需要付的利率不到2%,融资成本非常低。富民创业贷不仅对个人创业有贴息支持,对吸纳个人就业的小微企业有同样的贴息支持政策,实现“创业带动就业”。该市设立2.1亿元市级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为企业融资增信,引导合作银行“敢贷”“愿贷”,提升企业申贷获得率。目前,市级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资源的年撬动倍数约为23.5倍。
政策印发后放贷“先预拨后清算”,无需企业申请
如何实现企业不申请,就能获得财政补贴?相关负责人阐释,贴息政策执行期限均为2024年1月1日起,对于政策印发前已经发放的贷款,采用先付后退的方式,根据银行贷款数据将贴息资金通过贷款银行返还企业。对于政策印发后发放的贷款,采用“先预拨后清算”的形式,贴息资金由财政部门与银行直接结算,无需企业申请。以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为例:采取免企业申报方式,企业如有贷款需求可以登录省工信厅的“数字工信”系统“项目贷款需求采集”模块,据实填报项目贷款需求信息,系统进行自动筛选后,将符合要求的项目贷款需求信息通过“贴息平台”实时推送至合作银行,合作银行会根据反馈信息和企业做好对接,合作银行在发放项目贴息贷款时,会与贷款企业签订信用承诺书并在贷款合同中约定,企业在享受财政贴息政策期间,按照扣减财政2个百分点贴息后的利率进行实际付息,所以企业到时只要付给银行扣减财政贴息后的利息就行。
特色贷款产品“扬科贷”相较于其他贷款优势明显
“扬州市产业科创贷”作为当地特色贷款产品,相较于其他贷款有什么优势?相关负责人说,该贷款由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共同设立企业白名单库,支持规上工业企业、“613”产业体系重点企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企业。仅设定能证明企业正常运转和企业信用的贷款条件,其中对于科技招商到扬州的企业,经市科技局认定后,还可进一步降低成立年限的门槛。贷款额度最高可达3000万元。贷款利率上限为LPR+50BP,年化担保费率不超过0.5%,不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单笔贷款的年化融资成本不高于LPR+1%,综合融资成本较低。
通讯员 扬财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