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茎骨”是哺乳动物的标配,为什么人类失去了“阴茎骨”?
在哺乳动物的世界里,阴茎骨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结构。
从小小的地鼠到威风凛凛的狮子,许多动物的阴茎内都有这样一块不与身体其他骨骼相连的异型骨骼。
然而,人类却在进化的长河中,丢失了这块神秘的阴茎骨。
人类为什么会把 “阴茎骨” 进化没了?这一变化究竟是进化还是退化呢?
阴茎骨在多数哺乳动物的阴茎顶端起着重要作用。
在食虫动物如地鼠、豪猪,以及翼手类、须鲸类、肉食类和蜘蛛猴之外的猿猴类等动物身上,都能发现阴茎骨的身影。
不同动物的阴茎骨形态、大小差异巨大。例如,夜猴类的一种阴茎骨长 16 毫米(体重 0.7 公斤),猕猴的阴茎骨长 11 毫米(体重 7.2 公斤),而体型庞大的大猩猩阴茎骨长 12 毫米(体重 142 公斤)。
在一些动物中,阴茎骨的长度更是令人惊叹,如在海象身上,阴茎骨可以达到 2 英尺(约合 60 厘米)长。
阴茎骨的存在,为这些动物的交配行为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于许多动物而言,交配是一场激烈的竞争,谁能更有效地将自己的精子传递给雌性,谁就更有可能留下后代。
阴茎骨能够使阴茎在交配时直挺,帮助雄性更顺利地完成交配过程。研究发现,那些能 “插入” 雌性体内超过 3 分钟的雄性动物,往往会有更长的阴茎骨。
这是因为较长的阴茎骨能为长时间的交配提供结构性支持,既增加了使雌性受孕的机会,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他雄性竞争者靠近,就像给交配过程上了一道保险栓。
以狗为例,狗在交配时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精子的传递,阴茎骨帮助它们持续勃起,使雌雄双方能够保持紧密结合,完成受精过程。
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不断演变。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生物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些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特征会被保留下来,而那些不再具有优势的特征则会逐渐消失。
人类阴茎骨的消失,很可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其对人类生存和繁衍的优势不再明显。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我们的祖先可能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拥有阴茎骨。
随着人类逐渐进化,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与大多数动物不同,人类逐渐发展出了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尤其是婚配制度的演变对人类的生殖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大约在直立人时代,“一夫一妻” 制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主流的两性生育关系。
在这种婚配制度下,男性面临的生殖竞争环境与其他动物有了很大不同。由于女性配偶相对固定,男性不需要像其他动物那样,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交配过程中防止其他雄性的竞争。
也就是说,阴茎骨所提供的长时间交配优势,对于人类而言不再是必需的。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那些阴茎骨较小或者没有阴茎骨的个体,在生存和繁衍方面并没有处于劣势,相反,可能因为减少了维持阴茎骨生长和发育所需的能量消耗,在其他方面获得了一定优势,从而使没有阴茎骨的特征逐渐在人群中扩散开来。
性选择是进化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生物为了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会进化出一些吸引异性的特征。
在人类社会中,性选择的作用方式与动物界有所不同。在动物界,阴茎骨的存在可能是一种性选择的结果,较长的阴茎骨可能代表着更强的生殖能力,从而更能吸引雌性。
然而,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类的性选择标准变得更加多元化。
人类女性在选择配偶时,不再仅仅关注生殖能力这一个因素。
男性的智力、社会地位、资源获取能力等方面,逐渐成为影响女性选择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阴茎骨的有无对女性的配偶选择影响微乎其微。
从男性角度来看,在 “一夫一妻” 制下,稳定的伴侣关系使得男性不需要通过阴茎骨来提高自己在交配竞争中的优势。
而且,没有阴茎骨也并未影响人类正常的生殖功能。
人类的阴茎在勃起时,依靠海绵体组织的充血来实现变硬、变长、变粗。这种勃起方式同样能够满足交配的需求,并且在人类的生殖过程中发挥着有效的作用。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阴茎骨的消失并非退化,而是适应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一种进化选择。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策略发生了改变,阴茎骨在新的环境下不再具有明显的优势,反而可能成为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因此,在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共同作用下,人类逐渐将阴茎骨 “进化没了”。这一现象也提醒我们,生物的进化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每一个特征的消失或出现,都蕴含着适应环境和生存繁衍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