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蔓延至全球的隐形入侵…

科技 04-07 阅读:5 评论:0

微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

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口香糖、一次性纸杯、瓶装水等物品均是微塑料的重要来源。这些微小颗粒通过饮食、呼吸进入人体,最终在各个器官中累积。

人体内的“塑料危机”

2024年多项研究发现,微塑料在人体器官中的浓度显著增加。

例如,大脑样本中的微塑料含量较2016年增长50%,浓度远超肝脏和肾脏。

目前,暂无对人类健康影响的长期研究证据和具体研究结果,但有以下潜在风险:刺激并引发局部炎症(如肺部、肠道)、影响微量元素吸收、诱发各种慢性病等。

此外,微塑料可能吸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形成复合毒性,增加癌症、心血管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

科学应对:从源头到体内

1. 减少塑料暴露:避免频繁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如一次性吸管、一次性水杯、普通食品塑料袋等),选用玻璃、金属、陶瓷等材质的容器,饮用过滤并烧开的水(烧开煮沸可去除大部分的微塑料)。

2. 衣食调整:焯烫蔬菜可去除其表面微塑料,选择天然纤维衣物,减少洗涤时释放的合成纤维。

3. 新兴技术:植物乳杆菌可通过结合微塑料、调节肠道菌群及增强抗氧化能力,帮助排出体内微塑料,并减轻肝脏损伤。

4. 全球治理:2025年联合国推动的塑料污染治理谈判,旨在制定全球条约,控制塑料生产与污染。

微塑料污染已从环境问题演变为全球健康危机。个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与科学技术的突破同等重要。

未来,需更多跨学科研究揭示微塑料的长期影响,并推动政策与技术创新,为人类健康与环境安全构建双重防线。

*「点赞、关注、评论、转发」都是我们持续更新的动力!

* 本文综合自网络,数据及表述均以官方发布为准,如有错误,欢迎评论区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