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戈尔巴乔夫接受采访时,向中国建议: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次访谈里,戈尔巴乔夫真心实意地后悔起自己早年推行的改革,并且还给中国的朋友们留了一句话。
戈尔巴乔夫,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苏联终结者”,他到底讲了啥重要的话?他这话里头又藏着啥大意思呢?
【最后的告诫】
1991年年底,也就是12月26号那天,苏联这个大国散了架,分成了15个小国家。
戈尔巴乔夫,虽然是最后一任领头人,但他没选择默默隐退,反倒是常常在镜头前露面,依旧很活跃。
拍商业短片、出书写自传、接受访问、点评时事,样样都来点。
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大街39号这个地方,进行了一场挺有名的采访。
一见面,戈尔巴乔夫立马就跟记者握上了手,脸上带着点不解,开口说道:
咱俩好像在哪儿碰过面,对不对?
记者说,他在莫斯科已经待了十年,期间和戈尔巴乔夫碰见过很多次,但像这样正式聊天还是头一回。
作为一名中国记者,在这次访谈里头,他聊起了自己以前去探访新中国的那些日子。
1989年那会儿,戈尔巴乔夫带着他的主席团来到中国访问,是邓小平老爷子亲自出面见的他们。
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面,让中苏两国的关系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
戈尔巴乔夫觉得,这事儿算是他政治路上最重要的一块里程碑。对于邓小平同志,还有新中国的老百姓,他心里头那是真真切切的尊重和感激。
采访结束时,戈尔巴乔夫特地给中国送上了一句寄语,
别整天想着搞民主那一套,那不一定能带来啥好果子吃,保持稳定才是硬道理!
有个前苏联的领导人,他以前因为搞改革出了大名。但你猜怎么着?到了他晚年的时候,他居然跟大家说:“其实啊,稳定才是真的重要。”这话听起来,还真让人挺吃惊的。
他简直就是对“民主化”充满反感,更别说有多大的敌意了。
为啥戈尔巴乔夫会发出那样的感叹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理解这句话背后的真正意思,我们得从他的个人经历入手。
【立志改革,爬上巅峰】
1931年,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最南边的某个小村子落地生根了。那时候,他出生的地方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坐落在苏联的南部地区。
那个地方没电,生活条件很差,各种设施都很老旧,管理也很乱,大家过得非常不容易。
戈尔巴乔夫心里头最过不去的坎儿是,他爷爷和姥爷莫名其妙就被抓了,有的甚至被流放,到他爸爸那一辈,家里头就只剩下俩人了,真是惨不忍睹。
戈尔巴乔夫觉得,这一切都是不公平的制度惹的祸。所以,在他还小的时候,心里头就已经有了想要改革的念头。
大学一毕业,戈尔巴乔夫就下定了决心要涉足政坛,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一路走到权力的核心地带,好好地给苏联来个大变样。
那时候的苏联,真的出了不少乱子,最明显的就是老百姓喝酒喝得太猛了。
根据一些数据记录,那时候,有差不多14%多的人因为喝酒太猛,被送到了防治所。另外,还有接近20%的人,也是因为酗酒,不得不叫了救护车。
说到因为喝酒喝多而被送到解酒中心的人,那数量可不少,差不多有苏联民众的一大半,快要到三分之二了。
苏联老百姓每年平均喝掉的酒精量达到了10升。
除了老百姓喝酒过度,搞得社会乱糟糟的,那个“老人当家做主”的事儿也是个躲不开的大问题。
从斯大林那时候起,就有个特权群体慢慢形成,到了勃列日涅夫当政快结束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闹得很大了,连秩序都受到了影响。而且啊,那时候的领导层,年纪都偏大,整个苏联政治氛围都显得死气沉沉的。
说到经济方面的问题,那更是明显得很。从苏共中央政治局给出的资料来看,苏联的经济下滑得厉害,而且这势头还没刹住。
劳动生产率跟资本主义国家比起来,低了不止六成,而且农业产量连着好几年往下跌,现在都得靠进口了。
总的来看,戈尔巴乔夫掌权前,苏联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了,非得来场大改革不可,要不这个大国就要一直走下坡路了。
戈尔巴乔夫踏入政坛后,靠着那套革新想法,很快就往上升迁了。
1955年,他回到老家开始工作,到了1971年,他就从地方一路晋升到了中央,然后在1980年,他更是成为了苏共中央政治局里最年轻的委员。
1985年3月份,他正式被选为苏共中央的老大,从此站上了权力的最高点。
到这个时候为止,戈尔巴乔夫的路子一直挺顺的,都是朝着他的梦想在走。但他万万没想到,刚一打算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推些新改革,麻烦就找上门来了。
【急于求成,一败涂地】
刚一来当领导,他就注意到了大家爱喝酒这个问题,所以就搞了个禁止喝酒的规定。
这个做法不仅没能帮民众改掉酗酒的毛病,反倒惹恼了大家,引来一片抗议声,还让那些非法的酿酒活动更加嚣张了。
那时候,伏特加酒不让卖了,啤酒馆也关了一大堆,结果苏联的税收就少了很多。
大概算一下,在那三年的改革时间里,苏联至少亏了670亿卢布,这还没算上工作岗位减少和葡萄酒行业遇到的麻烦呢。
遇到改革难关,戈尔巴乔夫没有选择退缩,他仍旧坚持着,并且又拿出了一份新的经济改革计划。
他的变革重点放在了推动科技前进和提升社会生产能力上,主要还是围着重工业转,而对于轻工业和农业,还是没有得到太多的。
这意味着他的改革最终会悄无声息地失败,但他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倒非常乐观,扬言说,
到了20世纪快结束的时候,咱们的工作效率要提升一大截,差不多是原来的1.5倍。而且啊,用能得少40%,金属材料也得省下一半来。最让人高兴的是,大家的口袋会更鼓,收入直接翻倍!
1987年,戈尔巴乔夫搞了个新招,说要把经济管控的方式变一变,不再全靠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而是要放开点,让市场来多担点担子。结果这么一改,路子是越走越偏了。
经济变革慢慢不起作用后,戈尔巴乔夫觉得问题出在体制上。所以,从1988年起,他一点点地搞起了政治上的变动。
改革的核心路径是实施多元政党制度和议会治理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朝着西方模式转变。
要是咱能铁了心,沿着一个方向使劲,这次政治改革说不定真能成,能帮咱们挽回经济上的一些颓势。
然而,戈尔巴乔夫走得有点太急了。当改革碰到难题,他一口咬定,问题出在无产阶级的那套体制和公有制上,觉得它们拖了改革的后腿。
之后,他决定大力推动民主与透明的进程,不再设限,结果苏联那段时间跟没了头苍蝇似的,乱成了一锅粥,党的声望也直线下滑。
结果,他那套政治上的改动尝试也没能成功。
戈尔巴乔夫不仅没能挡住苏联这座大楼倒掉,反而还让它倒得更快了。
不少人直接就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给终结了”,这话也不难理解。想想看,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确实脱不了干系。很多人因此就把他看作是苏联历史上的那个“转折点”人物,觉得是他把苏联送上了不归路。这么说吧,戈尔巴乔夫的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最终让那个庞大的红色帝国轰然倒塌,所以,称他为“苏联的终结者”,似乎也不为过。
苏联垮台以后,戈尔巴乔夫就成了很多老苏联人心里的“罪人”,到现在,大家还是不太能原谅他。
1996年,他跑去竞选俄罗斯总统,结果拿到的票数连1%都不到。
在一次拉票活动中,他居然挨了一个选民的一巴掌。到了2005年,参加一个圆桌讨论时,又有参会人员直接朝他泼了水。
很多俄罗斯人,超过一半都觉得,戈尔巴乔夫犯下的错,比他的贡献要大得多。
在访问的群众里头,对戈尔巴乔夫持反感态度的人数,比他的支持者足足多了一倍。
确实,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那些大胆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的分崩离析。但话说回来,苏联解体的责任,真的都得算在他一个人头上吗?
【愈演愈烈的民族问题】
戈尔巴乔夫搞的改革,虽说在某种程度上算是给苏联解体来了“致命一击”,但苏联垮掉这事儿,背后原因多了去了,不是单一方面的事儿。
比如说,民族问题开始变得越来越难以掌控。
沙俄那时候啊,老想着占地盘,把周边的民族都并到自己家里来。这样一来,他们国内民族数量嗖嗖往上涨,最后竟然有了130多个不同的民族。
到了苏联那会儿,政府就搞了个新政策,按照各个民族来分地界。这么一来,就有了15个加盟共和国,还有10个民族自治区什么的。
这让不少苏联老百姓心里头觉得,民族的身份比国家的身份更重要,这样一来,就给分裂留下了风险。
波罗的海那三个国家,简直就是苏联当年扩张地盘时吞并的。
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那会儿,波罗的海三国就被苏联给并进去了。
1939年的时候,苏联跟三个国家都搞了个互助协议。这个协议说白了,就是苏联能在这三个国家里头驻扎军队,还能建军事港口和空军的大本营。
1940年6月份,苏联政府说三国对苏联不友善,就让它们改头换面,直接把波罗的海那三个国家给并到自己这边来了。
所以,当苏联后来变得岌岌可危时,波罗的海那三个国家就赶紧宣布独立出去了,这事儿也就不奇怪了。
在那个民族矛盾不断升级的年代,苏联的情况变得跟装满引信的炸弹似的,感觉下一刻就会轰然炸开。
但戈尔巴乔夫以及他之前的那些苏联头头们,都没能琢磨明白这事儿。
1987年,在谈起十月革命的那个演讲里,戈尔巴乔夫着重提到,
咱们民族的事情,现在已经处理妥当啦。
很多人都没意识到,苏联内部的民族矛盾,其实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阿拉木图那事儿一出,戈尔巴乔夫本该早点察觉,趁民族问题还没闹大,赶紧改改政策。
他没抓住那次机会,到了1988年开会那会儿,他才反应过来事情不妙,但那时候已经没办法了。
波罗的海那三个国家,离开的事儿已经无法改变了,国内其他民族间的矛盾也是越闹越大,最后这些事儿加在一起,就导致了苏联的分崩离析。
说起戈尔巴乔夫搞的改革,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手段太狠、太心急,而且还没个明确方向。
为了搞定大家喝酒太凶这事儿,他干脆下了个禁酒的命令。为了让改革进行得更顺畅,他又动手搞了个全方位的民主化,让大家都能参与进来。
这些办法没帮他实现目标,反而把苏联搞得一团糟,就像加了把火,让苏联解体的速度更快了。
在掌握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咱们再来瞅瞅戈尔巴乔夫给咱们中国伙伴的那些“提醒”,其实就很容易搞懂了。
改革这事儿得慢慢来,不能急着一下子就想搞定,就像不能指望一下子就能长胖一样。还有啊,光是瞎跟着西方那套走,也是不行的。
【戈尔巴乔夫的晚年】
苏联垮台后,戈尔巴乔夫没多久就变成了以前苏联的一个老代表。
在他掌权那会儿,叶利钦确实跟他抢过风头、争过权力。不过,等他卸任以后,俄罗斯那边竟然还挺关照他的生活。
俄罗斯那边,啥服务都能给你找到,像看门的大哥、开车的司机、做饭的大厨、照顾生活的保姆,还有专属于你的私人医生,一样不落,全都安排得妥妥的。
从2006年起,他的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先是因为颈部动脉堵了,不得不做了手术,紧接着又被医生告知患上了二型糖尿病。
他的身体状态一直不太好,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每天最大的挑战就是好好喘气”。
2011年他过生日那会儿,原本打算好好办一场热闹的派对。但遗憾的是,就在生日前一个星期,他突然生病了,结果不得不进行了好长时间的脊椎手术。
2016年的时候,他再次经历了心脏手术,这回医生给他装了个心脏起搏器。从那之后,他老得特别快,肉眼都能明显看出来。
2019年的时候,戈尔巴乔夫因为糖尿病,肾脏出了问题,严重到得靠不断的肾透析来维持生命。
2022年8月30号那天,戈尔巴乔夫在俄罗斯的中央临床医院里头走了,享年91岁。
他最后两年时光,基本都是在医院病床上度过的,过得非常痛苦,不过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已经离世,在新圣女公墓里,和妻子安息在了一起。
他这辈子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好多人都夸他,比如老布什就说他是个“出色的领头人”。
肯定的是,也有不少人对他的评价不高,毕竟苏联已经不复存在,而不少人心里头还是挺想念苏联那个时候的。
普京也曾讲过:“要是有人对苏联毫无怀念,那可真算没心没肺了。”
对于苏联解体这件事,它是由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激进改革所引发的,而他自己对此事的看法一直在变。
刚卸任那会儿,他没觉得自己的改革有啥不对头的地方,毕竟他琢磨出那些方针,就是为了挽救苏联,保住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面子。
时间一晃,戈尔巴乔夫就到了晚年,他心里头对以前干的那些冲动事儿真是挺后悔的。他给中国朋友们说的那些“提醒”,其实就是他心里头后悔的体现。
老话说得好,“瞅瞅历史,能搞清兴衰更替;瞅瞅别人,能明白自己哪儿做得好哪儿做得差。”
从苏联垮掉这事儿上,咱们得长点心。变革是肯定要的,但绝对不能一股脑儿地往上冲,更不能脑子一热,就把西方的那一套全搬过来。
同时呢,咱们也得从戈尔巴乔夫的事儿里吸取点教训和经验。
做决定前可得好好琢磨琢磨,特别是碰到大事儿,得多听听旁人的看法,反复想想再做,千万别脑子一热,事后后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