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重拳出击端掉胡塞核心据点 , 伊朗异常沉默暗藏玄机
美军战机在也门萨那上空划出的火光照亮了中东战略博弈的新变局。6月中旬,五角大楼连续发动三轮精确空袭,胡塞武装位于红海沿岸的指挥中枢和无人机工厂在卫星制导炸弹的轰击下化为废墟。令人意外的是,作为胡塞长期支持者的伊朗,却在盟友遭遇重创后始终保持缄默,德黑兰的安静与战区升腾的硝烟形成强烈反差。
美国中央司令部公布的战报显示,此次"斩首行动"摧毁了胡塞武装75%的指挥通讯设施,包括藏匿在山区隧道的移动指挥部。被列为重点打击目标的无人机装配车间,正是胡塞威胁红海航运的关键技术支撑点。值得关注的是,空袭后72小时内,胡塞武装向美军"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发射了12枚反舰导弹,尽管均被宙斯盾系统拦截,但袭击距离最近时仅距航母37海里。
阿里·胡塞在空袭后首次公开露面时,面对半岛电视台镜头宣称:"我们的导弹库存足够封锁曼德海峡十年。"这番表态背后,是该组织在将无人机产能提升至每月80架的现实支撑。美军虽暂时瘫痪其核心设施,但胡塞武装在也门北部山区仍散布着23个隐蔽军火库。
作为胡塞武装的主要军火供应方,伊朗的沉默引发多重解读。德黑兰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卫星图像分析显示,在美军空袭期间,伊朗革命卫队设在阿巴斯港的导弹基地进入二级战备状态,但始终未向也门方向调动兵力。这种"引而不发"的姿态,恰符合伊朗近年来构建的"抵抗轴心"战略——通过武装代理力量消耗对手,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
地缘政治学者注意到,伊朗的冷静期恰逢国际原子能机构重启伊核核查的关键阶段。德黑兰当局正就解除石油出口制裁与西方进行秘密磋商,此时任何军事冒险都可能摧毁来之不易的外交窗口。值得玩味的是,在美军空袭后第四天,伊朗石油部长宣布将原油日产量提升至360万桶,这个数字恰好符合美国财政部设定的制裁豁免红线。
美国的军事行动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能源布局。五角大楼近期向吉布提莱蒙尼尔军营增派了12架F-35战机,该基地控制着全球12%的原油海运通道。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经曼德海峡运输的液化天然气达到2.8亿吨,其中78%最终流向亚太市场。控制这条"能源咽喉"的战略价值,或许比打击胡塞武装本身更为重要。
当前中东正形成微妙的战略平衡:美军展示武力的同时,伊朗保持着危险克制,胡塞武装则在废墟中快速重组。沙特王室内部消息源透露,利雅得方面正秘密斡旋胡塞武装与也门政府的停火谈判,这个曾被战火撕裂的国家可能成为大国博弈的新棋盘。当也门海岸的硝烟逐渐消散,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