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古树,岂能“爹不疼娘不爱”
一直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古树保护,今年3月实施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更为保护古树名木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不少农村读者网友反映,目前一些农村地区的古树保护还存在不保护或保护不当的问题,在古树保护与经济发展出现冲突时,有的古树成了被牺牲的对象。在农村地区,许多符合条件的古树未鉴定树龄、未挂牌保护。
(4月28日《人民日报》读者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c/content/202504/28/content_30070358.html
守护农村古树,才能留住绿色乡愁。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古树是一道独特而珍贵的风景线。它们扎根大地,历经岁月沧桑,见证着农村的发展变迁。一直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古树保护,今年 3 月实施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更为保护古树名木提供了法律依据。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目前一些农村地区的古树保护还存在不保护或保护不当的问题。说农村中的古树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一点都不为过。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就有这样几个例子:
老家在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龙须门镇上店村的张玉林今年回乡,发现村口百年古松树不见了,这棵古松树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不仅古树并未挂牌,也没有日常养护责任人,之后大树慢慢枯萎而死;福建市民朱立华反映,在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榜头村村口有一棵百年重阳木,村民自掏腰包请福建闽林司法鉴定中心进行了鉴定,树龄在110年以上,符合古树保护标准。他就此向城厢区园林局申请保护,但至今仍然未挂牌;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潘集镇李岗村贾先生家门前有棵麻栎树,在2020年被县林业局认定为三级古树名木,挂牌保护。今年3月4日,贾先生邻居的厨房屋顶被古树上掉落的枯枝砸坏,古树枯枝却仍未处理。霍邱县林业发展中心回复“财力紧张”......
在古树保护与经济发展出现冲突时,有的古树竟成了被牺牲的对象。一些农村地区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建设项目,对古树的保护置若罔闻。古树被砍伐、移栽后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的古树,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轰然倒下,让人痛心疾首。
在农村地区,许多符合条件的古树未鉴定树龄、未挂牌保护。即便列入了保护名单,也只是一种摆设。这不仅反映出管理上的疏忽,更凸显出对古树价值认识的不足。农村的古树,不是“后娘养的孩子”。农村的古树,是乡村的灵魂所在,是游子心中永远的乡愁。当人们远离家乡,那棵村口的老树可能是心中最温暖的寄托;当岁月流转,古树见证的乡村故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保护古树,不仅是为了传承自然之美,更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财富和文化遗产。对于古树的保护,不可“城乡有别”,不可“三六九等”,莫让农村的古树“爹不疼娘不爱”成为“被遗忘在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