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吵了一辈子架,父亲从不低头,母亲走后,父亲每天都度日如年
八十岁的父亲,仿佛一瞬间失去了生活的支柱,每日枯坐在院子里,目光空洞地望着远方。他曾经坚实的身躯如今变得佝偻,曾经洪亮的声音也变得低沉沙哑,常常喃喃自语着谁也听不清的话。只有偶尔的一声叹息,才让人意识到,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老人,内心深处隐藏着巨大的痛苦。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坚强的父亲如此消沉?这要从他与母亲一辈子的“战争”说起。
我叫李明志,如今已年过五十。我的父母,是甘肃山区一对出了名的“冤家”。他们的争吵,几乎贯穿了我整个童年。清晨,父亲寻找工具的声音总是伴随着母亲的抱怨:“我碰都没碰过,你自己放的东西自己找!”“我明明记得放在工具箱里,肯定又是你收拾屋子给我乱放了!”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我家上演。
父亲是远近闻名的木匠,手艺精湛,性格也如同他手中的凿子一样,棱角分明,从不妥协。而母亲,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却也从不在父亲面前示弱。两人就像两块磁铁的同极,彼此靠近却又互相排斥。
大哥学木工时,更是将这种“战争”升级。父亲的严厉教导,母亲的维护心疼,让原本平静的家庭,充满了“硝烟”。“笨死了!这么简单的活儿都干不好,要你何用!”父亲的训斥声,伴随着母亲的辩护:“你凶什么凶!人家是第一次学,你难道生下来就会的?”“你懂什么!不严不成才。”父亲总是这句话。大哥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了七年学徒期,手艺也日渐精进。
他们的争吵,从家务琐事到人情世故,无所不包。有一年麦收,母亲为了还人情帮邻居割麦,不料天公不作美,连日大雨导致自家麦子泡芽。父亲连着数落了母亲五天:“你说你,图什么?非要这时候去帮人家干活!”母亲也不甘示弱:“我要不去帮忙,你以后还有脸见人家吗?人家去年帮咱家收了多少天?”“那也得分轻重缓急!”“你就是死要面子,我看你那张脸比天还大!”直到邻居送来一袋麦子,并劝解父亲,这场争吵才告一段落。
尽管争吵不断,他们却从未真正分开过。在那张能睡下六七个人的大炕上,他们一个睡前头,一个睡后头,彼此保持着距离,却又从未分开睡过。父亲的刀子嘴下,藏着一颗豆腐心。每次赶集回来,他总会带些吃食给母亲:“老婆子,尝尝,这是集市上新出的点心。”“哼,少来讨好我。”母亲嘴上这么说,却总是把东西吃得一干二净。
还有一次,母亲与邻居发生争执被打伤,父亲二话不说,抄起棍子就冲了出去。等他回来时,村里人都传遍了,那位邻居被打得鼻青脸肿,第二天一早就来赔礼道歉。父亲的暴脾气,只针对外人,对母亲,他始终是保护的姿态。
七十多岁那年,父亲去邻村吃席,特意用碗装了个鸡腿回来给母亲:“快尝尝,这鸡腿可嫩了。”“你吃了没有?”“我都吃好几个了。”直到母亲去世后我才知道,父亲那天其实一口都没吃。
母亲七十六岁那年安详离世。临终前,她握着父亲的手,说:“就这样吧,老头子。咱们俩这辈子,也算是打了个平手。”这句话,仿佛抽走了父亲的灵魂。他不再与人交流,只是默默地坐在院子里,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如今,父亲八十岁了。有时半夜醒来,会听到他在房间里自言自语:“老婆子,你等等我,我马上就去找你。”我在收拾父亲房间时,发现他枕头底下藏着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照片已经泛黄破旧,却被小心翼翼地用报纸包着。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在父亲的世界里,母亲从未走远。
他们用一辈子的争吵,诠释了他们独特的爱情。没有甜言蜜语,没有浪漫的举动,只有柴米油盐的琐碎和吵吵闹闹的日常。但这看似充满矛盾的相处方式,却蕴藏着最深沉的爱意。
他们的故事,让我对爱情有了新的理解。或许,真正的爱情,并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融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即使吵吵闹闹,也从未想过要分开。是即使嘴上说着嫌弃,心里却始终牵挂。那么,您认为,他们的“争吵”,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