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踩法律红线,中国反垄断法能不能管?港媒发声:停止交割!
228亿美元港口大抛售:李嘉诚这一步踩到国家红线了?香港《大公报》再发文:奉劝有关企业和人士,停止交割!那么,李嘉诚出售海外港口,中国反垄断法能不能管呢?
这两天商界最炸的新闻,莫过于李嘉诚家族把海外港口资产打包甩卖给美国财团。这单价值22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1652亿)的交易刚官宣,立刻在舆论场炸出蘑菇云。
有些人可能纳闷:不就是个正常商业买卖吗?至于闹这么大动静?各位看官且慢,咱们今天得掰开这桩交易的"合法外衣",看看里头藏着多少地缘政治的暗雷。

一桩228亿美元交易背后的暗战
先给各位划重点:这次长和系打包出售的,是除中国大陆和香港之外的全部和记港口资产。重点就是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克里斯托瓦尔等关键港口,现在全都落进了美国贝莱德集团的口袋。
懂行的朋友看到贝莱德这个名字就该警惕了。这个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表面上打着商业旗号,暗地里和美国政府那叫一个"剪不断理还乱"。
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年竞选时就收过贝莱德高管的政治献金。现在他们联手吃下全球航运咽喉要道,说没政治意图你信?
要知道巴拿马运河每年扛着全球6%的贸易量,中国作为第二大用户,外贸命脉有1/3得从这儿过。举个直观例子:咱们出口到美国的集装箱货轮,每10艘就有6艘得走这个"海上咽喉"。
现在美国人把两头港口都攥手里,以后想给中国货轮"穿小鞋"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签订日期不迟于4月2日,这买卖真能"合法"过关吗?
面对质疑声,支持交易的人总把"合同自由"挂嘴边。但咱们得掰扯清楚:合法外衣下的交易,真能躲过法律制裁?
去年新修订的香港法律写得明明白白:"一国两制"的最高原则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这可不是摆着看的,而是实打实的法律条文。现在这单交易可能威胁国家航运安全和发展利益,往轻了说是打擦边球,往重了说就是踩法律红线。
更绝的是,某些台湾政论节目还带节奏,说什么"大陆没权管海外资产交易"。嘉宾大放厥词称:"要管也该当地政府管,大陆审批就是越权"。这话术忽悠外行还行,在反垄断法专家眼里就是个笑话。
中国反垄断法的"长臂管辖"玄机
说到反垄断,很多人以为只管国内交易。但这次长和系抛售的虽然是海外港口,照样逃不过中国《反垄断法》的天网。

这里头有个关键概念——相关市场。国际航运市场就像条扁担,两头挑着起运港和目的港。任何一端被垄断,整条航线的竞争格局都得变天。
举个现实场景:假设美国接手港口后,突然对中国货轮加收"过路费",或者搞区别对待。国内出口企业要么认栽交钱,要么改走成本更高的航线。
不管选哪条路,最终都是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失去竞争力。这种"卡脖子"效应,你说算不算影响国内市场?
更实锤的是,美国政府最近已经在放风要对进入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收取单次最高150万美元的"服务费"。
现在贝莱德接手的这些港口,保不齐哪天就被划进"美国港口"的势力范围。到时候中国货轮还没进美国本土,就先在巴拿马被扒层皮。
所以,中国有权对此次交易进行审查!变数还有很多,我们目前还不能妄定结局,得先让子弹飞一会。

国家利益面前没有侥幸空间
面对舆论风暴,特首李家超的表态很明确:"任何交易须符合法律法规"。这话听着四平八稳,实则暗藏机锋。要知道咱们国家这些年应对西方围堵,早练就了一套"法律组合拳"——《反外国制裁法》《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可不是摆设。
从商业角度看,李嘉诚这波操作确实精明:高位套现、转战新兴市场。但商人的小算盘碰上国家大战略,就得掂量掂量轻重。资本可以没有国界,但企业家必须有祖国。
说到底,这单交易已经捅破了"纯商业行为"的窗户纸。外交部发言人毛宁那句"坚决反对经济胁迫",就差没直接点破交易背后的地缘政治算计。
最后,就像香港《大公报》的评论文章所说,我们奉劝相关方及时止损,停止交割!
别为眼前利益赔上百年商誉!背负“卖国”骂名!毕竟在14亿人心里,"爱国商人"的招牌可比228亿美元值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