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师带领126名高中生参军,18人英勇牺牲在朝鲜战场
血染的十六岁1950年,寒风凛冽,太白市的街道上,126名十五六岁的学生背着书包,穿着校服,在数学老师朴孝七的带领下,坚定地走向战场。他们本应去上学,却选择了参军。最终,只有108人归来,18人再未回返。
老师带学生上前线:英雄行为还是悲剧?事情看似离奇:老师带领学生参军,这是英雄行为还是悲剧?战争将学生推向前线。当时朝鲜战争刚爆发,形势骤变。北方军队势不可挡,南方连连失利,韩军兵源紧缺。政府动员所有能上战场的人,连学生也没放过。
太白中学的学生们太白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学校,学生们曾因战乱四处避难。直到北方军队撤回三八线,他们才重返校园,希望继续学业,恢复正常生活。然而,战争并未结束。1951年1月,战局再次变化,战线南移,太白市人心惶惶,韩军准备撤退,城中满是逃难者。这时,学校的一些男生注意到街上撤退的韩军士兵年龄与他们相仿,甚至更年轻。
老师的政治影响有人呼吁:“不能再逃避,要拿起武器保卫家乡!”这激发了大家的热情,短短几天内,126名男生报名参军。老师的影响有多大?这些学生的坚定态度源于他们的数学老师朴孝七。他曾是北方的学生会领袖,并支持南方政府。在太白中学,他不仅教数学,还常向学生讲述政治。
韩军学生的参军申请他告诉学生:“北方军队会毁掉一切,我们必须保卫国家。”这种观念深植于心,使许多学生认为战争是他们的责任。当学生决定参军时,朴孝七说:“有学生就该有老师,我们一起参战!”于是,不仅是学生,连老师也一同入伍。韩军的态度:拒绝还是默许?126名学生向韩军申请参军。起初,韩军第3师团的金正淳上校拒绝了。
学生参军记他说道:“军队不接收20岁以下的学生,你们应回去继续学业。”学生不愿离开,在军营门口抗议:“等我们长大,战争可能已结束,现在就想参战!”面对这些年轻人,军方让步了。他们建议学生虚报年龄和身高,完成正规入伍手续,以免引起争议。最终,126名学生正式成为军人。四天的训练能让他们学会打仗吗?
学生军短暂训练即被派往战场正式入伍后,学生们领取了军装和步枪,但衣物过大,最终仍穿校服训练。他们只接受了四天训练:头两天打靶,后两天学习枪支保养。四天后,学生们即被派往战场,首项任务是打扫战场和搜捕散兵。然而,战场并无安全之地。1月26日,一名学生在伏击中被射杀,成为首个牺牲者。
学生兵的生死逃亡学生们终于意识到,战争远比电影中的英雄故事残酷,随时可能丧命。1951年5月,战事升级,韩军被围困,学生兵也在其中。18日凌晨,韩军突围,学生兵因烧毁物资未能跟上,却因此幸存。他们绕道丛林,返回己方战线,途中又有两名学生牺牲。队友匆忙挖坑,将遗体埋在路边。
学生兵的木牌有人哭着说:“他还答应给妈妈买袜子的……”可惜,这话再也无人能实现了。当学生兵转为正式军人时,战线稳定后,政府命令所有学生兵复学,但太白中学的学生们并未返回。第3师团劝说他们留下,并将他们编为迫击炮中队,还发放了木制身份牌作为军人证明。但正规军人的身份证明应为金属,这种木牌并不算正式军籍。
学生兵的惨烈战斗一年后,校长要求学生回家,军队才给他们补办身份。但战斗仍在继续,他们不仅未能回家,还被派去执行更危险的任务,包括学习夜间渗透战术。最惨烈的一战发生在1953年2月,学生兵被派去争夺748高地。敌军占据制高点,炮火猛烈,战斗极其惨烈。
残酷战争与停战协议有人回忆:“战壕由尸体筑成,血腥弥漫。”一天内,两名中队长先后牺牲,一人被炸成两截,另一人喉间还留着饭团。战争落幕,未来何在?1953年7月,停战协议签署,学生中队解散。成员被分配至各部队或退伍返乡,但因参军已荒废学业,许多人返校无望。
学生兵的牺牲与困境有人工地打工,有人矿井挖煤。昔日学生,今为底层劳力。有人回忆:“回乡后无力复学,只能挖煤,得尘肺病,生活艰难。”理想与英雄梦,在现实中无用。那么牺牲者如何?1954年,幸存者建“花白会”立忠魂碑纪念18位牺牲同学,但多数遗体未寻获。2005至2016年间,韩国陆续设立纪念碑、纪念馆及刻名牌匾,却改变不了现状。谁是赢家?战争后,学生兵未获国家优待,连军籍证明也姗姗来迟。有人称其为英雄,有人视作棋子。无论如何,幸存者多境遇不佳。他们参军为保家卫国,战后却无国家和社会眷顾,努力换不来英雄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