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马拉松“偷情跑”闹剧后续,网传男方已回应,律师称侵犯隐私
2025年3月23日清晨7点30分,无锡马拉松的起跑线前,一位参赛者举着手机高喊:“看镜头!”这本该是数万人狂欢的普通瞬间,却因镜头扫过的一对男女,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网的道德围剿。

画面中,身着运动服的男子将右手搭在身旁短发女子的肩上,两人低头私语,仿佛与周遭的喧嚣隔绝。发现被拍摄后,男子触电般缩回手臂,与女子默契地拉开距离——这个不足3秒的动作,被网友逐帧放大,贴上“心虚”“偷情”的标签。不到24小时,这对素人跑者的“躲闪”被加工成“野鸳鸯”的“铁证”,甚至有人指认男子是上市公司远光软件70岁的名誉董事长陈利浩,谣言迅速蔓延至股市论坛,引发股价异动。

讽刺的是,当远光软件连夜辟谣、拍摄者慌忙隐藏视频时,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网友扒出两人牵手奔跑的照片,对比年龄差、分析微表情、揣测婚姻状况,甚至有人发起“开盒”悬赏,誓要“揭开奸夫淫妇的真面目”。这场马拉松,终究跑向了人性最阴暗的赛道。

事件中最荒诞的,是“正义”与“暴力”的界限崩塌。拍摄者最初或许只想记录赛事盛况,但当视频点击量飙升后,他选择隐藏内容并求饶:“我不想卷入风波。” 可惜为时已晚,网友早已将镜头变成“照妖镜”,把公众场合的模糊画面当作“捉奸现场”。

但比法律争议更可怕的,是集体无意识的狂欢。当“开盒”成为新型网络暴力,我们早已忘记:那对跑者可能只是父女、师徒,甚至是陌生人间的善意互动。网友用键盘敲出的每一句“野鸳鸯”,都在践踏“无罪推定”的文明底线。

远光软件的遭遇,堪称企业公关的“地狱模式”。70岁的陈利浩在广东处理公务,却因“长得像”被扣上“老牛吃嫩草”的帽子。公司24小时内连发三则声明,甚至搬出国务院国资委控股背景自证清白,但仍挡不住股民在“炒股吧”调侃:“董事长跑马拉松比跑财报还勤快。”
这场闹剧暴露了流量时代的荒诞逻辑:
谣言比真相跑得更快:从视频流出到企业辟谣,谣言已完成“马拉松—出轨—资本黑幕”的三级跳;道德审判取代事实核查:网友宁愿相信“60岁富豪包养少女”的狗血剧情,也不愿接受“陌生人礼貌搭肩”的平淡真相;平台算法推波助澜:热搜词条从“马拉松亲密互动”变成“上市公司桃色丑闻”,平台收割流量的同时,也将当事人推向深渊。

事件发酵48小时后,两条隐藏脉络浮出水面:
年龄差歧视:网友对“老少配”的恶意,本质上是对跨年龄交往的恐惧。若女子年长30岁,舆论是否会变成“富婆包养小鲜肉”?亲密关系霸权:牵手=偷情?搭肩=出轨?这种非黑即白的道德评判,暴露出社会对人际关系的极端狭隘认知。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闹剧中没有人真正关心马拉松本身——赛事成绩无人问津,医疗保障无人讨论,所有人只顾着在别人的生活碎片里“挖矿”。
在全民直播时代,我们该如何安放窥私欲?无锡马拉松事件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三个残酷现实:
技术赋权下的道德溃败:手机镜头+社交平台,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私家侦探”,却也放大了人性的恶;流量经济的嗜血本质:从拍摄者到吃瓜群众,所有人都是流量链条的燃料;法律追责的无力感:即便陈利浩起诉造谣者,也挽不回企业市值蒸发;即便那对跑者维权成功,也治不好被撕裂的生活。或许,我们该重温《民法典》的警示: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但比法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在按下拍摄键前,先拷问自己的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