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怎样向宋庆龄的爸爸提亲的?
这是一段百余年前的旷世奇缘,也是一桩对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天作之合。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孙中山和宋庆龄;然而,他们的婚姻在当时不仅不为人看好,而且还招致了强烈的反对。
在孙中山一方,持反对意见的是追随他多年的同志和部属;在宋庆龄一方,持反对意见的是他的父母和家人;
那么,孙中山和宋庆龄之间是怎样产生感情的?反对者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面对众多反对意见,孙中山是怎样向宋庆龄之父提亲的?他和宋庆龄最终又是怎样走到一起的呢?
宋庆龄的父亲名叫宋嘉树,大孙中山5岁;母亲名叫倪桂珍,小孙中山3岁。
宋嘉树与孙中山于1892年在上海相识,两人一见如故,引为知己;之后20余年,他矢志追随孙中山,对国民革命事业予以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宋嘉树的公开身份是美国派到中国的传教士,他不仅利用传道活动秘密从事革命工作,还数次掩护过身处危险之中的孙中山。
他同时也是上海知名的商人,经营烟草、纺织、印刷等多种实业,颇有家资。
为了支持孙中山,他不仅自己出钱出力,还频繁奔走于中国、日本和美国之间,募集到了大量的款项。
作为孙中山最信任的战友之一,宋嘉树也是孙中山的财务总管;他对孙中山的支持与无偿付出,令孙中山感佩至深。
1894年的一天,孙中山到宋嘉树家中做客,见到了刚刚一岁多,还在牙牙学语的宋庆龄。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再次见面,却是在19年之后;他更意料不到的是,曾经的那个小女孩,将会成为陪伴他后半生的伉俪伴侣。
异域重逢,情窦初开1913年,反对袁世凯复辟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和宋嘉树都遭到了通缉,被迫流亡到日本东京。
孙中山秘密隐居在自己的老朋友,支持国民革命的日本商人梅屋庄吉家中。
当年8月底,宋嘉树带着宋霭龄,以及在美国留学,放暑假归来的宋庆龄,前往梅屋庄吉家与孙中山会面。
看到当年的小女孩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孙中山也是颇为感慨;但此次会面,他主要是和宋嘉树交谈,与宋庆龄并无过多交流。
此时宋庆龄年方20岁,不仅出落得容颜秀丽,而且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之宋嘉树的言传身教,其思想境界远在同龄人之上。
在她的身上,很难见到那种青春少女的天真烂漫,取而代之的是优雅、干练和从容的内敛气质。
她对于当时中国的时政,以及父亲和孙中山所从事的国民革命事业,有着异乎寻常的浓厚兴趣。
早在辛亥革命成功后,远在大洋彼岸留学的宋庆龄,就用英文写作并发表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情》一文。
她在文中写道:这意味着中国人民从君主专制制度下被解放出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自由和平等。
正因如此,这篇文章被评价为在中国女性中,对辛亥革命认识得最到位,最成熟的文章;也正因如此,当孙中山与宋嘉树侃侃而谈的时候,宋庆龄细心倾听,十分入神。
从中她不仅知道了二次革命的失败,也了解到孙中山已经不再是临时大总统,而是北洋政府通缉的重犯。
此时的孙中山,一没有枪杆子,二没有钱袋子,可谓是两手空空;尽管如此,他的思想和谈吐,还是深深吸引了情窦初开的宋庆龄。
宋蔼龄原是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她1914年9月与孔祥熙结婚后便辞职卸任。
宋嘉树本想担起这一职位,但因身患肾病不能久坐,于是便在10月份让已经大学毕业的宋庆龄暂代。
在这段时间里,孙中山与宋庆龄相处得十分融洽;而宋庆龄也变得十分快乐,因为她所从事的工作,正是她一直以来的理想。
她深深感到:只有一直追随孙中山,才能够真正接近和走进中国革命的中心;而孙中山也需要她,因为在他们之间,有着常人无法达到和理解的默契。
用一句中国古话来形容此时宋庆龄的心情,那就是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格高。
一次晚宴聚会上,在梅屋庄吉的女儿弹琴伴奏下,宋庆龄演唱了一首女高音唱段,那一幕,令孙中山忽然间觉得怦然心动。
回到家里的宋庆龄,依旧掩饰不住自己的快乐,和父母家人聊天时,也时常会把孙中山挂在嘴边上。
宋嘉树对此并未在意,可是他的夫人倪桂珍却察觉出了女儿对孙中山那种难以言喻的仰慕之情。
倪夫人是名门望族出身,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尤其擅长于数学、英文和钢琴;其性格精明坚强,并非寻常弱质女流。
最难得的是,她和宋家树之间是自由恋爱而结婚的,这在百年前的中国旧时代,几乎是不可思议和难以想象的。
她很清楚:二女儿宋庆龄的性格和她很相像,都是外柔内刚型的,为人处事都有自己独到的主见。
可是孙中山的年龄比她还大,家中又有原配妻子,而且作为信奉基督教的家庭,女儿不能嫁给离过婚的男人。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为免瓜田李下之嫌,倪夫人打算掐掉这段还未显山露水的感情萌芽。
在她的坚持下,宋家全家于11月返回上海;也就是说,宋庆龄只给孙中山做了一个月的英文秘书。
相处短暂,却生长情日常相处,倒还不觉;可是真到了分别的那一刻,孙中山才意识到:在短短的一个月里,他对宋庆龄已经萌生出难以忘怀的情愫。
宋庆龄走后,孙中山陷入了罕见的郁闷之中,可谓茶饭不思;在梅屋庄吉的夫人德子的询问下,他才承认是因为宋庆龄。
他在18岁时,由父母包办做主和卢慕贞结婚,育有一子二女;但是他常年在外为革命事业奔走,与卢慕贞渐渐聚少离多。
卢慕贞是传统型中国女性,善良勤劳,但不识字;她不愿意过担惊受怕,四处漂泊的生活,因此常劝孙中山放弃革命。
直到宋庆龄随父母返回上海,孙中山情不自禁地思念她时才猛然醒悟:原来这就是爱情的滋味!此时的他,已经难以自拔。
一方面,他对卢慕贞有着深深的歉疚之感;另一方面,他又对宋庆龄有着难以抑制的相思之情;经过一番矛盾的挣扎之后,他最终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
倪夫人能想到的那些,孙中山自然也能想到;所以他不敢对宋庆龄直抒心意,而是寄给她一些文学和思想方面的书籍,在信中也只是关心的话语。
回到上海的宋庆龄,也会经常回味和孙中山在一起相处的日子,她意识到:如果继续和孙中山保持频繁联系的话,他们之间的关系将会发生质的变化。
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宋庆龄对孙中山的来信予以了积极的回应;但同时也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信件往来太过频繁,自己的父母一定会知道,有什么办法能够避开呢?
孙中山很快就派自己的侍从警卫朱卓文带着女儿朱慕菲,从东京返回上海找到宋庆龄,然后让宋庆龄到其家中以教朱慕菲英文的名义,由朱卓文为他们转交信件。
鸿雁频传,情愫日深,两人都希望能早点再次见面;宋庆龄以外出游玩为借口得到父母同意后,于1915年3月17日再次来到东京。
两人由此进入了3个月的热恋期,期间孙中山让朱卓文前往澳门面见卢慕贞,提及离婚一事。
出人意料的是,卢慕贞并没有拖泥带水;因为她既不理解孙中山的事业,也觉得自己帮不上忙;所以很快就在朱卓文带去的离婚协议上按了手印。
随后,在一次爬山活动中,孙中山向宋庆龄正式求婚,宋庆龄答应考虑,但前提是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并于6月21日返回上海。
旁敲侧击,不明就里如何向宋嘉树求亲,这是摆在孙中山面前的一道难题;他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于是想到了旁敲侧击的办法。
他写信告诉宋嘉树:宋庆龄将会结婚,可能会拥有如同皇后的身份,但她要嫁的人是一个Arch-Tritor,而且这个人有结发妻子。
Arch-Tritor是一个英文组合词汇,字面的意思,就是傲慢自大的叛逆者,但其实质的含义,类似于中文成语中的离经叛道,孙中山自认是推翻封建帝制的离经叛道者,所以才使用了这个词汇。
宋嘉树收到信后一头雾水,不明就里;因为宋庆龄刚刚到家,还没有对父母提起结婚的事情;他把孙中山的信当成是对宋庆龄的关心,于是回信道:
他和孙中山一样,都是叛逆者的敌人,所以绝对不会把女儿嫁给这种人;哪怕对方再优秀,他也不会趋炎附势,让女儿当妾侍。或者是嫁给离过婚的男人。
孙中山看完信后,知道宋嘉树把Arch-Tritor曲解为贬义了,于是又写了一封信,把他和宋庆龄之间的感情,以及和卢慕贞之间的关系都清楚明白地告知了宋嘉树。
这一次,宋嘉树的回信颇为耐人寻味,他对孙中山和女儿的感情只字不提,只是在信的末尾写道:我很快会来东京,在我们没见面之前,不用再给我写信。
当孙中山向自己的同志和部属宣布要和宋庆龄结婚的消息时,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孙中山和原配离婚,又和宋庆龄再婚,有损革命领袖的形象。
上海的宋家也闹得不可开交,倪桂珍坚决反对两人的婚姻并讲述了理由;而宋嘉树因为担心宋庆龄受不了跟随孙中山的坎坷和危险,希望她考虑成熟后再做决定,这也是他让孙中山不再写信的原因。
但两人并未因此而丝毫动摇,孙中山坚持不应把工作和私人情感混为一谈;而宋庆龄则表示:愿与孙中山共同为中国而奋斗,哪怕为此付出一切牺牲和代价。
卢慕贞于1915年9月1日来到东京,与孙中山正式办理离婚手续后返回澳门。
被困家中的宋庆龄得知消息,在给父母留下书信后,便在朱慕飞的陪同下,于10月25日来到东京与孙中山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此时孙中山49岁,宋庆龄22岁;他们的婚礼由日本黑龙会首领头山满安排,地点就在梅屋庄吉家的2楼,为孙中山办理离婚和结婚手续的见证律师都是和田瑞。
到场的宾客多为支持国民革命的日本政客,国民党代表仅有廖仲恺,何香凝等数人。
当着所有宾客的面,孙中山与宋庆龄定下三条婚约,誓要终身相守,永不分离;在历经坎坷之后,一对佳偶终成眷属。
当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的消息传到上海之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少与宋家相熟的传教士都向宋嘉树夫妇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因为他们不能接受宋庆龄违背基督教义,和一个离过婚的男人结婚。
无奈之下,宋嘉树夫妇来到东京,多次劝说孙中山和宋庆龄解除婚约;
但无论是宋嘉树的火气,还是倪桂珍的眼泪,都始终未能奏效;他们最终接受了事实,并为宋庆龄补办了嫁妆。
孙中山与宋庆龄的这段婚姻持续了10年,时间虽然不长,可是却来之不易;所以他们两人都特别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在给自己老师康德黎的信里,孙中山这样写道:能与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得力助手生活在一起。这是我从未享受过的一种家庭生活,我感到非常幸福。
孙中山逝世后的数年,美国记者斯诺曾经采访宋庆龄,问她最值得骄傲的成就是什么?宋庆龄回答道:是我对孙先生忠贞不渝的感情。
来自:1,共产党员网:《宋庆龄往事》
2,文汇网:《从强烈愤慨到跪地拜托,看孙中山如何“收服”未来岳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