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刘亚楼请求指挥打天津,林彪却说他“有野心”,为啥?
1955年给开国将帅授衔那会儿,55位开国上将里,要是比资历,刘亚楼算不上最老的,有不少人都比他资格老。说到打仗的功劳,他大多时候都是当参谋长,比较少自己带兵打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才当上了空军司令。
不过,要说打仗的本事,刘亚楼那可是非常厉害的。
这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想。
毛主席对刘亚楼非常赞赏,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说了三句话来称赞他:
刘亚楼一路上勇猛冲锋,立下赫赫战功。他行事果断,打起仗来十分出色。后来做了空军司令,也是干得非常出色。
这三句话,分别说的是刘亚楼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和成就。
周总理心里清楚刘亚楼很会打仗,在刚开始建空军的时候,他就跟毛主席提议让刘亚楼当空军司令,毛主席的想法也跟他一样。
刘亚楼去世后,周总理心里特别难过,反复念叨:“好的士兵很多,但像亚楼同志这样出色的将领太难找了。他走得太突然,空军司令这个位置真难找到合适的人来接替啊。”
朱德作为三军的总头儿,见过很多打仗厉害的将军,但他特别称赞刘亚楼,说他是军人的好榜样。这个榜样不光是指他带兵打仗的本事,还包括他的忠心、正直和让人佩服的品格。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刘亚楼一直是林彪的参谋长,也是林彪特别看重的得力助手。林彪这人平时挺高傲,不轻易夸人,但对刘亚楼却赞不绝口,常说:“刘亚楼一个人的本事,能顶得上三个参谋长。”
刘亚楼到底厉害在哪儿?要说最能显示他军事本事的,攻打天津这事儿肯定算一个。
天津那场战斗,是刘亚楼军事指挥路上最闪耀的时刻。毛主席夸赞道:“你们提出攻打天津的主意真是太对了!”周总理也说:“前线的指挥官真是机灵得很。”林彪更是大加赞扬:“你可是平津大战中的关键人物啊!”还开玩笑说:“怪不得你这么拼命,原来背后有‘秘密武器’啊……”
大家议论纷纷的那个人,正是刘亚楼。
刘亚楼在天津那场大战里到底干了啥?居然让毛主席、周总理和林彪都夸个不停?他给林彪提了个啥要求,连平时板着脸的林彪都开玩笑说他“心大”?这篇文章,咱们一起来瞅瞅刘亚楼在天津战役里的英勇表现,看看这位名将的风采。
1949年3月24号,刘亚楼在河北的涿县碰见了毛主席、周总理还有朱德老总。
毛主席紧紧抓着刘亚楼的手,开怀大笑起来:“刘亚楼啊,十年没见了,这回是你来领我们进京考试啦!”
周总理和朱德点头笑着,逐一跟刘亚楼握了握手。
刘亚楼眼里闪着激动的泪光,感叹道:“对啊,这一别就是十年,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呢!”
1939年,党中央安排刘亚楼去苏联,让他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伏龙芝军事学院是“苏联红军的智慧中心”,名列世界四大顶尖军事学院,造就了很多出色的军事领导人。因为看重刘亚楼的才能和前途,毛主席和党中央决定派他去苏联学习。
刘亚楼满心感激,下定了决心要好好学习,他凭着坚强的意志拼命学俄语,没多久就顺利通过了语言这一关。
这一学就是整整六年,等再回到国内,已经是1945年8月,抗日战争快要结束了。刘亚楼跟着苏联的百万大军一起回到东北,把日本关东军打得落花流水,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
刘亚楼回到祖国,毛主席和周总理都特别开心,但要说谁最高兴,那还得数林彪。
林彪和刘亚楼的交情很深,从井冈山那时候起就有了。
1930年,20岁的刘亚楼加入了红4军,并且在那里碰到了林彪。那时候,林彪已经23岁,是红一军团第4军的军长了,而刘亚楼呢,他是第4军第3纵队第8支队的政委,归林彪管。
听说林彪头一回见到刘亚楼,就特别看重他,还对刘亚楼说:“你20岁就能当支队政委,真是挺厉害的!”
刘亚楼丝毫不慌,坦然地说:“嘿,你才23岁呢,就已经是军长了!”
林彪平时总是板着脸,很多手下对他既尊敬又害怕,而刘亚楼的表现让林彪对他多了几分看重。
从那以后,林彪和刘亚楼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他们一起打仗,经历了反围剿、长征这些大事件。刘亚楼虽然敬重林彪,但从不害怕表达自己的想法,总是坚持真理,有话直说,这让林彪非常看重他。
到了陕北后,刘亚楼开始在抗日军政大学(红军)里上班,那时候林彪正好是抗大的校长,他们俩还是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合作起来十分顺手,跟以前一样默契。
1938年冬天,林彪因为之前的枪伤又犯了,所以去苏联看病。他特地跟毛主席和中央提议,让刘亚楼去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这样一来,刘亚楼就到了莫斯科,并且和林彪再次见面了。
1945年8月,刘亚楼完成学业回到祖国,很快就被安排做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参谋长,这回他的上司还是林彪。十年之前一起战斗过的老朋友,现在又成了并肩作战的新伙伴,林彪当然很高兴。
十年时间过得飞快,很多东西都变了样。林彪和刘亚楼再次遇到的,仍是十年前那些老对手,但他们带领的军队早已不是当初的红军,而是变得越来越强大的人民解放军。
国共两党的大战,最先在东北打响了第一枪。
那时候,刘亚楼使出了浑身解数,用上他一辈子的本事,和林彪、罗荣桓一起精心策划,指挥千里之外的战斗,最终赢得了辽沈战役的大胜。他们带出了一支打不败的“钢铁军队”,“林罗刘”三人的名字响彻四方,吓得敌人魂飞魄散,也让毛主席、周总理和中央军委连连称赞。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委给东北野战军发的电报,开头总是写着“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三位将领的名字,把他们三个放在一起提,而其他野战军通常只提司令员和政委,从这里就能看出对刘亚楼是多么看重。
辽沈战役打赢后,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迅速做出决定,让东北野战军挺进关内,和聂荣臻带领的华北野战军一起,打响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拿下北平和天津这两座大城市。
但是,怎么安排士兵,先攻打哪座城,由谁来当指挥官,这都是个关键问题。
中央很快就下了命令:要成立平津战役的总指挥部,林彪、罗荣桓、聂荣臻都是指挥部的成员,林彪还是指挥部的头儿,东北和华北的两大野战军都要听从总指挥部的安排。
说到进攻的法子,咱们得先从周边开始清理,然后再集中力量拿下北平、天津。
刘亚楼虽然没在总前委的名单上,但却是最忙的那个人。身为参谋长,他既要帮总前委出谋划策定计划,又要亲自安排执行,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外围清扫战斗进行得非常顺畅,新保安、张家口这些地方一个接一个被攻克。捷报一个接一个传来,虽然刘亚楼很忙,但他心里特别高兴。
没过多久,中央军委又发来电报,告诉我们接下来的打仗计划怎么安排。
东边先打败塘沽的敌人,守住海口,西边攻下新保安。只要塘沽这个关键地方和新保安都被拿下,那整个局势就盘活了。
看完电报后,刘亚楼打算马上给林彪送去。刚要迈出门槛,他眼角余光扫到墙上的作战图,猛地停下了脚步,不由自主地走近地图,开始仔细端详起来。
塘沽的东边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好多条河流交错着,再往外就是浩瀚的大海。塘沽紧挨着大海,敌人的军舰就停在不远处的海面上。要是敌人不想守塘沽了,一声命令下来,他们就能立马逃到海上,登上军舰跑远。
咱们没有海军,只能看着敌人溜走,可咱们的目的是要打掉敌人的战斗力,要是光占了塘沽,敌人却都跑了,那有啥用啊?
想到这里,刘亚楼忍不住大声说道:“塘沽这块地方,咱们不能攻!”
但这可是毛主席的决定,也是中央军委的安排,还特别指出塘沽是“对整个局势至关重要的地方”。刘亚楼就算再厉害,难道还能比毛主席更睿智,去改动中央军委的安排吗?
琢磨了好一阵子,刘亚楼最终还是忍住了,把电报递给了林彪。
林彪瞧了瞧电报,一声不吭,看样子他是打定主意要按照中央军委的安排去做了。
其实,不只是林彪,整个总前委的人都没什么反对意见,毕竟从解放战争开始,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每一个决策和部署都证明是对的,没出过错。
可刘亚楼心里还是犯嘀咕,先攻打塘沽,再去拿天津,这做法到底对不对呢?
就在这时,塘沽那边的第15兵团头儿邓华发来电报说,现在打塘沽时机还没到,要是现在动手,敌人可能立马就往海里逃,对整个战斗都不好,所以建议咱们先别急着打。
刘亚楼心里一激动,原来不止他这么想!他赶紧跑到前线,见了邓华他们,听了前线指挥官们的想法后,他心里有了主意:塘沽不能先动,要打就先拿天津开刀。
想要更改中央军委的决定,首先得让林彪点头,光这一点就非常不容易。
要是换个人,可能早就打退堂鼓了,反正最后也不用自己背锅,对错都无所谓。但刘亚楼觉得,他得守住原则,对组织有个交代,所以他火速赶回了总部,见了林彪和聂荣臻。
刘亚楼把自己的主意全都说了出来,他提议中央军委改变原计划,先别急着打塘沽,先拿下天津。
听完刘亚楼的讲述,林彪只是“嗯”了一下,啥也没说。
对于林彪的举动,刘亚楼并不觉得意外,他选择沉默,只是在一旁耐心等待。
旁边的聂荣臻开口了:“电报里说的是‘先攻打塘沽,再拿下天津’,意思是让我们先对付东边的塘沽敌人。这是中央军委的命令,是必须要执行的,不是商量着来的建议,没啥好商量的。”
刘亚楼听懂了聂荣臻的担忧,便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中央军委决定先攻打塘沽,目的是为了防止天津的敌人逃跑。但敌人也不笨,他们十分明白塘沽的重要性。如果塘沽一开打,平津的敌人察觉到危险,很可能会派兵来帮忙,甚至全部出动突围。到时候,如果我们准备不够充分,那肯定会有一场硬仗要打。
还有,刘亚楼亲自去前线看了看情况,他发现咱们军队在打塘沽外面的敌人时,敌人很狡猾,用了一大片盐滩做掩护,建了好多道防线,还有大炮和军舰上的炮火帮忙,咱们这边没有遮挡,伤亡不少,硬攻的话太吃亏了。所以前线的同志们就提议,先别急着攻打塘沽。
更麻烦的情况是,要是我们增兵猛攻,塘沽的敌人怕被打得一个不剩,说不定会因为害怕而丢下城池就开溜,这样一来,我们想要消灭他们的目的就达不到了,从战略上看非常不划算。
反正,现在塘沽不能打,得先攻下天津,然后再去打塘沽。
“你讲讲看,要是咱们先攻打天津,而不是先打塘沽,这样能带来啥好处呢?”聂荣臻问。
刘亚楼心里早有打算,他列出了三个益处:
首先,如果我们攻打天津,那北平和塘沽的敌人只会忙着保护自己,没空来帮忙,这样我军面临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另外,塘沽的西边就是天津,攻打天津也能挡住北平敌人从海上逃跑的路。
第三,天津是华北地区的老大哥城市,里面有十多万的敌军。攻打天津,大量消灭敌人,就像打到了敌人的要害,让他们元气大伤,这样北平就被孤立起来了,能逼得傅作义不得不坐下来和谈,从而保护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都。
相反的是,如果先攻打塘沽,北平、天津和塘沽的敌人可能会瞅准机会逃跑,不打就撤了。
不管怎么说,先攻打天津都比先打塘沽要好些。
聂荣臻不由自主地微微颔首。
其实,他之前几天也琢磨过要打平津塘这三个地方,该先从哪儿开始。他觉得打塘沽的时间点得好好考虑,但中央军委给了命令后,他就没再多想。今天听了刘亚楼的分析,觉得挺有道理的。
这时候,一直默默坐在椅子上的林彪终于说话了:“咱们是先攻打塘沽呢,还是先拿下天津?这个先后顺序可得搞清楚,不然会影响整个战斗计划的!”
见林彪一直没给个准话,刘亚楼心里开始七上八下了。
这时候,聂荣臻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亚楼说的很有道理。”
林彪两只手撑着桌子,皱着眉,聚精会神地想事儿,好像正在拿定最后的主意。
没一会儿,林彪低声说:“参谋长说得在理,咱们给军委发个电报吧。”
刘亚楼长长地呼了口气,心里终于踏实了。他赶紧连夜写了一份长长的电报,提议说:“咱们先别急着打塘沽那边,转而攻打中间的天津。打算用五个纵队的兵力把天津团团围住,开始准备攻打它。”
林彪签字同意后,这封电报在第二天一早就被送到了河北的西柏坡。
电报一送出,刘亚楼心里又开始七上八下,自己能劝动林彪,可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那边能行吗?要是让我当面去说,可能还有戏,但就靠这一纸电报,能成吗?
就在这个时候,河北的西柏坡那里。
毛主席瞧了电报一眼,立马觉得这招真绝,直接就把傅作义给“将”得没法动了。傅作义呢,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掉,最后只能坐下来谈和。这比先打塘沽那种没什么大用的做法,可直接、可有力多了。所以,他二话不说,就改了之前的计划。
那天晚上,刘亚楼心里很是着急,一直到半夜,还是一点睡意都没有。
“参谋长,军委有紧急电报来啦!”
刘亚楼猛地站了起来,一把抓过电报,两只手不由自主地抖了起来。
林聂刘说:赞成你们改变主意,不去攻打两沽,而是集中五个纵队先拿下天津,这个决定很对。
刘亚楼赶紧把值班参谋叫来,让他把电报递给林彪。林彪看起来挺平静,好像早就猜到会是这样,他一向很沉得住气,经历过太多风浪,很少会大惊小怪。
比起来,刘亚楼还算年轻,因为太过兴奋,一晚上都没睡好。
第二天早上,刘亚楼没往作战室去,他自己一个人悄悄走到了林彪住的地方。
“林总,我有点事儿想跟您请示一下。”刘亚楼话说到一半,又停住了。
刘亚楼直接跑到他住的地方来找他,这让林彪挺吃惊的。再一看刘亚楼的脸色,林彪心里更是犯嘀咕:这刘亚楼到底是有啥急事?非得现在来,不能等会儿去作战室说吗?
“刘亚楼严肃地请求总前委,希望能把攻打天津的指挥权交给我们。”
林彪愣了一下,没想到刘亚楼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心里有点吃惊,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他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就像是看穿了刘亚楼的心思一样,看着对方说:
怪不得你这么主动,抢着要先攻打天津,原来你是有“小九九”啊。
虽然这么说,但他脸上露出了难得一见的微笑。
刘亚楼毫不遮掩,真诚地说道:“淮海战役的胜利很快就会到来,等平津战役一完事儿,敌人的精兵强将就所剩无几了,以后估计也难碰上什么大战役了,我想抓住这个机会,好好锻炼一下自己。”
刘亚楼讲的这番话特别实在,让人感觉很真诚。
回国后,刘亚楼就一直当着东北野战军的参谋长,他为东北的解放出了不少力,功劳可不比那些带兵打仗的兵团司令小,甚至还要更大些。不过,他心里头有点小遗憾,那就是自己没当过兵团司令,没能独自指挥大军,在战场上自由驰骋,这才是真正的军人梦想啊!
林彪对刘亚楼的心思一清二楚:“我明白你早就急不可耐了。记得你来东北时,我就答应过给你表现的机会,这不,这次你可是把平津大战的局面给彻底扭转了!”
刘亚楼心里清楚,他当上攻城总指挥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刘亚楼主动请缨,当上了天津前线的总指挥,他丝毫不敢马虎,对战役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周全又认真的琢磨,给出了作战计划和看法,很快就得到了中央军委的点头同意。
1949年1月4日,刘亚楼召集了高级将领开会,安排了打仗的计划。简单来说,这个计划就是:“咱们从东边和西边一起进攻,把敌人从中间切断,然后先打南边,再打北边;先把敌人分开,再包围消灭他们;先挑软柿子捏,再啃硬骨头。”
这时,刘亚楼展现出了他出色的参谋才能,他周全地考虑了不同兵种如何一起打仗的问题,制定了《天津攻坚战协同作战方案》,并且把这个方案一级一级地传达到了每个连队,确保最前线的战士们都清楚作战方针。
和刘亚楼对战的是国军里的名将,天津的守备司令陈长捷。
傅作义多次推荐陈长捷,对他有知遇之恩,陈长捷心怀感激,信心满满地说:“请总司令(说的就是傅作义)宽心,只要有我在,天津肯定没问题。”
陈长捷这人爱干实事,但也特别固执。他在天津使劲加强军事装备,拼命训练士兵,还到处抓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因此深得蒋介石的喜爱。蒋介石夸他说:“真不错,要是各地的守备将领都能像陈司令这么上心,把防御工事做得牢牢的,共产党还能有啥招数呢?”
哎,陈长捷这回算是碰上硬茬了,对手正好是刘亚楼。
刘亚楼聪明绝顶,不仅擅长攻打难啃的硬骨头,还爱用妙招。在攻打城池前,他计划将敌人的主要力量引到城北去,这样一来,就能更顺利地执行“从东西两边同时进攻,中间切断,先攻南再攻北”的预先定好的策略。
所以,刘亚楼想了个迷惑敌人的办法,他让大炮、坦克和装甲车这些大家伙趁着晚上悄悄移到北边,布置好阵地,做出一副要从城北猛攻的样子。
我军一有动静,陈长捷就立刻察觉到了。他这个人疑心很重,生怕这是个圈套,所以就弄了个“工商代表团”,打着谈判协商的幌子来跟我们接触,想摸清我军的主要进攻方向。
刘亚楼来了个将错就错,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蒋干中计”。他亲自会见了来访的代表团,聊天时故意透露自己刚从天津北边急急忙忙赶回来的消息,好让敌人误以为他在城北忙着安排攻打城市的事情。
担心陈长捷不上钩,过了几天,刘亚楼再次让炮兵在城北开了几轮炮火。
一个圈套接着一个圈套,陈长捷被骗了,他以为我军主要攻打的是城北,于是迅速把大多数主力部队调到了城北,这样一来,城市中心的地方就没多少兵了,正好中了刘亚楼的计策。
所有东西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步了。
大战马上就要开始,中央军委给刘亚楼下了命令,只有3天时间,一定得在这3天内拿下天津。天津的敌人不少,防守得很紧,这3天时间挺赶的,真是挺紧迫的。
可是,林彪却一再“压榨”,“剥夺”了刘亚楼24小时的时间,要求必须在48小时内打完这场仗。
“两天时间,你有没有信心搞定?”林彪看着刘亚楼问道。
刘亚楼突然站得笔直,拍了拍自己的胸口说:“咱们打锦州那会儿,只用了31个小时就搞定了。现在瞧瞧,咱们有了1300多门大炮,还有好几十辆坦克、装甲车呢,我打包票,30个小时内,准能把天津的敌人给打趴下!”
这气势可真大啊!这自信心也太足了!
瞧见这场景,林彪和聂荣臻相视而笑,心里都琢磨着:天津这下没问题了。
1月14号早上10点,全面进攻正式拉开序幕。
战斗一开始,陈长捷才明白敌人的厉害,成千上万的大炮一轰,他费心建的防线全给炸毁了。接着,步兵猛烈冲锋,按照计划分散进攻,很快就把敌人的各个部队都打败了。
第二天上午大约9点的时候,我军拿下了天津警备司令部,把平时耀武扬威的陈长捷给抓住了。
城北的敌军大头兵151师打得挺顽强,硬是在阵地上扛了12个小时。后来听说他们的头儿陈长捷被抓了,自己也被包围得没法逃,这才扔了枪,老老实实投降了。
到15号下午3点钟,战斗全部打完,敌人13万多人被消灭,天津就这么解放了。
刘亚楼抬起手腕瞧了瞧表,一共29个小时,战斗比预计的早了1个小时结束。
被抓的陈长捷懊悔不已,拍着胸口大声叹气:“唉,我中了刘亚楼的计了!”
收到胜利的消息,毛主席开心地讲:“天津一攻下,华北的事儿就搞定了一大块。”
刘亚楼顾不上庆祝胜利,16号下午就赶紧让往塘沽那边去的部队,对塘沽发起了攻击。
敌军17兵团的头儿侯镜如,看到天津没了,知道情况不妙,就不想再打了。他带着塘沽和大沽的5万多手下,急急忙忙坐船往南跑。可他们走得急,落下了3000多人,结果被全部消灭。这样一来,塘沽很快就被解放了。
战斗的发展,真的就跟刘亚楼之前预想的一样。
从14号早上10点到17号早上5点半,短短不到3天,天津和塘沽就都被解放了,这就像给“傅作义”这只骆驼压上了最后一根重稻草,让他再也难以支撑,同时也给北平的和平解放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看看天津和塘沽战役的整个经过,刘亚楼凭借准确的判断、果断的负责、出色的计划和高超的指挥,让中央军委改变了主意,调整了战略,为平津战役的胜利立下了大功。这完全符合周总理对他的评价:“好的士兵成千上万都容易找到,但优秀的将领却很难寻得!”
这篇文章,专门用来向刘亚楼将军表达敬意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