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挑战到共生:川渝地区旅游业的生态博弈与发展新篇

推荐 04-22 阅读:1 评论:0

气候变化是旅游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的影响,探索人类适应及减缓策略已成为政府、企业、学术界的工作重点。当下,以温度增加和降水变动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旅游业的生存与发展高度依赖自然条件,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仅次于农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已显露并有加剧态势。同时,中国增暖趋势在全球表现突出,多个时期内,其平均增温速率明显高于全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在此背景下,中国境内的天气条件、景观质量等发生了时空变化,给旅游业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据预测,205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增加2.3-3.3℃,2100年增加3.9-6.0℃。可见,气候变化势必成为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需应对的最大挑战之一。

一、探寻平衡点:旅游业的碳排放难题与生态机遇

(一)旅游碳排放飙升,交通成“重灾区”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报告显示,从2016年到2030年,旅游业的总碳排放预计将增长25%。相关数据表明,旅游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8%,与旅游业相关的交通、住宿、餐饮、旅游活动等均会对碳排放量产生较大影响,其中旅游交通是旅游业能源消耗最主要的来源。近年来,飞机成为旅游交通的重要方式,其燃油消耗量大,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也较高。新时代文化旅游研究院发布的《用车轮丈量美丽中国——2024中国自驾游报告》指出,2023年以来,自驾游迎来强势增长,经测算,我国自驾游人数占国内出游总人数的比重约为77.14%,跻身休闲旅游的主流选项。2024年,据粗略估算,我国自驾游人数占比将达78%以上,出行规模将超46亿人次。随着自驾游在旅游中越来越受欢迎,大量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燃烧汽油或柴油,排放尾气,其中包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在旅游旺季,热门景区周边道路上的汽车数量剧增,尾气排放更为集中,对气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

(二)旅游开发之殇,生态环境负重前行

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大规模土地开发和建设,会破坏自然景观,大量砍伐树木、填塞湿地、破坏岩石等,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性。同时,为满足游客需求,一些旅游开发活动将会占用大量土地,破坏生态环境。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旅游景点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土地、水资源和能源。这将导致水源枯竭、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出现,进而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污染问题。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旅游景点周边的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游客乱丢垃圾、乱涂乱画等不文明行为给旅游目的地环境卫生和生态造成了严重污染。

(三)旅游业,撬动生态保护与气候改善的新杠杆

旅游业的发展对气候变化也有着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高本地GDP、增加居民收入,进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聘请环保工作人员、修护自然环境和旅游环境、配置环保设备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二是可增强本土居民的环保意识,特别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地区,生态环境是其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本土居民与外界信息交换愈加频繁,在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将更加意识到环境对其的重要性,环保意识将不断加强,从而自觉保护环境。

二、气候浪潮中的旅游业:转型与新生

(一)多元旅游场景的重塑与应对

独特的气候可直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存在,其季节性变化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滨海旅游地中,欧洲地中海地区由于气候变暖,其旅游旺季由夏季逐渐转为春秋,夏季避暑胜地由北欧取而代之。作为滨海旅游地重要资源的珊瑚礁,在部分地区也由于海水温度的升高受到影响,人工养殖珊瑚开始出现。在冰雪旅游资源所在地,全球变暖导致的冰雪减少致使滑雪场被迫迁移至更高海拔或更高纬度,甚至通过人工造雪维持运营。同时,山岳旅游的舒适度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规律。

(二)旅游空间的此消彼长

在对一部分旅游资源产生负面影响的同时,气候变化使得另外一些旅游资源得以优化,从而产生了旅游的空间替代和行为替代现象,如北欧替代地中海成为新的夏季度假胜地。从空间上来看,对我国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使我国气候舒适期小幅增加,尤其是夏季我国海滨、湖泊、森林等户外体育旅游目的地的适游期有所延长,旅游市场需求会增加,桂林、毕节、大理、林芝等地区的夏季气候品牌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在全球范围上,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范围向高纬度地区收缩,较高纬度地区城市的冬季登山和滑雪活动在此背景下相较于低海拔地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哈尔滨、张家口、沈阳等地近年来受到热捧。

(三)旅游市场的突围与共生

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冲击广泛而深刻,显著影响旅游人次、旅游流时空布局以及游客重游意愿。研究表明,在各类游憩活动里,日气温和降水左右着旅游需求,游客更倾向奔赴气候宜人的目的地。近十年来,国内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对旅游市场的影响,尤其是冰雪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这类对气候环境依存度高的细分市场。目前,相关研究持续涌现,试图深入了解气候变化给旅游市场带来的挑战,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稳健发展的新路径。

三、气候“指挥棒”下:川渝夏季旅游的冷暖之变

川渝两地,地处长江上游,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以来都是热门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川渝地区出现极端降水、极端高温、极端干旱等天气,严重影响游客的出游需求与决策。近年夏季气候变化对川渝地区旅游发展影响的具体表现主要为以下方面:

(一)极端降水来袭:川渝景区旅游发展遇阻

2023年8月,重庆四面山水口寺景区福建突发山洪,多辆车辆被淹,部分游客被困水中抱树避险,威胁到游客的生命安全,同时给游客心理带来惊吓、2023年8月,四姑娘山景区双桥沟也突发山洪泥石流,造成道路中断,且多名游客被困,不少游客行程中断,游玩计划受到影响。2024年7月,川渝两地降水较多,四川凉山、甘孜、雅安等地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和山洪灾害,多条道路出现中断的情况,西岭雪山、天台山等多个景区景点受到洪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景区被迫临时关闭,对当地的旅游业产生较大影响。

(二)高温限电双重施压,川渝旅游失温

2022年夏季,川渝地区电力供需严重失衡,出台了相关限电措施,重庆超70家景区暂停开放,客轮公司所有航线暂停运营;四川多处文博场馆暂停对外开放,成都更是关闭大量景观照明。游客旅游体验大打折扣,原定的夜游、文博场馆等行程被迫取消或改变。2024年8月中下旬及9月四川东部地区及重庆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温使得游客出行意愿减弱,对于一些户外旅游项目和景区,游客数量大幅减少。据部分旅行社反馈,在高温天气持续期间,咨询和预订川渝地区旅游线路的游客数量明显减少。原本热门的成都市区三日游、重庆市区两日游等线路,在高温时段的报名人数大幅下降,而一些前往云南、贵州等气候凉爽地区的旅游线路则受到更多游客的关注和选择。

(三)气候催生新机遇:川渝避暑旅游热出圈

气候变化导致川渝两地高温和降水异常分布,两地游客避暑需求日益旺盛,避暑旅游市场持续火热。2022年暑期,随着四川及周边省份高温持续,四川阿坝州因清凉的气候广受游客追捧,游客量井喷式增长。截至当年8月28日,全州接待游客18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和11.1%。重点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60.38%,接待川渝游客同比增长达321%。马蜂窝2024年暑期旅游大数据显示,成都的美食、川西小环线、避暑和川剧等玩法热度较高。2024年(7-8月),重庆接待游客约8319万人次,同比增长15.3%;游客总花费约899亿元,同比增长13.5%。重庆武隆表现抢眼,在携程发布的《2024暑期旅游报告》中,重庆(武隆)成为国内避暑最热门的5个目的地之一。累计接待游客3404.30万人次,同比增长7.9%,旅游综合收入148.84亿元,同比增长9.3%。

四、破局气候难题:川渝文旅迈向低碳新征程

气候变化与旅游发展并非二元对立,气候变化为旅游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旅游业的发展也能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川渝地区旅游发展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十分突出,为更好平衡好旅游业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推动川渝两地做好共建新时代文化高地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这两篇大文章,川渝地区旅游发展可聚焦以下方面:

(一)“双碳”驱动,打造低碳旅游新高地

2021年3月,“双碳”战略——“碳达峰”与“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新增长点、重要产业,其碳排放备受全球关注。川渝地区旅游业应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发展中,打造特色低碳旅游产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行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可依托四川唐家河、重庆缙云山等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开发生态研学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组织生态观测、动植物保护活动,强化游客环保意识,降低对生态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凭借川渝独特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徒步、登山等户外运动游。此外,考虑到气候变化,利用夜间气温低的特点,开发“夜食、夜购”等夜间旅游项目,既避开高温,又丰富游客游玩体验。

(二)应变有道,绘就低碳旅游路线图

川渝地区围绕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可灵活调整旅游线路,以满足游客出行需求。一方面,在高温天重点推广避暑产品;极寒天则着力推荐西昌、攀枝花等温暖目的地。另一方面,川渝地区可加速打造低碳主题线路,整合川渝低碳景区、生态保护区和绿色乡村,推出特色线路,如以成都公园、重庆山水为核心的城市低碳游;串联黄龙溪古镇、街子古镇、李庄古镇、磁器口古镇、白沙古镇等川渝特色古镇、古村落,打造古色古香且低碳环保的乡村游线路。

(三)基建赋能,筑牢旅游生态“双防线”

川渝地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为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可重点提升旅游交通、旅游住宿等配套设施,一是优化公共交通服务,全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扩大成都、重庆新能源公交规模;二是大力建设绿道和自行车道,在成都、重庆等主要城市及重点景区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鼓励骑行游览。三是在地势、生态俱佳且临水的位置,打造休闲露营基地,建设过程严守环保底线。面对气候变化,川渝需提前布局,进一步完善应对措施,保障旅游服务。针对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制定详尽应急预案,确保快速响应。同时,定期组织旅游从业者开展应对极端气候的培训与演练,增强其应急能力与安全意识,全方位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筑牢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坚固防线。

何小东简介

博士,副教授。四川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文化和旅游部万名英才计划专家、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智库专家,四川省旅游地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成都大学旅游管理MTA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财经大学旅游管理MTA硕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任职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宜宾市兴文县人民政府、成都大学等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研究方向:旅游发展与管理,区域经济。先后参与国家、省、市、州、县/区级旅游规划、产业规划等规划项目50余项【《伊犁河谷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湖北省恩施州腾龙洞—恩施大峡谷旅游发展控制性规划》《金沙江流域大香格里拉(四川)国际精品旅游区总体规划》《四川省美食旅游规划》《四川省温泉旅游规划》《四川省康养旅游规划》《四川省生态旅游规划》】等。

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2项(40571054、40471043),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省厅级科研项目5项。参与了多项国家与地方标准及文件的起草。参与了《区域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基于四川旅游经济强省视角》《四川省山地旅游发展研究报告》等课题研究,出版专著3本,在《旅游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研究成果10余篇。

作者:何小东

责编:勾晓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