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仓发货≠真进口!揭秘保健品“假洋货”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社会 04-28 阅读:0 评论:0

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保税仓发货”成为许多保健品商家标榜“进口正品”的黄金标签。然而,央视等权威媒体近期曝光的案例显示,大量宣称“保税仓直发”“原装进口”的保健品,实则是国内生产的“假洋货”,通过伪造资质、虚标成分等手段欺骗消费者。这场披着合法外衣的“进口骗局”,究竟如何运作?消费者又该如何识破?

保税仓成“洗白”工具:国内生产的“进口货”

在电商平台上搜索“进口保健品”,随处可见“保税仓发货”“全球购”等宣传字样。例如一款销量3.9万件的“美国进口女性复合维生素”,宣称“100%海外直采”,但记者调查发现,该品牌在美国官网和商超中根本不存在。类似案例还包括所谓“美国LAXIN纳豆激酶胶囊”,其标注的“原产地证明”也被证实为伪造。

黑幕揭秘:

保税仓的“障眼法”:部分商家将国内生产的保健品运至保税仓,再以“跨境商品”名义销售,利用保税区政策制造“进口”假象。

虚标成分,暴利收割:安徽某代工厂透露,一款成本仅20元的护肝片,贴上“澳大利亚进口”标签后售价可达200元,且成分含量严重虚标。

产业链曝光:空壳公司+虚假宣传的“一条龙”服务

假进口保健品的“合法化”已形成成熟的灰色产业链。国内厂商通过中介低价注册境外空壳公司(如香港、法国等地),购买商标后,将国内生产的产品“镀金”为“进口货”。例如:

境外贴牌:产品在国内生产→出口至空壳公司→以进口名义返销。

夸大功效:普通食品被包装成“膳食补充剂”,甚至虚构“FDA认证”“降血脂”等疗效,利用直播带货和社交平台“软性种草”规避监管。

消费者如何避开陷阱?

核查原产国信息:通过海外官网或商超平台验证品牌真实性,警惕“查无此货”的产品。

认准“蓝帽子”标识:正规进口保健食品需有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保健食品批文(蓝帽子),普通食品不得宣称功效。

警惕低价高销量:假货常以“保税仓低价促销”为噱头,需对比市场均价,理性判断。

结语:健康无捷径,理性消费是关键

假进口保健品不仅掏空消费者钱包,还可能因成分虚标威胁健康。根治这一乱象,既需监管部门强化跨境商品溯源、压实平台审核责任,也需消费者擦亮双眼,破除“洋货迷信”。记住:真正的健康,从科学理性的消费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