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要颁发了,聊聊百年大冤种米兰昆德拉
本文作者:川美眉
又是一年颁奖季,年年都有村上春树的获奖梗,今年少了些,因为残雪被更多人谈论了。
残雪会获奖吗?可能性不大,西方的赔率榜之所以残雪排第一,不过是因为她的书《新世纪爱情故事》瑞典版今年刚刚发表,在西方她的风头正盛。刚发表就能获奖,这种可能性太小了,上一次刚发表就获奖的应该还是1953年的丘吉尔,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刚刚发表两年就获奖了,而且是在击败了海明威等大作家的情况下。丘吉尔也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史上最有争议的一个,没有之一。
丘吉尔好歹还发表了两年后才获奖。残雪能够在发表的当年就获奖?难,太难了!
现在,我们不聊丘吉尔,不聊残雪,也不聊村上春树,咱来聊聊米兰·昆德拉。这更是一位被诺贝尔奖忽视的超级大冤种,是诺贝尔奖永远的痛。
长假里我读了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只觉得作者笔下描写的几对人物中,充滞着哲学的人生拷问,关于生命的存在意义,关于生命的轻与重的哲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正如加拿大作家、著名昆德拉专家弗朗索瓦·里卡尔所说,昆德拉的小说“以毁灭、嘲讽,以’彼世’的目光投向一切价值标准,尤其是投向政治与诗为基础的某种哲学意义上的撒旦主义形式”。
里卡尔又说“我从未读过比这走得更远的文学作品,也从未读过将幻灭之艺术推得如此之远,将我们的生命与思想籍以为本的基本谎言揭露得如此深刻的作品”。我深以为然。坦白说,以我的浅薄与陋知,我可能没有读懂米兰·昆德拉,但是,他的文字之美,来自于其特有的语义与形式的完美,令我无比赏识和倾倒。376页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囫囵吞枣,三天就读完了。
想起去年看过的由此小说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我也是喜欢得不行,说震撼或者热爱都不能全然表达我的心仪之膜拜。
那么就沉入小说和电影,来说说以下两对人物,和那可爱的卡列宁吧_____
1.关于托马斯和特蕾莎
托马斯脑科医生,因为科主任坐骨神经痛使他无法前往波西米亚某个小镇为患者做手术,他派托马斯去了。做完手术,托马斯在疗养院附近的一家咖啡馆休息,宿命般的他遇上了那个招待员特蕾莎,他要了一杯白兰地,姑娘送到他面前。他付账的时候,请姑娘帮他记在自己的房间号账上,她问哪个房间,他扬起手中的钥匙板,“六号”。姑娘欢快地说,这么巧,我明早六点下班。嗯“六”这个幸运数字,正巧酒店在放着贝多芬的一首四重奏最后一个乐章的两个乐曲“Esmusssein,Esmusssein!(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十来天后她来布拉格看他,她怯生生地告诉医生,我想在布拉格找份工作。她望着他,手里还有个行李,不知该怎样。托马斯接过行李把他让进自己的小屋,为什么不进来?然后他将他拥入怀。他们彼此似乎思念了很久,顺理成章地他们做了爱。他感到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爱。“对他而言,她就像是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漂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
托马斯有过一个婚姻,还有个儿子,前妻比较霸道,他们不太和谐,离婚了。法官判决他每月三分之一的薪水必须付给母子俩,他才能获准每月看儿子两次。
但前妻常常爽约,目的是要他送上丰厚的礼品。连同他的父母也站在儿媳妇一边,这让他很恼火,凭什么道德绑架,亲情绑架?之后他和父母、妻子、儿子彻底断了关系,从中给他留下惟一的东西-对女人的恐惧。
但是,作为一个正常的大男人他总有他的渴望,于是在恐惧与渴望之间,他找到了某种妥协,这就是他的“性友谊”。他常对情人们说:谁无感情投入,谁就无权干涉对方的生活和自由,惟有这种关系才能给双方带来快乐。
因此,他既保持着和老情人的和谐关系,又拥有许多露水情人。萨宾娜就是他比较信任和理解的老情人画家。后者说,我很喜欢你,因为你是媚俗的对立面,在媚俗的王国,你会是个恶魔。
而特蕾莎是托马斯的关于“性友谊”的悖论。前面说了,他以为她是被人放入篮子里顺水漂来他床榻的孩子,他除了收留她照顾她没有别的路径。他第一次和她做爱后,她发烧了,他留下她在家里住了一星期。他感觉到了特蕾莎全身心投入的爱,她睡梦中都紧紧攥着他的手,他从中呼吸到了莫名的幸福的芳香。
他有些感动了,他心想: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而是通过和她共眠(当然是自己喜欢的女人)而体现出来的。
他因为写过《俄狄浦斯》的文章,主任让他写一个检讨之类的说明,他拒绝了,他被医院辞退了。他和特蕾莎一起出逃苏黎世,他做了擦窗工。他又开始和女客户幽会,特蕾莎察觉了,她很伤心留下一封信回国了。
他自由了,哼着小曲,在擦窗空余时间流连不同的女人,他感觉到了生命的“轻”。但是,他时常想念他的特蕾莎,她在布拉格过得怎样?夜深人静,他在床上辗转反侧,他回忆那天特蕾莎怀抱着一只受伤的乌鸦,她的慈悲伤心的表情,他夜里紧紧攥着他的手熟睡的天使模样,他放不下他的小女人。他启程追到布拉格,他们的小狗卡列宁欢快地膝下承欢,他觉得这才是他的家。后来他们一起去了乡间,和所有的朋友断了联系,惟有他俩,他和她在一起有了生命“重”的体验。
2.弗兰茨永远慢萨宾娜半拍
弗兰茨是大学老师,他的女儿已经十八岁了,政治倾向随他母亲很“共产主义”。但相貌像他多,她夸夸其谈,那嘴唇右下角翘起像他。他和萨宾娜在日内瓦一次捷克流亡同乡会上相识,他欣赏她的特立独行,她的画很受欧美有闲有钱阶层的青睐,他看着萨宾娜戴着那顶圆顶礼帽,没有一点激动,甚至还有一丝疑惑。
他哪里知道,当萨宾娜还在布拉格时,她每每和托马斯幽会,他们用这个她祖父留下来的礼帽打情骂俏很有默契,有时还能激发双方的情欲。但是弗兰茨有些弱势的腔调她受不了。比如做爱,她喜欢托马斯的霸道“脱掉你的衣服!”而弗兰茨谨小慎微,唯唯诺诺,让她看轻了他。
萨宾娜对共产主义的反叛不是伦理性的,而是美学性的。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的面具,换句话说,就是媚俗。
米兰·昆德拉很直白的说“媚俗”,就是所有政治家,所有政治运动的美学理想。从这一观点来看,所谓的古拉格,可以视为极权的媚俗乱倒垃圾的化粪坑。
萨宾娜无疑是认同以上观点的。她有一次向特蕾莎解释那些油画的意义:前面是明明白白的谎言,后面则隐现出让人无法理解的真相。后期,萨宾娜给自己生平涂上了神秘的色彩,她去到美国生活,她不想让人知道自己曾经是捷克人。她一生都在背叛,背叛父母,背叛爱情,背叛祖国。她在弗兰茨回家和妻子离婚后又来找她时,她悄悄离开了。
弗兰茨很沮丧,她看上的女人看不上他。他喜欢陶醉在“伟大进军”中。将一个左的人造就为左的人,就是将任何一种理论都纳入所谓伟大进军这一媚俗之中的能力。多么辛辣的讽刺!
弗兰茨弄丢了他崇拜的画家以后,他听从了一位以前他在巴黎大街上一起游行过的朋友的建议,去到柬埔寨,支援这个被越南占领的亚洲小国。不幸的是有一天他遭到那里的难民强盗的袭击,让他交出身上的钱。他学过柔道,将那人举起从自己头顶上摔下倒地,他仿佛看见萨宾娜对他竖起大拇指。少顷,有人用重物敲击他的头部,他瘫倒在地,他死了。
最后为他举办葬礼的还是他的前妻。
米兰·昆德写道:“在被遗忘以前,我们会变为媚俗。媚俗,是存在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我觉得好深刻,我在这句话下面画了浪线。
3.卡列宁的微笑
卡列宁是特蕾莎和托马斯结婚时丈夫送她的宠物。它是女性,但不知怎的,它特别依赖女主人,它一直忠心耿耿地跟随特蕾莎。那时他们夫妻在布拉格,丈夫去医院上班,卡列宁在家陪女主人,它爱吃羊角面包,每天特蕾莎带着它去商店采购,给它买只羊角面包,它很很开心地叼着面包,随时听候女主人的召唤,它是特蕾莎的小棉袄。
连他们夫妇逃到瑞士的苏黎世,小家伙也跟随出了国。托马斯医生执照被吊销以后,做了擦窗工,有一阵子他又开始和别的女人幽会。特蕾莎抱着卡列宁伤心落泪,这小母狗真的是特蕾莎最忠实最贴心的仆人,它常常把头靠在女主人的臂弯里,温存地毛绒绒地给特蕾莎取暖。
他们后来回国双双定居乡下,这是他们夫妇生活最幸福的十几年。托马斯再也没有沾花惹草,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条狗一个家,如此温馨宁静美好的生活。
特蕾莎放牛,小狗就帮着女主人看管牛群,跟前跟后督促牛们不要掉队。托马斯开运货卡车,他们是集体合作社的一员,他们得劳作才有收入,维持一家三口的开销。
这个平静在某一天被打破了,卡列宁病了,托马斯带它去兽医站看了,说它右腿长了肿瘤,开刀以后它瘸了,只能用三条腿走路。最终它骨癌转移了,它站立不起来了。有一天特蕾莎抱它,它突然要咬特蕾莎。托马斯是医生,他知道小狗的大限要到了,它浑身疼痛,它已经认不出主人了。让它安乐死吧,减轻它的痛苦。
特蕾莎心里很乱,她舍不得陪伴了她多年的小棉袄,她突然有一种亵渎神灵的想法:她与卡列宁连接在一起的爱似乎要超越与丈夫托马斯的爱。这份爱应该更美好,也许不伟大,但是狗狗给人类的爱是无私的,它不要求人类给它什么,而反过来特蕾莎也不要求卡列宁对自己做什么。她养她它就是一种慈悲,一种怜悯,尊重一条动物生灵的生命。
而审视自己,他和托马斯的男欢女爱,他们各自都是有条件的,也许,常常还会追问你爱我吗?借特蕾莎之口,作家发出了人类之爱的叩问: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
想想卡列宁从来不奢求从女主人这里得到更多美食,它总是快乐的满足的叼着那只羊角面包,讨好地乖巧地跟在特蕾莎后面。
人类却永远不满足地向往幸福,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卡列宁呻吟了整整一夜,天亮了,托马斯对它进行了诊断,说“不必等了。”特蕾莎去找狗狗,它在门后向特蕾莎投来信任的目光。
托马斯拿起了针剂,卡列宁想站起来,然而它徒劳地又趴下了,尾巴有气无力地摇了摇,他的生命力极其微弱。
它的两只眼睛惨淡地微笑着,它最后用舌头舔了舔特蕾莎的脸。针剂推进了它的腿静脉,它抖动了一下,然后不动了。
又读了一遍《卡列宁的微笑》我的眼泪盈满了眼眶:这部长篇小说的最后一个章节,无疑是作家精心设计的一个篇章,他用动物和人类的情感的细节交流,来烘托爱与慈悲这一不朽的主题,给读者一个世纪的伟大回响。
当托马斯和特蕾莎双双死于车祸后,这条可爱的小狗又病了,它奄奄一息,惹人怜爱。但是,最后它平静而温柔的微笑,透出了被遗弃的世界的怜悯,直面生命的赤裸和曾经有过的炫目,这一点,我想读者被深深的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