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最痛真相:对错之上,还有生存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始终坚守着自身的原则,对事对人秉持极为严谨的态度,眼睛里根本容不下任何违背原则的瑕疵。
颇为无奈的是,每当到了升职加薪这样的关键节点,坚守原则的人却每每不敌更擅长协调人际关系的同事,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这种困境常常引发关于原则性与适应性如何平衡的思考。
【材料】
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廷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
公孙弘的为人处世,颇为机敏灵活。每当他向汉武帝进献建议时,一旦察觉到皇上神色有所异样,便会适时闭口不言。退朝之后,他常常会拉着性格耿直的汲黯一同前去面见皇上,当面禀报事宜,并且让汲黯率先发言,表述看法,而后他自己再接着补充相关内容。如此一来,皇上听闻之后往往会感到欣喜,也时常会接纳他们所提出的那些建议。
有一次,公孙弘和大臣们就某一个方案,统一了口径。结果到了武帝面前,他立马顺着皇上的意思改口。
汲黯当场就炸了:“你这个齐国人太不靠谱了!明明说好的方案,现在全反悔了,你这是不忠!”
汉武帝询问怎么回事,公孙弘神色从容,不慌不忙地回应:“了解我的人,自然晓得我是忠心耿耿的,不了解我的人便会随意说我并不忠心。”
皇上听闻此言,认为他的话颇具道理。后来就算有人打小报告说公孙弘不好,皇上反而更重用他了。
1汲黯,一个爱较真的人
汲黯,西汉历史上著名谏臣、酷吏、也是廉吏。他居官一生,体察下情,为民请命,谪升无常。
此人为人处世不太讲究礼数,常当面顶撞他人,对别人所犯的大小过错,基本零容忍。但其热衷学习,喜好行侠仗义,极为看重他人志气与节操。
汲黯偏爱直言进谏,言语上多次对汉武帝有所冒犯,常使武帝陷入颇为尴尬、下不来台的境地。
武帝多次出兵征讨匈奴,涌现了卫青、李广、霍去病等众多名将,取得不俗战绩,但频繁的战争及大手笔奖赏掏空了国库,一度搞得民不聊生。
从当时国家状况出发,汲黯提出与胡人和亲,认为没必要再兴兵征讨的主张,穷兵黩武的汉武帝对此是听不进去的。
当初,汲黯的待遇是九卿级别,其时公孙弘、张汤等还仅仅只是普通的小吏。
后来,曾经在汲黯手下做事的郡丞、书史,也都和汲黯处于同等级别了,其中有些人的地位比汲黯还要高,张汤升任御史大夫,公孙弘也升任丞相,位列三公,还被封为平津侯。
面对这样的情形,汲黯心里不可能没有一点儿埋怨情绪。
一次朝见汉武帝时,汲黯说道:“陛下任用群臣的方式,就好比堆积柴禾一般,后堆上去的反而都在上面了。”
武帝听了,只是沉默,没有说话。
等汲黯退下后,武帝才开口:“一个人确实不能没有学识啊,汲黯刚才说的那番话,便能感觉到他那种愚直的毛病是越来越严重了。”
当众嘲讽领导用人,是骂领导眼瞎?还是?其实性质是很严重的。
2公孙弘,那个被孤立的“好人”
公孙弘这个人,着实不一般。
汉文帝后元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59年,已经四十多岁、正值不惑之年的公孙弘,开始研习《春秋》、《公羊传》这两部儒学经典。
公孙弘秉持的儒家思想是“和”的理念。公孙弘认为,在社会生态中,人主与百姓分明属于两个相互对立的阶层,不过一旦人主秉持”和德”,那么百姓便会呈现出”和合”的状态,如此一来,便能达成一种天下呈现出太平景象的和谐局面。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经推荐,公孙弘被征召,担任博士一职。
之后武帝委派公孙弘出使匈奴,但在公孙弘回来复命时,他说的话没有契合武帝内心的想法,武帝由此觉得公孙弘并无什么才能,罢免了他。
元光五年,也就是10后,近古稀之年的公孙弘,又一次被征召担任博士一职。
经历罢职,沉寂十年的公孙弘,人情历练、做人做事方面,已然褪去青稚,后面的公孙弘的人生经历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元朔五年,即前124年,汉武帝任用公孙弘出任丞相这一要职,还被封为平津侯。
在后面的历史进程中,丞相被封侯的实际事例,是从公孙弘这里开始的,可见汉武帝对公孙弘的喜爱真是不一般。
3职场最痛的领悟:对错之上,还有生存
汲黯一生秉持清廉刚正的品性,但令人遗憾的是,他自始至终都未曾得到被重用的机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公孙弘,一路官运亨通,最终官至丞相之位,还被封侯。
材料中也记载了,当武帝身边的亲信们一个劲儿诋毁公孙弘的时候,皇上对公孙弘的那份信任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变得更为深厚了。
这种情况,与你曾经历过的某些场景,存在相似之处?
单位同事,在会议期间,全然不顾团队已然达成的共识,而是顺着领导的思路对方案进行修改,结果到了年底,被评为有大局观,荣获最佳员工奖。
本人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场景。某次产品会上,作为测试主管的老张脸红脖子粗,拍着桌子反对上线,“许多问题还没改完,至少要延期两周!“测试小组的几个年轻人也跟着直点头。
项目经理小王沉默片刻,突然转向董事长:“其实我们可以分阶段上线,先把核心功能跑通。”
后来发生的事也不奇怪了,老张被调离,小王升任总监。
在离职聚餐那个场合,小王酒喝多了,而后对我讲道:“你莫不是以为我不清楚这里面存在风险?可要是真把实话说出来,那整个部门可都得跟着遭殃。”
此时此刻,有没有理解公孙弘?他并非不清楚“毁约”这一行为是会被人所诟病、遭人唾弃。
但在皇权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当时,来自同僚的认可相较于皇帝给予的信任而言,实在是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这情形就好比在当下,身为打工人的群体,老板对自己的满意程度,永远都要优先于在同事当中积攒的好人缘。
4为什么“不完美的好人”更适应世界
权力的运行逻辑,往往超越纯粹的道德考量。汉武帝所需要的,并非仅仅是一个给出所谓“正确”意见的臣子,实则是一个能够助力其将雄心壮志切实予以落实的得力工具。
领导向来所期望的绝非是那种看似完美无缺的方案,而是可以代替他去有效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合适人选。
当你在会议上执着于,那份自认为“100分”的答案之际,那些颇为聪明的人其实早就已经递上了只有“60分”,但却能够即刻付诸执行的备用方案。
公孙弘当真毫无底线可言吗?史书记载,他在位居人臣之极的高位后,仍旧盖着粗布被子,吃的是糙米,还把自己所获的全部俸禄拿来资助那些门客。
5规则执行常常需要一定的弹性空间
普通之人固然能够对汲黯的那种刚正风骨心生敬佩之情,但大多数人内心其实更倾向于成为公孙弘这样的人。这也是当下现实。
也就是不必非要去做那个完美无瑕的圣人,只需在一些关键的节点之上做出那种“能够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妥协”便足够了。
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你会发现,有前途的人,往往秉持着“70分原则+30分变通”。
被淘汰掉的往往是那些坚持“100分原则“或者”100分谄媚“这类极端的人。
以公孙弘来说,他对同僚做出了背叛,却对皇帝保持着忠诚,他对既定的方案进行了修改,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国家的发展进度。
6当下启示
对于当下职场人而言,你可以不做那个修改方案的人,但至少要读懂别人修改方案的动机,再就是不必学习公孙弘的世故,但要理解“较真”的代价。
真正的成熟,是学会在原则与现实之间系一个活扣。
与其在那纠结于“该不该较真“这样的问题,倒不如好好问下自己:当处于必须妥协的境况时,我所需要守护的底线究竟是什么?
因为,变通≠无底线迎合,变通的终点仍是成就价值,而非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