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对关羽之死深感愧疚?他究竟什么地方坑了荆州的关羽?
人们常不加思索地重复“关羽大意失荆州”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对这位武圣极大的不敬。然而,这种误解已经根深蒂固,当大多数人被蒙蔽时,少数明白真相的人只能通过详尽而客观的描述来澄清事实。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关羽生涯中的最后一战,同时也是他最为辉煌的一战——在荆州震撼天下的襄樊之战。
襄樊战役是以襄阳和樊城为核心的一场重要军事冲突。战役中涌现出多个经典场景,例如关羽斩杀庞德、迫使于禁投降、利用水攻击败七军。同时,曹仁率领少量精锐部队坚守孤城,展现出顽强意志。此外,徐晃带领大批新组建的军队紧急支援,为战局带来转机。这些关键事件构成了这场战役的精彩篇章。
让我们直接切入正题,完整回顾这场历史性的战役。这场战争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值得我们从各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战争爆发的背景和起因。当时,由于领土争端和资源分配问题,双方矛盾不断升级。接着,战争正式打响,双方在多个战场展开激烈交锋。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战争不仅涉及常规军事对抗,还包括外交博弈和经济制裁等多种手段。随着战事推进,战局出现多次转折,最终以一方胜利告终。战后,交战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这场战争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多个国家的命运。通过对这场战争的全面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襄樊之战的深远背景】
早年,怀揣雄心壮志的刘备四处漂泊,没有固定居所,常依赖他人生活,内心充满困惑与忧愁。直到公元207年,他三次拜访才请出了隐居的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了明确的战略:先夺取容易攻占的益州和荆州,以这两地为根基发展实力,随后挥师北上,恢复汉朝统治。
“成大事离不开贵人相助”这一说法,在刘备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得到诸葛亮后,刘备仿佛焕然一新,先是与孙权联手,在赤壁之战中给势头正旺的曹操迎头痛击。接着,他顺势拿下荆南四郡,并在周瑜苦战夺取江陵后,凭借一纸借据轻松占据这一战略要地。此后,他抓住机会进入川蜀,以不太光彩的手段拿下益州,迅速崛起为当时政坛的新星。这一系列成就,离不开诸葛亮的谋略与支持。
215年,全球局势风云变幻,一系列重大事件接连上演。这一年,国际舞台上发生了多起影响深远的大事,整体形势大致如下:
孙权看到刘备独自占领了益州,心里很不平衡,又想把新得的交州和原有的扬州连成一片,于是向刘备索要荆州(主要是长沙、零陵等三郡)。刘备一向不肯吃亏,因此与孙权闹翻,双方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后来,曹操突然进攻汉中,刘备感受到巨大威胁,这才决定与孙权和解。双方以湘水为界,将荆南四郡划分,东边归孙权,西边归刘备,最终重新恢复了友好关系。
湘水划界后,孙权展现了敏锐的战略眼光,立即调集十万大军向东线的合肥发起进攻,这无疑是对刘备集团最有力的军事支援。然而,合肥守将张辽却成了孙权的劲敌,以少胜多,创造了“八百破十万”的传奇战绩,孙权也因此被戏称为“孙十万”。此后,215年剩下的日子里,孙权因战败备受打击,一直在家中休养,试图平复内心的焦虑与挫败感。
曹操攻打汉中时,几乎要放弃,却意外得到天助。几千只夜间奔逃的野鹿冲散了张鲁驻守天险的军队,使得曹军轻松突破阳平关,毫不费力地拿下了整个汉中。这一年,曹操在汉中享受了不少美酒,心情大好。
刘备的战略失误可谓两头不讨好。在东线,他先与孙权翻脸,导致形象受损,随后不得不通过“湘水划界”妥协,既丢了面子又失了实利。在西线,曹操抢先占领汉中,让刘备大为光火。失去汉中,刘备在益州就像被困的鸟,无法北上出川。曹操则可以利用关中和汉中的资源,随时对刘备发动攻击。这种局面让刘备的战略陷入被动,难以施展。
关羽击败了驻守荆州襄阳的乐进后,乐进被调往合肥,担任张辽的副手。接任荆州战场最高指挥官的曹仁,明智地将主要防线从襄阳转移到了汉水北岸的樊城。与此同时,关羽观察着周围纷乱的战局,精心设计并着手建设长江沿岸的坚固要塞——新江陵。
除了孙权,其他几位主要人物都清楚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刘备让诸葛亮全力筹备资金,目的是尽快夺回汉中;关羽加强江陵的防御,防止江东势力介入,以便专心北伐;曹操则因张辽在逍遥津的胜利而看到统一江东的可能,正准备再次与孙权交锋。
公元216年,曹操在成功平定汉中后,再次提升了自己的地位,从魏公晋升为魏王。随后,他在同年的年末发动了对孙权的南征。选择年底行动的原因在于冬季水位较低,这对不擅长水战的曹操来说更为有利。
曹操发动了濡须口战役,目标是孙权。此前,孙权在张辽的攻击下遭受重创,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甚至不敢轻易乘船外出展示实力。面对曹操的直接军事压力,孙权不得不放下自尊,向曹操提出投降。
孙权派都尉徐详前往曹操处,表示愿意归顺。
曹操接到孙权的降书后,心情格外愉悦。孙权作为一方霸主主动归顺,这无疑彰显了曹操的地位远超其他诸侯。于是,曹操回到领地后立即着手提升自己的仪制规格:他设置了天子的旌旗,出入时以警跸仪式彰显威严;头戴十二旒的冕冠,乘坐金根车,由六匹骏马牵引,并配备了五时副车。这些举措标志着他在权力和礼仪上的最终蜕变,完成了从诸侯到更高层级的跨越。
近两年,孙权的日子并不好过。北边有人送来投降书,西边又有人递上结盟信。他原本寄予厚望的战略通道,也因为江陵城的不断加固和扩张而逐渐失去信心,甚至开始有了终老江东的念头。需要注意的是,孙权在这段时间里的挫败感,是他在219年选择背后偷袭关羽的关键原因之一。
217年末,局势再次动荡,汉中战役爆发。这场刘备与曹操的直接交锋,之前已有详述,刘备虽然获胜,但过程异常艰辛。曹操失守汉中,并非因年老力衰不敌刘备,而是受制于诸多意外情况,无法全力应对。
218年初,许昌发生了一场政变,参与者包括少府耿纪、丞相司直韦晃和太医令吉本等人。他们的计划是控制皇帝,并带他南下与关羽会合。尽管这场政变很快被丞相长史王必和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镇压,但这一行动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意义。为何这些叛徒会选择与关羽联合?这表明关羽在荆州地区已经成为了刘备集团的象征,人们认为投靠关羽等同于投靠刘备。这一事件也凸显了关羽在荆州多年来的影响力和声望,这些成就自然离不开他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和领导才能。
当时,关羽的势力非常强大,而曹操在邺城,他留下必负责管理许都的军事事务。如果有人想要杀害必,目的是通过控制皇帝来攻击魏国,同时向南支援刘备。
汉中战事吃紧,兵力抽调严重,洛阳地区也受到波及。孙狼等人趁机起事,杀掉县主簿后投奔关羽。关羽不仅接纳了他们,还授予官印,提供兵力,让他们返回洛阳一带进行游击作战。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关羽在当时极高的威望和强大的号召力。
曹操在七月集结军队,准备向西讨伐刘备。到了九月,大军抵达长安,但前进的步伐被迫停止。原因是十月时,宛城的守将侯音等人发动叛乱,扣押了南阳太守及地方官员。这场叛乱的根源在于南阳地区民众深受劳役之苦,他们选择的依靠对象与之前两次战事相同,都是荆州的关羽。
当时南阳地区的老百姓因为繁重的劳役苦不堪言,于是音带领当地官员和百姓一起造反,他们扣押了太守东里衮,并与关羽结成了联盟。
在刘备指挥汉中之战时,关羽在荆州表面上显得无所作为,但他凭借自身强大的威望,暗中对曹操发起了连续打击,目标直指许昌、洛阳和宛城这三个关键城市。
曹操这三招下来,结果就是他在长安按兵不动。为啥?因为他心里没底,担心一旦自己跑到西边的汉中打仗,东边的荆州防线可能会被关羽一个人给冲垮。所以,他待在长安,其实是把自己当成了救火队员,东线西线哪个地方撑不住了,他就得赶紧过去支援。
为什么关羽一个人就能让曹操那边那么头疼?咱们听听南阳功曹宗子卿是怎么说的。他劝侯音放了抓的太守时讲:咱们现在干的是顺应民心的大事!只要点一把火,南阳立马就能烧起来!南阳人早就受够曹操了!你抓这人没啥用,不如放了他,咱俩一起干,生死与共!等曹操的兵一到,关羽的部队肯定也杀过来了!
顺应民意,发动变革,四方响应;然而拘禁郡守,既无益处,反而招致祸患,不如将其释放。我们齐心协力,待曹操大军抵达,关羽的部队也将赶到。
这段话主要在说,像宗子卿这样的小人物都觉得,只要关羽能及时赶到,曹操就不足为惧了。这说明在很多人眼里,关羽的威望和实力已经强大到能和曹操的主力部队正面抗衡了。简单来说,关羽的威名在当时已经达到了能和曹操掰手腕的水平。
鉴于关羽带来的诸多麻烦,曹操不得不迅速调动原本驻守荆州的得力干将曹仁,紧急赶往宛城处理叛乱。
一开始,曹仁奉命去攻打关羽,驻扎在樊城。就在那个月,他接到命令去包围宛城。
从“初,曹仁讨关羽”这句话来看,事件很可能发生在218年初许昌政变之后。当时曹操为了遏制关羽的势力扩张,派遣曹仁主动出击。然而,从后续的发展来看,曹仁显然没能压制住关羽。如果曹仁真的成功,关羽的声望和影响力也不会继续上升。这一结果也印证了关羽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和强大实力。
218年,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领袖遇到了大麻烦,而这个麻烦恰恰来自他曾经非常看重的关羽。关羽的威名远扬,直接对抗显然不占优势,但若置之不理,他又凭借自身的影响力不断吸引他人投靠,给曹操带来持续的压力。这种局面让曹操左右为难,难以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
实际上,曹操面临的困境并非完全由关羽引起。他自身逐步扩张势力,擅自称王也是重要原因。此外,汉中之战持续消耗大量资源,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曹操虽然能力出众,但终究精力有限,无法掌控全局,更难以面面俱到。他只能选择留在长安,等待局势明朗。
在汉中之战期间,关羽的主要任务是整合荆州地区的军事力量,为刘备的战略布局提供支持。他的工作核心在于确保荆州军队的战斗力,以便在关键时刻对敌军形成有效牵制。这一阶段的准备为后续的襄樊之战奠定了基础。简单来说,关羽的任务就是为刘备分担压力,确保整体战略的顺利推进。
有人可能会问,当曹仁带兵北上平定宛城叛乱时,正是刘备在汉中与曹军对峙最艰难的时候,为什么刘备不抓住这个机会北伐?这样一来,既能从背后打击曹仁,又能给远在汉中的刘备打气。
在军事专家看来,关羽的决策是明智的。如果当时他选择北伐,身处长安的曹操必然会迅速行动,通过武关道前来救援。这样一来,双方的力量对比就会被打破,局势将变得不利于关羽。因此,关羽没有轻举妄动,实际上是为了维持当时的战略平衡。
从战略层面分析,关羽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像历史上那样,将曹操牵制在长安,使他既顾虑汉中的局势,又担忧宛城的安危,从而无法轻易调动兵力。从军事行动的角度来看,当时正值冬季,河流水位较低,这不利于关羽依赖水军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从作战风险的角度考虑,即便关羽能够击败曹仁的荆州部队,也不代表他能够轻易战胜曹操的中央军。关羽的兵力在没有水战优势的情况下,很难在宛城与曹操的主力陆军抗衡。
尽管资源有限,关羽凭借卓越的才能和个人魅力,将手中不多的资本发挥到了极致,给曹操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他运用智慧和策略,在困境中展现了非凡的领导力,使得曹操难以应对。关羽的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更在于他能够激励部下,凝聚人心,从而在不利条件下取得显著成效。他的表现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典范,展示了在逆境中如何通过智慧和勇气扭转局势。
219年正月,曹仁攻破宛城,斩杀了侯音。与此同时,曹操在西线的统帅夏侯渊在定军山战死。战局原本混乱,但此时逐渐明朗。一直在后方观望的曹操和关羽终于要采取行动了。曹操急需前往汉中,带领部队撤离。而曹操一离开,关羽便有机会北上进攻曹仁。
襄樊地区的战事即将打响!
【刘备为啥对不住襄樊之战的关羽?】
219年3月,曹操率军从长安出发,穿越斜谷,直逼汉中。经过近两个月的试探性交锋,由于补给线过长,士兵纷纷逃亡,曹操被迫撤军。同年5月,曹操成功撤离了在汉中的全部军队,而刘备则趁机占领了汉中。
刘备成功夺取汉中后,历史的进程骤然加速。这一关键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他在蜀地的根基,也为后续三国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础。随着汉中的易主,各方势力的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局势愈发复杂多变。这一转折点之后,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历史进程呈现出快速推进的态势。
刘备派孟达从秭归向北进攻房陵,成功击杀了太守蒯祺。同时,他还让养子刘封从汉中出发,顺着沔水而下。上庸太守申耽见状,主动投降,将整个郡拱手相让。这样一来,汉水上游地区完全被刘备控制,形成了一片连通的势力范围。
曹操在汉中战败后,回到长安便将怒气转向关羽,认为他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于是,他命令曹仁在樊城对关羽发起进攻。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关羽已经率军抵达樊城,这充分说明关羽并非被动防守,而是采取了积极的进攻策略。
公元219年,曹操坐镇长安,派遣曹仁率军前往樊城,准备与关羽展开对决。
不要怀疑关羽的军事才能。曹操三月前往汉中,五月返回长安。在这短短两个月里,关羽已经成功控制了汉水以南地区,并逼近樊城。这样的军事行动速度和效率,绝非普通将领能够实现。
七月正值秋季,曹操正式册封卞氏为王后,同时派遣于禁前往支援曹仁,共同对抗关羽。
如果曹仁能跟关羽打个平手,甚至占上风,曹操还用得着急急忙忙派于禁去救场吗?结果,不到俩月,曹仁就被关羽打得惨不忍睹,差点儿完蛋。关羽这战斗力,真是没得说!
曹操这次救援行动可不是随便应付,他直接让于禁带着三万人马,统领七支军队去支援樊城。这么大的阵仗,显然是因为曹仁那边情况紧急,撑不住了。要不是形势危急,曹操也不会这么急着派这么多兵力去救场。
魏王命令左将军于禁率领三万人马,组成七支军队,前往支援樊城。
于禁和他带领的七军最终结局如何?这件事很多人都清楚,他们成了关羽成名的背景板。关羽利用水攻彻底击溃了七军,这场胜利让他在整个中原地区声名大噪。这一战不仅奠定了关羽的威名,也让于禁的军事生涯画上了句号。
通过前面的历史片段,大家对关羽的了解有多少?接下来,咱们就一块儿聊聊关羽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首先,关羽的武艺高强,这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他不仅力气大,而且剑法精湛,能在战场上以一敌百。其次,关羽的忠诚也是他的一大特点。他对刘备忠心耿耿,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未曾背叛。再者,关羽的智谋也不容小觑。他不仅能打,还会用计,多次在战场上巧妙地击败敌人。最后,关羽的义气也是他深受后人敬仰的原因之一。他对待朋友和战友都非常讲义气,这种品质在当时的乱世中尤为难得。总的来说,关羽不仅是个勇猛的战士,更是个有智慧、有义气的英雄人物。
关羽的声望和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影响力往往需要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撑。在曹魏政权中,不少人打着关羽的旗号或借助他的名声来反抗曹操,这足以证明关羽的地位。造反的人自然希望找一个有分量的人物来充当“名义领袖”,这进一步说明关羽在当时人们心中早已是超越常人的存在。
接下来分析关羽的主要对手。曹操无疑是东汉末年的军事天才,但他也被关羽牵制,不敢轻举妄动。
曹仁是曹操麾下一位能攻善守的全能将领。他随曹操征战袁术、陶谦时,所向披靡。到了曹操与吕布交锋时,他已能独当一面,率军立功。此后,他以独立军团指挥官的资格,先后讨伐吕布、豫州叛军、张绣、刘备(官渡之战期间),并在江陵对抗周瑜,西凉追击马超,宛城平定叛乱,战无不胜。他最为人称道的战绩是在江陵城下“以三百兵力击溃数千敌军”。然而,这位勇将却在两个月内被关羽击败,不得不退守樊城。
于禁是曹操麾下极为出色的外姓将领,地位甚至超过张辽,位列五子良将之一。他统领的泰山军堪称曹操的精锐部队。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大军南下,于禁率泰山军坚守黄河南岸,为曹操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时间。战事初期,曹操被袁绍压制得喘不过气,正是于禁和他的泰山军顶住了压力。濮阳之战时,曹操战败撤退,青州军趁机作乱,于禁迅速平定混乱,展现了极强的指挥能力。总的来说,于禁是曹魏阵营中的一员猛将,但最终在关羽面前战败投降。
徐晃和张辽也陆续赶来增援,不过这里就不细说了。关羽几乎把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都打了个遍,除了他的同乡张辽。就连曹操阵营里最出名的曹仁,也被关羽打得够呛。这么一看,谁还能说关羽的名声是吹出来的?
接下来,我们分析关羽的战术策略。在汉水北岸的多场战斗中,由于襄阳城始终未被攻破,关羽缺乏稳固的城池作为据点,因此与曹仁的交锋基本都在开阔地带进行。这意味着关羽是在曹仁擅长的作战环境中击败了对手。那么,曹仁的处境究竟有多糟糕?他仅剩几千残兵被困在樊城,苦苦等待救援。
数千名仁人志士坚守城池,抵御外敌。
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迅速取得了显著战果,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他的成功直接激励了孙权,尽管之前在与曹军的交战中遭受重创,孙权仍鼓起勇气再次进攻合肥。
曹军那边得知孙权又来找麻烦,完全没放在心上,反倒更担心荆州那边的兄弟们会出什么岔子。
裴潜是兗州刺史,恢对他说:“这里虽然有贼寇,但问题不大。我真正担心的是南边会出事。现在雨季河水上涨,子孝的军队驻扎在县里,没有做充分的防御准备。关羽这人勇猛善战,他一定会趁这机会进攻,到时候麻烦就大了。”
从曹魏内部流传的记载来看,曹仁的部队已经被关羽逼入绝境,成了所谓的"县军"。这种"县军"说白了就是孤军深入,完全断了后路,被敌人团团围住。很明显,关羽已经在襄樊一带占了上风,把曹仁的部队彻底困住了。这些都是曹魏那边自己人承认的事实。
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声名远扬。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刘备在219年7月自立为汉中王,同时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并授予他假节钺的特权。前将军一职在当时的季汉政权中地位最高,而假节钺则象征着最高级别的军事指挥权,持有者有权直接处置违反军令的将领,甚至可以不经请示就执行军法。这一任命充分体现了刘备对关羽在荆州地区杰出贡献的高度认可和嘉奖。
然而,刘备对关羽的扶持和激励也就到此为止了。没过多久,他那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再次暴露无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刚在汉中完成称王大典,他就急匆匆地带着部队返回成都了。这种目光短浅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刘备性格中的局限性。他未能把握住当时的有利形势,错过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势力的良机。这种决策上的失误,也为日后蜀汉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随后,他返回成都治理政务。
你弟弟在荆州那边打得热火朝天,你倒好,自己先从前线撤了?不需要你直接派兵支援,哪怕制造点军事紧张,给你弟弟减轻点压力,这都做不到吗?曹操现在在哪儿?在长安!樊城都打成那样了,曹操为啥还赖在长安不走?就是怕你刘备趁着在汉中和襄樊的胜利势头杀出来!他要是走了,关中都保不住!所以他才一直坐镇长安。你不走,曹操也不敢动。这种牵制局面多难得!
刘备你急匆匆跑回成都干嘛?家里又没出啥大事,有诸葛亮在那儿坐镇,你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就算你觉得待在汉中没啥意思,或者觉得粮食消耗太大,心疼那点开销,再或者运输上遇到了点麻烦,你完全可以让主力部队先撤回去。你自己留在汉中不就得了?现在你的声望正高,待在汉中,大家自然会想到你的先祖刘邦,觉得你随时可能从那儿打出去。只要你不离开汉中,曹操就得一直提防着你,这样一来,你二弟关羽在荆州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刘备原本握有优势,却因决策失误导致局势恶化。他选择返回故乡,将重任交给关羽独自应对。尽管历史无法重演,但人们不禁思考:如果刘备亲自驻守关中,孟达和刘封是否会拒绝支援襄樊之战?这一假设引发了关于领导力与战略布局的深刻反思。
由于刘备未能在汉中继续牵制曹操,使得曹操能够集中全部力量对抗关羽。尽管曹操调动了全国兵力在襄樊战场与关羽对抗,但关羽仍能从容应对,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面对整个国家的压力,关羽的处境本就艰难。孙权的突然背叛和糜芳的出卖更是雪上加霜,最终导致关羽在麦城战败身亡。从根本上看,刘备作为最高领导,在战争初期未能给予关羽足够的支持,这直接为失败埋下了伏笔。说到底,刘备确实辜负了关羽的信任。
【一点点感想】
在人际交往中,伙伴关系往往存在失衡,总有一方对另一方有所亏欠。以刘备和关羽的兄弟情谊为例,虽然他们多数时候情同手足、坦诚相待,但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刘备对关羽的辜负更为明显。
在官渡之战即将打响之际,刘备认为曹操忙于应付北方战事,无暇顾及自己,便以追击袁术为借口,趁机夺取了曹操的徐州。刘备在徐州大肆炫耀,试图激怒曹操。然而,曹操最终忍无可忍,率军前来讨伐。驻扎在小沛的刘备竟然未作抵抗便仓皇逃窜,留下关羽独自守备下邳。关羽最终被曹操俘虏。幸运的是,曹操对关羽颇为欣赏,不忍心杀害他,否则关羽早已命丧黄泉。
多年来,关羽始终不离不弃地追随刘备,历经艰辛,终于看到曙光。然而,他最终还是被刘备及其身边人所害。
真挚的情感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正因为如此,刘备和关羽之间的兄弟情谊才显得格外珍贵。实际上,他们俩并不是同一类人:刘备一心想要争夺天下,而关羽则是忠心辅佐的得力助手。即便如此,他们依然能够彼此信任、肝胆相照,这在当时实属难得。想想看,那个时代,野心勃勃、心怀鬼胎的人比比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重视兄弟情义?曹操不也曾害死了自己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心腹典韦吗?袁绍不也因为权力和利益与弟弟袁术闹得不可开交吗?就连孙权和自己的老师张昭、义兄周瑜之间,也存在着不少暗中的争斗。相比之下,刘备和关羽的情谊更加纯粹,值得称道。
在职场上,与上司或领导相处时,即便关系再亲密,也不宜随意以兄弟相称。这是因为,随着各自职责的不同,你们对事物的看法、价值观念以及人生目标可能会逐渐产生分歧。这种差异最终会影响你们的判断和行为方式,导致原本的默契不再。因此,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尊重,是维护职场关系的关键。
在成功夺取汉中后,刘备带领部队返回成都进行休整。从常规视角或仅考虑刘备个人立场来看,这一决策并无不妥。然而,结合襄樊战役中关羽的处境以及整个战局的发展,可以看出刘备未能给予他的结拜兄弟关羽最大程度的支援。
关羽离世之际,刘备悲痛欲绝,难以平复内心的伤痛。我们不禁猜测,他的悲伤中是否夹杂着些许遗憾或自责?或许,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有在生死相隔时,才能看清其中的是非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