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过的子弹”这个荒谬说法从何而来?

军事 03-13 阅读:2374 评论:9

在网络上可以找到许多关于阿富汗战争时期各种奇特军事诡计的故事。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则,就是关于苏联军人如何欺骗游击队,向他们出售损坏的弹药。

“煮过的子弹”传说

据该传闻所述,苏联士兵会通过“煮弹”来破坏其作战能力。随着故事不断被流传和加工,逐渐出现了许多额外细节,例如在水中加入盐、煮完后急速冷却等“秘密技巧”。

一些讲述者甚至声称,这种处理方式并不会让子弹完全失效,而是会导致自动步枪无法正常发射,并“吐出”这些弹药。

但这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到底有多少真实性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实际的物理和化学原理。

煮子弹是否可行?

子弹沾水会影响性能吗?

绝对会!

步枪弹药有两个主要的薄弱点,水分可以通过这些部位渗入:

1.弹头与弹壳的结合处

2.底火(雷管)与弹壳的连接处

虽然这些缝隙极其微小,但仍然可能让水分进入弹壳内部。

当火药受潮后,它会变湿甚至完全浸水,从而无法正常燃烧,导致子弹失效。

然而,这一理论还有一个例外——现代军用子弹通常使用特殊的防水涂层,比如德国研制的Zaponlack(硝化纤维素涂层),这种涂层极为耐水,即使在 -30°C 至 150°C 的极端温度下依然能保持弹药的可用性。

因此,无论煮多久,都无法破坏这些军用子弹的内部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子弹都使用防水涂层。例如,民用弹药一般不需要长期储存,因此通常不做特殊密封处理,而军用弹药则必须考虑战场环境的严苛条件,才会采用耐水涂层。因此,仅仅通过水煮来破坏军用子弹的可靠性,基本是无稽之谈。

“煮弹”传说的起源

最早的书面记载之一可以在S. 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ievich)的作品《锌皮娃娃兵》(Цинковые мальчики)中找到。

然而,该书的真实性饱受质疑,尤其是参与过阿富汗战争的老兵们普遍认为其内容是对战争的戏剧化渲染,而非历史事实。

很可能,“煮弹”的传说在士兵间流传已久,而作者仅仅将其收录进书中,并未核实其真实性。

另一个加深该传闻的文化影响的作品是1990年代末的俄罗斯战争电影《路障哨所》(Блокпост)。

该片讲述了车臣战争时期的一个情节:一名狡猾的车臣女狙击手通过让妹妹,从俄罗斯士兵手中换取用于狙击步枪(SVD)的子弹。而一名机智的俄罗斯士兵在交易前故意煮了这些子弹。

这类戏剧化的情节无疑加深了观众对“煮弹”故事的印象,但实际上,这依然属于纯粹的虚构情节。

真实事件——苏联警察竟然相信了?

尽管“煮弹”传说主要存在于战争文学和电影中,但这个荒谬的故事竟然在1989年真实影响了一场突发事件!

当年在萨拉托夫(Saratov),一群囚犯从第一号审前拘留中心(СИЗО №1)成功越狱,并在谈判中要求获得一把马卡洛夫手枪(PM)及子弹。

令人惊讶的是,警方竟然真的相信了“煮弹”理论,并花了两个小时煮这些子弹,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使其失效。

最终,这种愚蠢的做法当然毫无作用,而囚犯们也最终被制服。

这一事件可能与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籍在当时的影响有关,但无论如何,它清楚地展示了“煮弹”传说如何在苏联社会中被误信。

总结:煮弹毫无意义

从物理、化学和逻辑层面来看,“煮弹”无法真正破坏军用弹药的战斗力。这一传闻更像是战场流言、文学创作或电影情节,而非真实的战术手段。

至于为什么会流传如此之广?很可能是因为这个故事简单、荒诞且容易被大众接受,但事实证明,它根本不具备实际可行性。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
  • 2025-03-14 07:58:04

    b站就有老外做的这个实验,煮过的子弹能正常击发,但会频繁卡壳影响战斗。

  • 2025-03-15 10:14:22

    普通锅煮一下能不能用不知道,高压锅煮一下百分百就不能用了

  • 2025-04-28 14:04:23

    你用牙咬……说明你那会根本没玩过多少。我很小时候就拆过子弹,拆到什么程度,把弹头拧下来,单独玩火药,把剩下的蛋壳+底火砸了听响,用锤子把弹头敲开看看里面是什么结构

  • 2025-03-15 02:50:06

    以前武装泅渡时备用子弹是要放进防水袋的[抠鼻]

  • 2025-03-14 06:10:49

    阿富汗的苏联士兵煮子弹是为了去子弹上的油,不然阿富汗的粉尘一旦和子弹上的油混在一起容易发生卡壳

  • 2025-03-14 18:52:37

    嘎达梅林起义,后来向外面购买子弹,说这批子弹就是被煮过了,导致起义军拿到手后,子弹都是无法打响的。

  • 2025-04-28 08:02:41

    反正我早年试过,学电影里用牙咬着拔,手枪弹和步枪弾的弹头都弄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