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未有之奇异——王亶望案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境内爆发了苏四十三领导的回民起义,搅得当地局势动荡不安。
乾隆帝当即调兵遣将,命大学士阿桂前往甘肃平叛。谁能料到,这场看似普通的军事行动,竟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划开了官场腐败的脓疮,牵出了一起震惊朝野的贪污大案——王亶望案。
王亶望,山西临汾人,出身官宦世家,凭借着家族荫庇和自身才学,顺利踏上仕途。
初入官场,他也曾展现出不凡的才能,在多地任职期间,都有一些政绩,给上级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仕途之路颇为顺遂,一路升迁至甘肃布政使。
彼时的甘肃,有一项特殊的“捐监”制度。所谓“捐监”,就是允许百姓通过捐纳一定数量的粮食,换取国子监监生的资格,从而获得参加乡试的机会。这本是一项旨在缓解甘肃粮食短缺、充实仓储的利民举措,可在王亶望眼中,却成了一块散发着诱人香气的“肥肉”。
如此一来,操作空间瞬间被无限放大。他们伙同各级官员,虚报捐纳人数,编造不存在的捐粮记录,将大量白银收入囊中。
更过分的是,为了掩盖罪行,他们还伪造旱灾账目,以赈灾之名,侵吞巨额赈灾款项。在他们的“精心运作”下,甘肃官场从上到下,形成了一条密不透风的贪污链条,几乎所有官员都参与其中,个个赚得盆满钵满。
乾隆帝起初对甘肃的这些乱象毫不知情,反而对甘肃频繁上报的旱灾信以为真,多次下拨巨额赈灾款项。
而这些本应用来救济灾民的钱财,却被王亶望等人肆意瓜分。王亶望更是凭借贪污所得,过上了奢靡无度的生活。
他大肆购置房产,家中园林精巧,楼阁巍峨,装饰极尽奢华,屋内摆满了奇珍异宝、名人字画。他的日常饮食,山珍海味从不重样,衣物也皆是绫罗绸缎,件件价值不菲。每逢节庆,他大摆宴席,邀请各路官员,宴会上的菜品、器具无不彰显着他的阔绰。
随着回民起义的爆发,阿桂率军抵达甘肃。此时,甘肃境内连日大雨,给行军带来诸多不便。阿桂在给乾隆帝的奏报中提及此事,乾隆帝看后,心中顿生疑惑。他心想,甘肃此前连年上报旱灾,朝廷多次拨款赈灾,如今却大雨倾盆,这前后情况为何如此矛盾?联想到甘肃捐监之事向来疑点重重,乾隆帝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可能存在巨大猫腻,当即下令严查甘肃捐监案。
一场针对甘肃官场的调查风暴就此掀起。朝廷派出的调查组深入甘肃,对捐监账目、赈灾款项发放记录等进行细致审查。
在大量铁证面前,王亶望等人的罪行逐渐浮出水面。王亶望自知罪孽深重,为了逃避惩罚,试图销毁部分罪证,四处打点关系,妄图蒙混过关。但在朝廷的高压调查下,这些小动作都无济于事。
经过一番调查取证,案件真相大白。王亶望在任甘肃布政使期间,通过虚报捐监人数、冒销赈粮等手段,贪污白银高达300万两之多。此案涉及甘肃全省大小官员113人,几乎涵盖了整个甘肃官场,涉案金额巨大,令人瞠目结舌。
乾隆帝得知调查结果后,勃然大怒,他深感甘肃官场腐败已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若不严惩,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正国法。
于是,他迅速做出裁决:王亶望立即斩首示众,以儆效尤;勒尔谨赐令自尽;涉案的其他官员,根据罪行轻重,分别处以斩监候、绞监候、流放、革职等刑罚。一时间,甘肃官场风声鹤唳,众多贪官污吏纷纷落马。
王亶望案的查处,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震动。它不仅狠狠打击了甘肃官场的腐败之风,也给其他地区的官员敲响了警钟。
然而,这起案件也深刻反映出乾隆时期官场腐败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尽管乾隆帝致力于整顿吏治,但封建王朝的腐朽本质以及制度的漏洞,使得贪污现象屡禁不止。
王亶望案,成为了乾隆朝乃至整个清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时刻警示着后人,腐败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侵蚀是何等可怕,唯有坚守廉洁,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