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最后三年:雄狮步入暮年,再也无力回天
1796年新年头一天,也就是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要正式把皇位传下去。这天一大早,太和殿前就挤满了人,上千个王公大臣都站着等,要看大清帝国的新老皇帝怎么交接权力。
上午九点,乾隆皇帝戴着黑狐狸毛做的暖和帽子,穿着金黄的龙袍,稳稳坐在太和殿的龙椅上。大臣们在太子顒琰的带领下,像一波波海浪一样,不停给乾隆行礼、起身,禅位大典就这么拉开了序幕。一直到乾隆亲手把代表皇帝权力的青玉大印交到嘉庆皇帝手里,这场传位大典才算是真正结束了。
看来,乾隆爷的那个老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帝国的当家做主的是年轻的嘉庆皇上。不过乾隆虽然退了位,可心里头那股子对权力的热爱,那是一点没少。对他来说,权力就跟命根子似的,一辈子都离不开,谁也别想从他手里拿走半点,一丝一毫都不行。直到他咽气那天,他都得是这个天下的老大。
乾隆为了显示自己还是帝国的老大,宣布说,他退位后还是要住在养心殿,那里是皇帝该住的地方,而不是提前弄好的宁寿宫。嘉庆呢,就只能去毓庆宫凑合了,那儿本来就是给皇子们住的。还有年号这事儿,虽然定了嘉庆为年号,但宫里还是按乾隆的年号来算日子,嘉庆的年号只能拿到外面去用。
如果说只是住的地方和用的年号不愿改,那还勉强能接受,毕竟这只是在宫里头的事儿。但乾隆爷明确表示,他身子骨还硬朗,对朝廷大事依旧上心。因为嘉庆对朝政还不太熟悉,乾隆打算亲自指导他,嘉庆只需照着做就行。这样一来,乾隆还是牢牢抓着批阅奏章和人事任命的大权不放。
这其实是乾隆在打算退位前心里盘算的事儿。他原本也就随口那么一提,哪成想自己这么能活,当皇帝的时间竟然超过了他的爷爷康熙。话既然已经说出去了,那当然得算数。但说实话,从古至今,哪个太上皇的日子是舒坦的呢?
比如说唐高祖李渊吧,他是被自己儿子硬生生地从皇位上拉下来的,然后当了九年的太上皇,最后就悄无声息地走了。还有唐玄宗,他也是被赶鸭子上架成了太上皇,在那五年里,天天活在儿子的猜疑里,最后心情郁闷地死了。乾隆皇帝看来,其他的那些太上皇,也都没啥好下场。
所以在打算把皇位让出去的时候,乾隆其实为了还能继续说了算,做了好多准备工作。所以这次他让位,名义上是交权,但实际上根本没退,只是把直接管事儿变成了教着别人管事儿。
乾隆还是牢牢掌握着朝廷大权,嘉庆呢,也就管管祭祀啊、礼仪这些杂七杂八的小事,其实这些也是乾隆因为年迈做不来的活。而且,嘉庆每天还得早晚听乾隆念叨几句,说真的,嘉庆这皇帝当得,也就图个虚名罢了。
为了让自己还能稳稳当当地掌控皇权,乾隆定了个规矩,就是退位以后他还是得叫自己朕,下的命令也叫敕旨。文武百官还有那些大官们,调动工作都得先问问他。朝廷里里外外的人,也都明白乾隆还是那个说了算的皇帝。
官员们在写奏章提到太上皇时,都会特意将“太上皇”三个字往上挪三格,而写嘉庆时只挪两格,这样一看就知道太上皇乾隆的地位比嘉庆皇帝要高。而且啊,乾隆的生日叫“万万寿节”,比嘉庆的“万寿节”还多一个“万”字呢。外省来的官员们,到了京城得先去见乾隆这位太上皇,听他怎么吩咐。
乾隆搞出这些花样,就是想让全天下都知道,他虽然退了位,但还没闲着。他到处显示自己还是大清的老大。他既要那个禅让的好名声,又得紧紧攥着皇权不放。他压根儿就没打算真正离开权力圈子。乾隆谁都不信,连自己儿子都不例外,除了他自己。
说到嘉庆,他心里清楚,自己的权力都是乾隆给的,也懂自己在宫里的位置。所以他对乾隆这位没了实权的皇上特别尊敬,每天都起早贪黑,按时去乾隆那儿听训。该他出席的活动,他一个不落,都认真参加,但从不插手做啥决定,更不会自个儿发号施令。宫里的大事小情,他都严格按照乾隆的意思来办。
他手上那点小权力,主要就是负责每年的祭祀、大阅兵和传胪这些仪式。不过,就连这些活动,嘉庆也得先跟太上皇乾隆报备,得到允许后才能办。只要乾隆还在世,嘉庆就得在所有礼仪上都排在乾隆后面,凡事都得听乾隆的。
嘉庆其实也有他的小算计,但在乾隆看来,那些不过是雕虫小技。就拿选妃这事儿说吧,1798年,也就是嘉庆三年,他特地给乾隆办了个选妃的仪式。要知道,乾隆老爷子已经好多年没搞过这种事儿了。嘉庆表面上是在乾隆八十多岁高龄时给他找妃子,好像挺孝顺的样子,但实际上是在给乾隆提个醒,该退休享福了,把大权交给他算了。
乾隆虽然上了年纪,但哪能轻易就把权力交出去呢?他只是没直接说出来,还是陪着嘉庆把选妃的事儿办完了。之后,他依然牢牢掌握着朝政大权。这样一来,嘉庆也就没啥别的念头了,老老实实当个“实习”皇帝。
嘉庆的成熟稳重,让乾隆心里彻底踏实了。这样一来,乾隆的太上皇日子也过得更加多彩了。毕竟大权还在他手里,又没啥繁琐的朝政大事要操心,再加上嘉庆帮他分担了好多礼仪活动,他可比以前轻松了不少,空余时间也多了起来。那么,乾隆这几年都在干啥呢?
每天,乾隆最喜欢做的就是回想自己的过去。他经常沉浸在那些光辉岁月的记忆里,好像每一幕都清晰得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每当回忆起兴头上,他就会拿起笔来写诗,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且,他还把宝亲王时期住过的重华宫,变成了一个小型的纪念地方,这样一来,子孙们可以参观缅怀,他自己也能常常回忆那些美好时光。
在重华宫,他亲手布置,想让这儿重回和富察皇后共度的那段日子。他把她的嫁妆中那对大柜子挪了过来,里头塞满了登基前后的各种小玩意儿和赏赐。东边屋里摆的是康熙给他的宝贝,西边则是雍正和太后赏的东西。对乾隆来说,重华宫就是心里头最青春、最美好的那段记忆。
乾隆不光爱回忆过去,心里也老惦记着将来的事儿。到了嘉庆三年的春天,乾隆的玄孙载锡要办喜事了,这事儿乾隆特别上心。他盼着载锡能在第二年给他添个来孙,好让他能见着溥字辈的小家伙。说白了,乾隆就是想亲眼瞅瞅自己这一大家子后代的延续。
乾隆皇帝肯定也热衷于搞收藏和品鉴,到了晚年,他特别喜欢把早年搜集的那些宝贝拿出来欣赏。他还挺有条理,把这些藏品都分了类,做了目录,甚至还印成了书。现在收藏界很看重的一些经典书目,比如《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就是那时候他弄的。
乾隆皇帝晚年时,别看表面上总是在欣赏书画、回忆过去,其实他心里也有不少烦心事和遗憾。最让他头疼的就是白莲教的起义。就在乾隆宣布自己是“历史上的完美之人”后,才过了一礼拜,白莲教就起义了。乾隆为了不让这事儿坏了自己的名声,拼尽全力去镇压白莲教。只用了三年时间,他就派出了十多万的清军,还花了七千万两银子呢。
可就算乾隆一个劲儿地调兵派将,那起义还是没能被摆平。说到底,从军机大臣和珅开始,下面的人都把这场仗当成了赚钱的好机会,这样一来,清军哪还有战斗力啊。更糟糕的是,乾隆老爷子年纪大了,慢慢就被和珅给拿捏住了。
跟乾隆皇帝一样,和珅为了自己能在朝廷站稳脚跟,在乾隆让位那段时间,也是下了不少功夫。他借着乾隆对他的信赖,把朝廷里里外外关键的位子都安排给了自己的心腹。皇宫里头,和珅的人也特别多,他们盯着乾隆和嘉庆的一举一动,然后都告诉和珅,好让他能挑最好的法子应对。
说到嘉庆身边的事儿,和珅那可是小心翼翼,一点也不敢大意。特别是那俩被嘉庆当成心腹的吴省钦、吴省兰兄弟,其实就是和珅自己的人。所以,嘉庆有啥动静,和珅立马就能知道。再加上乾隆老了,耳朵和嘴巴都不太好使,只有和珅能懂他说啥。这样一来,乾隆就让和珅站在自己旁边,给大臣们传话。
说到和珅传的那些命令对不对,也就他自己心里清楚。说实话,和珅传的话里头,多半是他自己的主意。这也是为啥平定白莲教花了那么多钱粮,到头来还是没搞定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啊,就在这场仗打的时候,乾隆的身子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慢慢走到了头。
从1798年,也就是嘉庆三年那会儿起,乾隆老爷子看起来就像是力气快用完了。跟白莲教的那些斗争,让他觉得特别吃力,记性也变得超级差,早上刚发生的事,到了晚上就忘得一干二净。不过就算这样,他也不肯把权力交给嘉庆皇帝。
那年十一月的时候,乾隆皇上自个儿说要好好办办自己九十岁的生日。可没想到,到了快过年的那会儿,乾隆皇上不小心招了风寒。虽说太医们赶紧给瞧了病,药也用得挺对路,但乾隆皇上的身子骨还是一天不如一天,彻底垮了。
1799年新年头一天,也就是嘉庆四年的大年初一,乾隆虽然身体不好,但还是硬撑着在宫里见了大臣们的拜年。可到了大年初二,乾隆的病就更重了,直接昏了过去。到了第三天一早,在养心殿里,乾隆皇帝就驾崩了,享年八十九岁。他终究还是没能活到九十岁,没等到那场盛大的万寿庆典。
乾隆一走,他的时代就算是彻底翻篇了。嘉庆在乾隆的光环下默默等了三年,这回总算能全盘接手清朝的大权。就从那天起,嘉庆算是站到了权力的最顶端。但乾隆掌权六十多年,这帝国已经变得死板僵硬,嘉庆就算再使劲儿,也难以挽回清朝衰败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