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唯一没有落网的土匪,潜逃40年,82岁被捕,下场如何?

历史 03-30 阅读:594 评论:0

前言

在新中国成立前,民国时期腐朽黑暗的政治环境使得贼寇横行、恶匪当道,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不仅要为生计发愁,还要时刻担忧自己的生命安全。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党领导人不仅以极高的效率整肃了社会风气,更是以雷霆之势出击,将当初鱼肉百姓的恶霸贼寇抓捕归案并依法严惩。

但是,有这么一名土匪,他在公安的重重围捕下侥幸逃得一劫,成为了哽在新中国警方心头的一根刺——什么人有这么大本事?他的最终下场又是如何呢?

“弃文从匪”的马端如

说到“土匪”这两个字,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的都是那种膀大腰圆、满脸横肉的凶恶之相。

但马端如却不是这样的,实际上,这名靠着武力作威作福的“土匪头子”,曾经竟是一名教书育人的乡村教师!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马端如出生在四川省江安县,他的父母靠弹棉花为生,这个职业给马家带来的收入可不少,虽不能让他们家中大富大贵,但比起很多食不果腹的人,马端如的生活条件要好多了。

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在那个读书人稀缺的年代,马端如的父母很重视这个儿子,在家中经济情况尚可且马端如自己也酷爱看书的情况下,马端如的父母选择将他送到了学校上学。

原本按照马端如父母的设想,在学校学到文化知识的马端如将来会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师,但事情却在马端如进入学校后,产生了一连串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在那个年代,能自小就进入学校识字读书的,家里条件定然不差。

马端如家里的经济情况虽然在村子上令人羡慕,但进入学校就有点“不够看”了,学校里有些小孩子仗着自己家世好就无端欺负其他同学,马端如也时常被他们捉弄。

年幼的马端如这时就懵懵懂懂地感受到了“钱权”带给人的便利。

彼时的社会时局动荡不定,各路势力暗流涌动,马端如读书明白的道理越多、接触的人越多、心思便越复杂。

在长大后,从重庆警官学院毕业的他只做了很短一段时间的教师,就觉得在那个环境下,还是“拳头好说话”。

因此,马端如毅然放弃了教师这份文人工作,转而去当警察了。

如果马端如真的能当个为国为民的好警察,或者他只是安守本分地工作,那在新中国成立后都会另有归宿,不至于走向更加疯狂的道路。

一开始,作为新警察的马端如确实非常小心谨慎,可这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热血情怀,只是因为他的心思全用在该如何曲意讨好上司这一点上了!

在马端如的“运作”下,他很快便升任为当时警察队伍的中队长。

如果说之前当基层警察只是百姓见了他恭敬害怕,那升职后的马端如看着昔日同事对他礼敬有加的样子,内心的虚荣和对钱权的渴望再次扭曲了他的品格。

警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质使得马端如会接触大量不同情况的案件,时间一长,马端如不仅没对犯罪人员深恶痛绝,反倒对其中的鸦片生意来了兴趣——在马端如的眼中,鸦片生意成本小、利润高、变现快,是个为自己牟利的“好路子”。

而且,一般从事鸦片交易的人小心翼翼不就是怕被警察逮到吗?但马端如自己就是警察,还是中队长!

对于马端如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啊。

于是,马端如开始堂而皇之地做起了鸦片买卖,他也因此结识了一名在全国都有“业务”的鸦片原材料种植者江家明。

这两人一个有“货物”和“顾客”,一个能给这种生意打掩护,两人就这样在利益的牵扯下开始合作,马端如渐渐更不把法律教条看在眼里了。

后来,国民党兵败计划逃跑,整个中国在解放前经历了最后的黑暗,马端如趁此机会拉拢了许多国民党旧部,计划发展壮大自己在警察局外的势力。

恰逢当时的蒋介石贼心不死,虽然他已经打算逃往台湾,但仍想在大陆留点自己的势力,马端如也因此成为了他的一枚棋子。

一看国民党政府已是一盘散沙,马端如干脆带着自己的“心腹们”占山为王,靠着自己搜刮来的武器装备和财富成为了一名彻头彻尾的土匪。

离奇消失的马端如

在成为土匪之后,马端如算是彻底原形毕露了,他经常在川南一带袭击老百姓,为的就是夺走人家的财物。

除此之外,马端如甚至还做出过强抢民女的事情,凡是被他看上的女子,都落不得什么好下场。

那段时间,川南地区的人们生活在由马端如造成的“恐怖阴影”中,白天也时常紧闭大门,更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在外面肆意玩耍,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成为马端如的抢掠目标。

社会动荡时期流寇最多,除了马端如外,同时期的覃国卿、田玉莲等人也是作恶多端的匪患,他们在湘西地区落草为寇,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

土匪之所以如此势大,与国民党政府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国民党政府在华北解放、川南解放后,一直同当地的恶霸势力勾结,为的就是恐吓、挟制底层人民。

可后来蒋介石溃逃台湾的时候,并没有解决匪患问题,也可以说是他故意不想解决,想让这些人扰乱新中国的治安秩序。

而那些土匪也明白,新中国的领导人并不会放任他们为所欲为,但他们并不想改过自新。

因为习惯了烧杀抢掠,这些土匪从内心还是希望蒋介石能够回到大陆的,因此,他们趁着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之时,大举恶行,想以此吓退新中国的解放军和领导人。

马端如就是这些人的其中之一,但他们远远低估了新中国领导人剿匪的决心。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党领导人一边积极组织人民恢复各行各业的生产、一边派出优秀的解放军部队前往全国各地进行“剿匪”行动。

马端如作为“地方一霸”,虽不算是国军巨匪,但也在解放军的围剿之列。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随着解放军士兵和公安警力的精密部署,各地匪首的接连落网,马端如却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哪里都找不到他。

马端如的最终结局

在那个没有监控、没有大数据的侦查手段极其有限的年代,马端如的消失成为了公安部门的一个“心病”,他们为了找到马端如,甚至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搜山行动,只不过还是一无所获。

马端如有个叫田动云的小弟,在解放军的剿匪行动中落网了,为了给自己争取到宽大处理,田动云主动交代马端如曾经常去云南的事实。

但是,当川南地区的相关人士第一时间联系云南政府对当地进行搜查时,有关马端如的消息仍旧一无所闻。

一个大活人,到底去哪了呢?

原来,那时的马端如已经不叫马端如了,而是叫作“冯跃芝”。

事情还要从解放军开始剿匪说起,有一次,云南一个名叫朱德刚的匪首在逃亡途中偶然结识了马端如。

两人都是匪首,一路上开始商量起了该如何逃过搜查的办法。

朱德刚给马端如提了个建议,说他曾有一位叫做“冯跃芝”的结拜兄弟 ,那人在20多年前就被土匪杀害了,如果马端如想不出来别的身份,可以把冯跃芝的身份套上。

对于朱德刚的这个建议,马端如觉得很有道理:人死无对证,我就说自己是冯跃芝,在云南谁还能认出我不成?

为保周全,马端如还向朱德刚仔仔细细地问了些有关冯跃芝的情况,方便自己“伪装”。

得到了足够的“情报”之后,朱德刚和马端如就分道扬镳了。

不久,朱德刚被解放军逮捕,但他却没有吐露冯跃芝的事情,等过了段时间朱德刚被依法处置,社会上就更没有人知晓“冯跃芝”的事情了。

于是,曾经为祸乡里的马端如就这样,以“冯跃芝”的身份苟活于世。

因为害怕被人认出,马端如的日常生活十分简朴低调。

在新中国带领全国百姓奋进发展的时候,马端如也不敢再作恶,他仗着自己会识字、会算数,在村里的生产队谋了份类似会计的差事。

但因为他也受过系统性的专业学习,还当过一阵子的小学老师,因此当地百姓都很尊重他。

工作的闲暇,马端如还会和村里人下上一盘棋……

凭借在当时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在村子里积累下来的好名声、好人缘,马端如在工作几年后摇身一变,成为了村子里的合作社主任。

那么,这个看起来天衣无缝的骗局,又是如何被人识破的呢?

前文我们曾提到过,马端如曾经做下过强抢民女的恶性案件。

他的“夫人”给他生下过一个儿子,名叫马前生。

马端如虽然在逃亡过程中早就将家人抛于脑后,但马前生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父亲。

在偶然一次听到曾和父亲一起当过警察的名叫“赖树云”的老人说起自己父亲并没死的传闻时,马前生便暗下决心——一定要让父亲改过自新!

于是,马前生带着赖树云前往云南辗转寻找马端如,在看到公社主任“冯跃芝”的第一眼时,赖树云就将此人认了出来:这不正是马端如吗!

为什么警方搜山都没找到的马端如,却被他们一下就认出来了呢?

真相是这样的:警惕性极高的马端如在化名冯跃芝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躲回云南,而是去江西隐姓埋名生活了几年。

直到1953年,历时四年的剿匪行动告一段落,马端如才躲回了云南。

在马前生和赖树云找到马端如时,他虽然咬死不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但从那以后,马端如时刻都活在自己可能会被认出枪毙的恐惧中,因此在82岁那年选择了喝农药自尽。

待马端如过世后,当地政府经过调查、对比、取证,证实了“冯跃芝”其实是“马端如”的事实真相,这个恶霸在苟活了四十年后,终于是死在了自己的为非作歹的恶果之下。

结语

马端如的案件一直到1990年才正式结案,这正体现出了我国领导人对于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危的重视。

正是因为建国初期的剿匪战争获得了极大的胜利,国家的经济建设才得以顺利开展,为日后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来自:

《建国初期川南剿匪研究》——汪海霞

《建国初期川南征粮研究》——李建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