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滥发劣质钱币导致物价飞涨,东汉经济体系如何走向崩溃?

历史 03-31 阅读:1 评论:0

《三国演义》里董卓有句名言:“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他掌权后干过件大事——把流通四百年的五铢钱熔了重铸,造出来的新钱轻得像榆荚。老百姓突然发现,原本能买一石米的钱,现在连升米都买不起。今天咱们就聊聊,董太师这个“金融创新”,怎么把东汉经济推向了深渊。

先看小说里的线索。董卓进洛阳后搜刮皇家陵墓,把铜人、钟鼎全熔了铸钱。《三国演义》写他“又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宝”,这情节有历史依据。《后汉书》记载,董卓确实毁秦始皇所铸铜人、铜马铸造小钱。史学家黄朴民算过账:汉代标准五铢钱重4克,董卓小钱仅0.5克,含铜量暴跌87.5%。

这种操作相当于现代银行疯狂印钞。按《晋书·食货志》记载,董卓小钱“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换算成现代物价,相当于大米从3元/斤暴涨到300元/斤。最惨的是领固定俸禄的官员,《后汉书》写当时三公月俸本该350斛米,实际到手购买力只剩三成。

老百姓的应对策略更绝。考古发现东汉末年墓葬里,陪葬品开始出现大量实物粮食和布匹。学者王仲荦在《魏晋南北朝史》里分析:“钱币信用崩溃后,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易方式。”这就好比现在人不用手机支付,改回用鸡蛋换面粉。

董卓团队也不是傻子。他们搞货币贬值有个明确目标——供养二十万西凉军。《三国志》记载,董卓军“士卒皆蓄私财,盈积如山”。通过铸小钱,西凉集团把民间财富洗劫一空。现代经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通货膨胀税”,但董卓的税率高达80%。

这场货币灾难还产生连锁反应。首先是手工业崩溃,因为工匠收不到足值工钱。《续汉书》记载,洛阳原本“工商货殖之民,毂击肩摩”,董卓执政后“工匠饥死,坊市空虚”。其次是土地兼并加剧,豪强用贬值钱币低价收购土地。曹操后来在《蒿里行》写的“白骨露于野”,正是这场经济浩劫的真实写照。

更有意思的是各地军阀的反应。袁绍在河北重新铸造四铢钱,刘璋在益州恢复五铢钱,公孙度在辽东用铁钱——整个中国出现七种以上货币。经济史专家彭信威指出:“这种货币割据比军事割据更致命,直接导致全国市场解体。”

董卓的金融手段还暴露了制度漏洞。汉代本来有严苛的《钱律》,规定私铸钱币者处极刑。但董卓掌权后,《后汉书》写他“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飞廉之属以充铸”。当立法者自己违法时,货币信用体系必然崩塌。

这场危机给后世留下深刻教训。诸葛亮治蜀时坚持“铸直百钱”足值足重,孙权开发江东时推行“大泉当千”但严格控制发行量。对比董卓的杀鸡取卵,可见治国理政的核心在于维护货币信用。现代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本质上也是避免重蹈东汉覆辙。

《三国演义》还有个细节容易被忽略:吕布刺杀董卓后,国库里堆积如山的劣质钱币成了无主之物。这些钱后来被李傕、郭汜用来招兵买马,继续祸乱关中。可见经济崩溃引发的恶果,往往比军事失败更持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