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巅峰的德国,却为何柏林一个月都守不住,15万守军全部投降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都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最终都因多国联合对抗而战败。与一战时德意志第二帝国成功抵御协约国入侵本土的情况不同,二战中更为强大的纳粹第三帝国却未能守住本土,连柏林保卫战也仅坚持不到一个月便告失败。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苏联士兵在柏林国会大厦顶端竖起了象征胜利的红旗。
1941年6月,希特勒集结了超过500万军队,分三路向苏联发起全面进攻。斯大林随即宣布卫国战争打响,动员全国力量对抗纳粹德国的侵略。希特勒选择此时对苏联下手,背后有三个关键因素:首先,他对苏联及其共产主义思想有着深刻的仇恨;其次,由于无法在海上和空中击败英国,他认定只有征服苏联才能迫使英国屈服;最后,两国在领土和势力范围的争夺上矛盾重重,这些冲突已无法通过和平方式化解。
苏德战争刚开始时,苏联虽然对西部防线有所部署,但在德军猛烈的攻势下,苏军迅速溃败,短短几个月内就失去了超过三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损失了近百万兵力。尽管德军实力强劲,但苏军在战争初期的表现如此脆弱,确实让许多人感到意外。
1941年,莫斯科红场举行了一场重要的阅兵仪式,斯大林在这次活动中发表了讲话。这场阅兵是在二战期间,苏联面临德国入侵的紧张局势下进行的。斯大林的演讲不仅鼓舞了苏联军民的士气,也向全世界展示了苏联抵抗侵略的决心。这次阅兵和斯大林的讲话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成为苏联抗击纳粹德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当德国军队逼近莫斯科时,斯大林在巨大压力下坚持举行了红场阅兵,随后立即将部队调往前线。此前的失利让苏联红军将士觉醒,他们在实战中迅速成长,成功挫败了德军攻占首都的计划。德军最终止步于里海沿岸,未能染指苏联关键的工业和能源基地。经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会战等关键战役,苏联红军已经能够在正面战场上战胜德军了。
经过三年多的激烈战斗,苏联红军终于扭转战局,开始向德国本土推进。1944年6月,美英盟军与苏联达成共识,决定对德国实施两面夹击。随后,288万美英士兵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与苏军一同向德国腹地进军。到1945年4月,双方距离柏林均仅剩100多公里,争夺柏林的竞赛进入白热化。虽然根据协议,柏林应由苏联攻占,但美英两国也希望能抢先占领,以便在战后瓜分利益时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二战期间盟军在法国诺曼底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登陆行动。这次行动被称为诺曼底登陆,是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次关键攻势。1944年6月6日,盟军集结了大量兵力,从海上和空中同时发动进攻,成功突破了德军防线。诺曼底登陆不仅标志着盟军在欧洲大陆的全面反攻,也为最终击败纳粹德国奠定了基础。这次行动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展示了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也为后来的大规模登陆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1944年下半年,苏联军队在东欧战场上展开了一系列猛烈攻势,成功解放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罗马尼亚等地区,彻底击溃了德军的“南乌克兰”和“北方”两大集团军。与此同时,希特勒在东西两线都面临巨大压力,试图通过在阿登地区发动反击来扭转局势,但这一计划在1945年1月被盟军彻底粉碎。苏军抓住机会,迅速解放了东普鲁士和华沙地区。随着战局日益恶化,希特勒逐渐失去理智,于2月下令实施“焦土政策”,意图摧毁所有可用于军事的交通、通信和工业设施。然而,这一极端命令被施佩尔暗中阻挠,最终未能执行。
苏联红军怀着对纳粹德国的深仇大恨,迫切希望率先攻入柏林。为此,他们集结了6250辆坦克和突击炮、42000门火炮以及7500架飞机,全力突破德军以柏林为核心构建的多层防御体系。德军在东线部署了剩余的214个师对抗苏军,而西线仅有60多个师应对盟军。柏林市内组建了200多个国民突击队营,总兵力超过2万。然而,即便德军将所有集团军和首都卫戍部队集中起来,总兵力也不过80万左右,面对士气高涨的苏军,显然难以招架。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生于1890年10月14日,于1969年3月28日去世,曾担任美国第34任总统。
4月2日,艾森豪威尔下令盟军分成三路前进,中路军承担主攻任务。鲁尔战役胜利后,盟军快速推进,每日行进50到80公里,于11日抵达易北河。尽管速度可观,苏军仍可能先一步到达柏林。
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推进过程中遭到了德军的强力阻击。德军利用地形优势,在战壕和掩体中死守,导致苏军每前进一步都要承受重大损失。然而,在苏军集中全部火炮进行猛烈轰炸后,德军防线终于崩溃,高地上的守军被迫撤入城区。与此同时,科涅夫率领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下属的第3和第4坦克集团军已经突破至柏林外围。苏军三大主力部队不分昼夜地对柏林展开全面包围。
在柏林战役期间,苏联的军事指挥官亲临前线进行视察。
从4月19日起,苏军各主力部队逐步收紧对柏林的包围圈,但德军仍在进行激烈抵抗。苏联军队成功切断了德军第9集团军与柏林的联系,并最终将其歼灭。与此同时,库兹涅佐夫上将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先锋部队——第3突击集团军,已经推进至柏林郊区,苏军炮兵首次对柏林市区展开炮击。到了4月25日,隶属于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近卫第5集团军向西挺进至易北河,并在托尔高地与美军第1集团军成功会合。
希特勒下令“凡是不行动的指挥官,五小时内处死”,这迫使德军高层撤离柏林,而他本人选择留下与柏林同生共死。但面对盟军和苏联的猛烈进攻,各地德军都意识到败局已定,部分部队士气全无。戈林得知希特勒留守的消息后,发报声称要接管德国大权,结果被希特勒痛斥为叛国。与此同时,希姆莱通过红十字会与西方接触,提出德国愿意向西方投降,并承诺在盟军到来前继续牵制苏联军队。
照片显示苏联军队在柏林市区进行战斗。
4月26日,苏联空军对柏林展开了密集轰炸,紧接着大量突击队涌入市区与德军展开巷战。得益于之前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积累的实战经验,苏军掌握了有效攻占城市的方法。尽管兵力上处于劣势,柏林守军已无力回天。
在发动攻势前,苏军先用炮火和空中轰炸对目标区域进行打击。随后,步兵在坦克、携带喷火器和爆破设备的工兵支援下,逐步推进。他们通过后院、地下室、地铁和下水道等路径渗透,逐步占领街道和建筑物。然而,柏林的防御工事经过德军精心布置,异常坚固,让苏军体验到了类似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艰难。德军第12集团军试图回援柏林,但被盟军和苏军拦截,无法前进。
这是希特勒最后一次视察他的部队。
尽管德国拥有强大的防御设施,但全国上下都明白这只是为了争取时间。柏林防御指挥官魏德林提议撤离柏林并突围,但遭到了希特勒的反对。顽固的希特勒在29日与情人爱娃在地下室举行了婚礼,随后口述了他的政治遗嘱,将发动二战的责任推给犹太人及其支持者,并呼吁德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战斗”。他还任命邓尼茨为继任者,担任德国总统兼军事部长和海军总司令,戈培尔为新任总理,并指定了其他政府官员。30日下午,希特勒和爱娃在地下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晚上9点,苏军经过多次激烈交锋,成功占领了德国国会大厦,并在主楼圆顶上升起了红旗。5月1日,邓尼茨通过广播向全国发表讲话,谎称希特勒在与苏军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然而,仅仅一天后,在邓尼茨的指示下,魏德林上将前往崔可夫的指挥所,签署了投降协议,柏林剩余的约15万守军全部放下武器。5月9日,德国正式向反法西斯同盟宣布投降。到了5月23日,盟军逮捕了邓尼茨政府的所有官员。
这张图片展示了冷战时期的两个德国:西边的联邦德国和东边的民主德国。
二战结束后,德国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联合控制。根据同盟国达成的协议,柏林也被这四国分别占据。面对全球四大强国的联合攻势,德国即使实力再强,也无法保住柏林。
面对盟军和苏联军队的强大攻势,德国高层除了希特勒之外,几乎所有人都选择放弃抵抗。中下层军官和普通士兵也没有像日本军人那样的武士道精神支撑,因此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做无谓的牺牲。在这种情况下,柏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宣告投降,完全在情理之中。